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6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展开研究,以治疗方式为基础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行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行羊膜移植术治疗,C组患者行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睁眼适应时间上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愈率以及复发率的组间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确切,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羊膜移植术;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原发性翼状胬肉;临床疗效
  翼状胬肉是眼科门诊常见的多发病,发病原因主要与环境相关,比如沙尘、阳光、干燥气候、紫外线等。病情较轻的患者仅是影响美观度,严重的会造成角膜散光,胬肉组织侵袭瞳孔区域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复发率较高。近几年,临床对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的研究深入,临床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方式不断完善。笔者对6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三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旨在寻求最佳治疗方式,现将结果进行如下分析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1年3月~2014年3月门诊收治的门诊收治的60例翼状胬肉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26岁~70岁,平均(56.8±4.5)岁;病程在3年~20年;平均(13.2±3.5)年。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以治疗方式为基础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患者,其中A组患者行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B组患者行羊膜移植术治疗,C组患者行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手术方式
  1.2.1A组患者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前3d采用0.3%的妥布霉素滴眼,4次/d。然后行翼状胬肉的切除: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0.4%的盐酸奥布卡因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常规铺设无菌布,开睑,再采用2%的盐酸利多卡因(0.5ml)对患者进行胬肉表面结膜下的浸润麻醉。在与胬肉头部边缘相距约0.5mm处对浅层角膜行切开直至前弹力层,将胬肉的头部提起,进行胬肉组织和角膜组织的分离,直至角膜边缘。剪开球结膜,对巩膜上的胬肉作钝性分离,将不良变性组织、胬肉组织、变性组织彻底进行清除。
  1.2.2B组患者采用羊膜移植术:先进行翼状胬肉的切除,切除方式与A组相同。然后行羊膜的的修剪,并对裸露的巩膜进行覆盖,上皮上翻后采用0~10线进行缝合固定。
  1.2.3C组患者采用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首先仍按照与A组相同的方式对胬肉进行切除,其次在患侧眼球结膜下注射2%的盐酸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切取和胬肉区域缺损区域面积大小一致的球结膜瓣移植片。然后在巩膜的创面上将球结膜的移植片进行移植,保证角膜缘侧面之间能够完整吻合,采用间断缝合的方式将球结膜和移植片进行10-0尼龙线的缝合固定。
  1.2.4手术完成后,行氧氟沙星滴眼液以及贝复舒眼药水滴眼,4次/d;术区角膜上皮得到修复后,改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以及双氯芬酸钠眼药水滴眼,4次/d。注意对眼压情况进行观察,避免激素性青光眼的发生。术后10d后停用贝复舒眼药水。术后约10d~14d拆除结膜线,定期行复诊。
  1.3临床治愈评定标准
  治疗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评定:角膜创面愈合良好,并且保持光滑透明;移植片成活(A组患者去除该指标);无结膜充血或增生现象发生――治愈。患者治疗后,未达到治愈标准或复发(结膜创面新增生血管和纤维组织,并且增生入结膜缘在1.0mm及以上)――未愈[2]。
  1.4统计学数据分析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4.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0.05,说明两者间数据资料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C组复发2例,B组复发5例,A组复发8例;三组患者复发率以及疗效比较,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及复发率比较(n;%)
  注:A组和B组在治愈率的比较上x?=5.6144,复发率的比较上x2=5.1026;A组和C组在治愈率的比较上x2=42.2121,复发率的比较上x2=23.8800;B组和C组在治愈率的比较上x2=22.1111,复发率的比较上x2=7.7532;三组患者在治愈率以及复发率的组间比较上,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翼状胬肉是炎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对其采用手术治疗属于临床眼科的小手术,手术的种类和方法繁多,但复发一直是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术后复发率较高[3]。因为手术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复发率显著下降。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的报道记载,复发与手术组织的残留相关[4]。角膜创面和结膜下翼状胬肉残存的组织为胬肉的复发提供了基础,巩膜表明新生的血管组织侵入角膜创面后即会导致病情的复发。故术中对翼状胬肉结膜下增生的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是防止术后复发的有效保证。
  本文研究中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展开三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睁眼适应时间上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表2数据可得:A组患者治愈率约为65.0%,复发率约为40.0%在三组中位居第一;B组患者治愈率约为80.0%,复发率约为25.0%;C组患者治愈率约为100.0%,复发率约为10.0%;三组患者在治愈率以及复发率组间的比较上,p均<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其具有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兆瑞,刘二华.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60-663.
  [2] 崔文会,孟兆平.原发性翼状胬肉几种手术方法术后引起干眼症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3):214-215.
  [3] 武荣,闫常玉,胡亭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6(15):4538-4539.
  [4] 汪军红.三种手术方式用于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的复发情况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75-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6886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