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时间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诊断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雪松 朱江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证实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头部外伤患者CT、MRI表现。结果 ①32例患者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并小脑幕下血肿3例。②CT表现: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为条索状、带状高密度影,可位于大脑镰一侧或两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双侧或局限于单侧、幕上或幕下。血肿边缘清晰,不延伸入邻近脑沟或脑池。③MRI表现:轴位形态与CT大致相同,冠、矢状位显示血肿更清晰,根据血肿不同时期信号的特异性表现,可对其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论 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MRI检查对亚急性期血肿的显示较CT更优越。
  【关键词】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MRI
  颅内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是颅脑外伤颅内常见血肿之一,而生于颅脑深部的血肿如大脑镰、小脑幕区的硬膜下血肿相对少见,目前相关报道主要是CT的影像表现[1],MRI表现的报道相较较少。影像诊断中,位于大脑镰及小脑幕的硬膜下血肿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误诊为脑膜钙化[2]。本文搜集本院45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病例的CT及MRI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的外伤硬膜下血肿213例患者,其中32例经临床证实为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2~75岁,平均43.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0例,坠落伤7例,击打伤5例;受伤部位:额部8例,枕部13例,颞枕部7例,枕顶部4例。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局部外伤部位出血、软组织受损史,伴头昏头痛、恶心呕吐28例,有短暂昏迷史24例,伴烦躁、意识障碍8例,CT检查前无明显症状4例。
  1.3 检查设备及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CT检查,部分进行MRI检查。首次检查时间为伤后1~4 h,复查时间是24 h~2个月。采用的CT为GE LightSpeed16多层螺旋CT扫描机,以听眦线为基线,行层厚5~10 mm常规或螺旋(2.5 mm薄层重建),部分行冠状位重建;采用的MRI为GE 1.5T磁共振机,常规行横断位T1、T2扫描以及FLAIR成像,必要时加做矢状位、冠状位扫描。
  2 结果
  2.1 血肿出现率 所收集213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中32例为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出现率约15%。
  2.2 血肿部位及类型 32例患者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并小脑幕下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伴脑挫裂伤20例。
  2.3 CT表现 ①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为条索状、带状高密度影,可位于大脑镰一侧或两侧大脑镰。单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内侧边缘较平直,外侧缘呈波浪状或弧形;双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较单侧宽且不均匀,部分边缘较模糊。②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双侧或局限于单侧,可位于幕上、幕下,呈“M”形、“V”形、“Y”形、“八”字形或片状,外侧缘清晰。如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不进入相邻脑沟、脑池。
  2.4 MRI表现 轴位形态与CT大致相同,冠、矢状位显示血肿更清晰,急性期(3周)T1为高信号,T2WI中央高信号,周围为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
  2.5 血肿变化 血肿复查CT密度逐渐减低,MRI各序列高信号持续时间较长。
  3 讨论
  3.1 相关解剖 大脑镰、小脑幕是由硬脑膜折叠形成。硬脑膜内层向内形成皱襞伸延至大脑纵裂间即为大脑镰, 下缘游离,直达胼胝体上部,至大、小脑之间即为小脑幕,硬脑膜内侧面所衬的蛛网膜亦随大脑镰、小脑幕伸延。熟悉正常解剖结构,有助于正确判断是否存在大脑镰及小脑幕的异常[35]。
  3.2 病理机制 大脑镰、小脑幕与脑组织相邻,外力作用时缓冲作用较大,其硬膜下血肿多由于剧烈撞击震荡伤或剧烈速度改变所致脑组织剪切伤,脑表动静脉破裂或硬膜窦、窦旁桥静脉撕裂所引起[3,4,6]。
  3.3 CT及MRI征像分析 ①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以单侧居多,因大脑镰限制,一般为单侧表面光整,而另一侧可因脑回塑形呈弧形、波浪状变。血肿占位效应可使局部脑回受压、脑沟变窄,大脑镰也可向对侧稍移位。部分血肿可与额顶枕部硬膜下血肿相延续。②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横断扫描示后颅窝呈“八”、“M”、“U”、“V”字形沿小脑幕分布的高密度影或高信号,累及大脑镰时,则表现为“镰刀”形或“Y”形。③冠状位MRI扫描对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显示更为清晰,表现为沿小脑幕分布区呈倒V字的高信号影,累及大脑镰时,则表现为倒Y形高信号影。④当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硬膜下血肿高密度或高信号影一般不累及相邻脑沟、脑池。
  3.4 鉴别诊断 ①与正常大脑镰及小脑幕的鉴别:正常大脑镰及小脑幕CT表现为线状均匀稍高密度影,MRI呈低信号,边缘清晰,厚度一般不超过3 mm[7,8]。②主要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a.单纯性硬膜下血肿高密度或高信号影一般不累及相邻脑沟、脑池,且因硬膜下腔不具吸收能力而较长时期存在。b.蛛网膜下腔出血于脑沟、脑池或脑室内可见游离高密度或高信号影,并且因脑脊液循环而消散较快[9]。
  综上所述,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均具有其特征性,而MRI检查对亚急性期血肿的显示较CT更优越。小脑幕下硬膜下血肿可造成枕骨大孔疝从而危及生命,CT、MRI对其的正确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学成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6,4(5):368369.
  [2] 康占龙,符水,等 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重庆医学,2010,39(14):18191821.
  [3] 李松年,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
  [4]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RI.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41.
  [5] 张见增,杨营信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8486.
  [6] 白人驹,马大庆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0.
  [7] 李松柏,吴振华 神经系统影像鉴别诊断指南.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53.
  [8] 冯亮,陈君坤,卢光明CT 读片指南.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
  [9] 黄维山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与纵裂池出血的CT分析. 当代医学,2009,15(3):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736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