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孩子们重归日常世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赖广昌

  个体人性的发展乃是由私密而逐步敞开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体生命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前几天看到一则报道,说有个十几岁的孩子被母亲逼着去学英语,提出要与母亲断绝母子关系,若能让孩子重归日常世界,何至于此啊?
  今天的孩子已经越来越没有梦了。孩子们生活的世界,恰恰是不断被开启的世界,是一个强光的世界,是一个没有隐秘的世界,是一个缺少了内在孕育的世界,是一个过度喧哗的世界。我们今天面临的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的教学本身就成了一种消费的形式,面临着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当我们不成熟的大众文化,过度地把孩子们的生活空间理智化、世俗化,孩子们就失去了做梦的可能性。
  我们的教学也在体制化的过程中成了一种机械化的流程,成为一个个有效的模式。置身于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孩子们的生命被过度敞开,失去了基于儿童自身特点的必要迷魅,儿童生命世界自然而然就被割裂了。
  个体人性的发展乃是由私密而逐步敞开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体生命成长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回到百年树人的古训,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中。
  早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过早地让孩子进入学校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私密空间被大大缩减。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就是尽可能地给他年幼阶段的成长的私密性。我们的父母们通常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带到别人面前,把孩子们成长中的秘密公开,但其实孩子们并不愿意,不管是讲他们成长中的好还是不好,他们都会不喜欢,因为孩子们不愿意他们成长的秘密在成人世界中过分敞开。
  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教学节奏越来越快,很多的时候,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是被教学、被成长。不管我们的教学中运用了多少启发式教学,实际上他们在这种体制化课堂生活中的位置总是被动的,他们更像是被牵着鼻子行走的小牛,失去了在课堂中自由成长的空间。
  个体完整的生命成长不仅仅来自正规的教育,来自经典阅读,同样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日常生活中若隐若现的习俗与传统。繁复的日常生活世界,往往能给个体生命发展以各种细致入微的呵护,避免学校教育生活加之于个体身上的单一化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与传统构成一个人教养性的基础,失去了日常生活对个人生命世界的呵护,恰恰可能导致教养性根基的破碎;而一个在经典历练中获得的教养性越充分的人,越能理解日常生活的价值。尊重日常生活本身的教化功能,保护日常生活的基础性,这实际上乃是人的自由发展得以可能的重要基础。
  适度的反叛性当然有利于年轻人的创造个性的生长,使他们保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必要的张力;但不加分别的反叛将导致他们失去日常生活作为教养性的基本资源。他们什么也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殊不知对自己判断的相信,往往容易导致轻信,这正如同对传统和习俗的轻信一样,不同的是,传统和习俗毕竟经历了无数人和更多时间的沉淀,而来自个人的武断和轻信,带来的是个人的自我封闭和过度自负。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儿童以开放、创新的姿态面对时代与社会,同时也需要、甚至在目前更需要让他们学会适度的保守,理解传统,尊重习俗,积极谋求与年长一代的对话沟通,以获得个人生命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滋养,这是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必要迷魅的重要途径。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充分地鼓励、引导孩子们多接触和投入到日常生活交往之中,让他们更多地融入地方、习俗、传统之中,让他们多听听爷爷奶奶的故事,在丰富的代际交流中扩展个体的生命视野。与此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也需要避免简单地处理相关于地方、习俗、传统的知识内容,把这些非正规的知识以非科学的名义一棍子打死,导致儿童对日常生活世界产生内在的封闭,缺少必要的包容与吸纳。
  今天,我们的孩子更多地沉迷在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所建构起来的虚浮的文化世界中,他们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力,也失去了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存理念的认知,导致生命空间失去了来自日常生活诸种资源的妥帖呵护,这或许是当下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重申日常生活的教养性意义,乃是当下越来越多地远离日常生活世界的教育形式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
  (编辑 刘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954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