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提高骨科临床见习课的授课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的必经阶段,是从学校走向临床的桥梁,是基础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过度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医学生开始面对面与患者进行交流,是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过程[1]。临床见习的主要目标是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骨科疾病的多样性和常见性,在外科系统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骨科疾病具有病种多、专业性强、对专科检查要求高等特点,往往使学生觉得不易理解,难于掌握。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骨科见习带教的授课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论课讲过的内容尽少重复
  临床医学生进行见习是指将在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在临床中进行熟悉了解,以增加理解和增进记忆;或者对临床的一些诊疗活动进行了解,以产生感性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促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2]。见习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上理论课时教授们已经详细讲过的内容,所以没有必要再次详细讲解,否则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觉得无新颖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上课质量。另外,学生见习往往是一个科室仅有几个课时,时间非常宝贵,重复理论课内容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从而压缩了学生下病房与病人交流的时间,相当于把教室搬到了病房,失去了见习的意义。比如对于脊柱脊髓损伤的见习带教中,对于脊柱脊髓的解剖知识、骨折分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等相关知识,在理论课上已经讲得非常明了,在见习课上没有必要再去重复。相反,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临床中的实际病例。可以找部分脊柱脊髓损伤的病人让学生去问病史、检查病人,甚至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提问,包括关键解剖知识和疾病诊断的要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和运用,又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多使用临床实例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是每个带教老师需要注意和探讨的问题。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积极的思维才能实现[3]。在目前国内的教学过程中,灌输式教学可能还是很大一部分老师所采用的方法,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消化不良”。灌输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创新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医疗的应变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充塞着一个个的结论,而结论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4]。而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老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由于临床工作是需要与病人打交道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使用临床实例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描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疾病有了理性的认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比如,当讲解脊柱急救时,往往要告诉学生需要三人搬运,讲解技术要点及操作的重要性,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但仅此学生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进行理解。但本人讲解完成后,便告诉学生一个现实中的病例,由于错误的操作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使年仅21岁的患者终生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学生听完后都露出同情和惋惜的表情,大部分学生认为如果自己在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们对相关的知识点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
  三、操作部分可以边讲边练,而不是讲完幻灯再行练习
  骨科疾病多样,病情多变,表现复杂,骨科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专业的查体和手法才能明确,骨科急危重的救治也有其专科的急救措施。所有这些操作技能很难让学生在短短的见习期间掌握,这也是所有骨科学老师感觉比较棘手的问题。当然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和了解部分基本的急救和操作技能呢?我觉得应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操作部分应该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而不是等所有理论知识或幻灯片全部讲完之后,再让学生去进行练习,知识点一次性讲授过多,会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反而不利于掌握。比如骨科的体格检查在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各种检查方法基本都是实际操作,老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起来都觉得很费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并选择一名学生作为人体模特,在整个过程中首先是老师讲述一个操作(如直腿抬高试验)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利用模特给学生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两个一组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等学生掌握一项操作后,再进行下一项操作的教学。所有基本操作讲完后,让学生到事先准备好的病人床边进行问病史,利用刚刚学习的检查方法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反映较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骨科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见习以“见”为主,要让学生转换身份,多问多看多练
  临床见习绝不是将学生闷在小教室内重复深奥的理论内容,应该让学生接触病人,采集病史,尤其要突出专业特点[5]。当学生穿上白大褂走进病房站在病人床边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单单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而是应该转换身份,作为一名医生跟病人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反复询问病史,仔细查体,才能适当的提出诊断及相关的治疗方案,才能将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跟临床实践进行结合,将学习的基本操作在病人身上进行训练掌握,达到临床见习的目的[6]。作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应该针对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积极寻找准备好典型病例,尤其是有阳性体征的病例,让学生到床边进行询问病史、查体等训练,然后将采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果进行汇报,并适当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如进行骨科体格检查讲解时,老师预先准备好一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该患者具有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踝阵挛阳性及腱反射亢进等各项重要的阳性体征,事先与患者沟通后,让患者在床前进行实际操作检查,检查完毕后,让学生从解剖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产生相关症状、体征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外科处理方案。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中,完成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应用的转换,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总之,人类的健康关系社会的发展,而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则关系着人类的健康。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7]。如何才能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既具有高尚的医德,又具有精湛的医术,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是每一位医学教育者必须面临的迫切问题。骨科教学由于其特殊性,更要求每一位带教老师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找到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切入点[8],以便提高见习同学带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我院临床带教管理模式浅谈.中外医疗,2009,28(34):116.
  [2]白雪,关宝生,杨欣艳等.启发式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4):115-116.
  [3]梁振君,韩清.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4):237.
  [4]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83-88.
  [5]罗飞,谢肇,周紫垣等.骨科学临床见习教学实践体会.重庆医学,2007,36(11):1042-1044.
  [6]卢书明,于晓红,朱佩锦等.规范和强化临床管理提高内科学临床实习教学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620-622.
  [7]袁玮卿,董晓建,鲍臻等.国内外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研究进展.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6):538-539.
  [8] 郑衍芳,夏嫱.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切入点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思索.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2):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6959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