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宁德渔民患者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后的应用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宁德渔民患者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后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晋锋 陈丽文 林雪松

  【摘要】 目的:探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宁德渔民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渔民患者32例(32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术后10 d取下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后不予佩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比较术后6 h及1、2、3、7 d两组患者疼痛、异物感程度。结果:术后6 h及1、2、3、7 d两组患者疼痛、异物感程度评分:观察组分别为(0.84±0.56)、(0.63±0.36)、(0.43±0.31)、(0.32±0.18)、(0.22±0.18)分,对照组分别为(2.11±0.70)、(1.88±0.54)、(1.43±0.46)、(0.63±0.42)、(0.27±0.17)分。观察组术后6 h、1 d、2 d、3 d疼痛、异物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两组疼痛、异物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半年未见感染、复发、巩膜暴露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后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减轻了患者疼痛、异物感等刺激症状,促进术后恢复,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 渔民; 翼状胬肉; 羊膜移植; 疼痛;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
  中图分类号 R77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3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19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一种结膜的慢性病变,轻者眼红影响美观,引起眼部不适,重者可致角膜散光或遮挡瞳孔引起视力下降[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环境因素有关,长期风沙、日光照射等刺激可诱发该病的发生,故渔民发病率高(发病率20.7%)[2],而宁德地处福建闽东沿海地区,全市海岸线长878 km,约占福建省1/3。有着数万名从事海上作业的渔民,翼状胬肉发病人数众多。翼状胬肉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样,手术切除仍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眼部疼痛、异物感、流泪、术后复发等,笔者所在医院眼科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后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很好缓解患者的眼部疼痛、异物感等角膜刺激症状,有利于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因翼状胬肉在笔者所在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渔民患者32例(32眼),年龄30~60岁,平均45岁,其中男20例,女1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16眼)。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为:(1)单眼初发,头部浸入角膜缘2~4 mm;(2)排除慢性泪囊炎、急性结膜炎、睑球粘连等眼表疾病,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假性胬肉、眼外伤病史、眼部手术史等;(3)患者有随访条件。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熟练操作的医师进行,方法如下:0.5%丙美卡因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表面麻醉,2%盐酸利多卡因+少许肾上腺素注射液球结膜下浸润麻醉,沿胬肉颈部切开结膜,提起结膜,分离翼状胬肉体部。刀片在胬肉头部外挑起正常角膜上皮,沿着角膜上皮层完整剥离胬肉头部。将胬肉体部与巩膜分离至泪阜区,切除胬肉组织。配合0.04 mg/ml丝裂霉素棉片覆盖巩膜区3 min[3]。取同等大小的保存羊膜覆盖巩膜裸露区,羊膜上皮面朝上,对合好后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起常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典必殊,美国爱尔康公司),4次/d,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潇莱威)3次/d,持续2周。术后第2天出院,其后门诊复查随诊,于手术后7~10 d取下角膜接触镜,拆除缝线。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角结膜表面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博士伦纯视连续配戴型治疗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直径14.0 mm,中心厚度0.09 mm,基弧8.6 mm)[4]。对照组在手术结束时绷带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打开绷带,开放点眼液。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参照赵家良等[5]制定的眼部疼痛、异物感程度评分量表(表1),比较术后6 h、1 d、2 d、3 d、7 d时两组患者疼痛、异物感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异物感评分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 h、1 d、2 d、3 d疼痛、异物感程度评分均低于同时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 d两组疼痛、异物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随诊半年未见感染、复发、巩膜暴露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目前对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主要考虑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日光、风沙、烟尘、热、花粉等过度刺激,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在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是翼状胬肉形成的一系列过程。宁德市海岸线长878 km,约占福建省1/3,有着数万名从事海上作业的渔民,故宁德渔民为翼状胬肉高发人群(发病率20.7%),其中男性患者居多,大部分患者术后疼痛、异物感、需长时间包扎术眼,影响渔业生产。
  目前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侵犯角膜大于2 mm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因角膜是全身感觉神经最为密集的地方,富含大量三叉神经感觉末梢,而目前任何一种手术方式均会损伤角膜上皮层、角膜基质层,使角膜三叉神经感觉末梢裸露,手术缝线刺激角膜、结膜,是引起患者眼部疼痛、异物感等刺激症状的主要原因。以往常以绷带加压包扎术眼,限制眼球运动、促进术区角膜上皮生长,并联合非甾体类滴眼药及人工泪液滴眼缓解术后眼部疼痛,但效果欠佳,且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术后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遮盖术区暴露的角膜表面神经末梢,可以覆盖部分角结膜表面的缝线,缓解术后疼痛、异物感,特别是术后前3 d;避免传统绷带加压包扎带来眼部、头部压迫感;另外,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有利于术区受损的角膜上皮及三叉神经修复,能更好的缓解眼部的疼痛、异物感等症状[6]。术后7 d时两组患者术区角膜上皮及三叉神经均已修复,眼部疼痛、异物感症状均减轻,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提示渔民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后佩带绷带型角膜接触镜,不仅能缓解渔民患者术后疼痛、异物感等刺激症状,还避免传统绷带加压包扎对眼部、头部压迫感,减少医生换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双眼翼状胬肉术后,优势更为明显。对于独眼、低视力的翼状胬肉患者而言,术后应用佩带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无需纱布遮盖术眼,避免术后看不见、生活无法自理、跌倒,明显减少家属及护士的护理工作。渔民翼状胬肉术后佩带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减轻术后疼痛、异物感,促进角膜上皮、神经修复,能较快地恢复渔业生产工作,减少经济损失,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护理工作,是一种实施简单、高效、无药物副作用的辅助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5-266.
  [2]王迎开,孙厚壮.荣成市渔民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眼科杂志,2015,13(3):232-233.
  [3]姜方义,徐永根.翼状胬肉术中丝裂霉素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1):34-35.
  [4]刘洋,赵贵阳,范伟杰.博士伦纯视治疗用绷带镜在结膜移植手术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4,22(2):150-151.
  [5]赵家良,黎晓新,董冬生,等.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炎症和非感染性眼前段炎症的临床评价[J].眼科研究,2000,18(6):560-564.
  [6]曾朝霞,邵应峰,陈海波.羊膜移植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老年患者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武汉大学学报,2014,35(4):603-605.
  (收稿日期:2016-04-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7730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