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雪芬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病人,当然也包括医生。生了病的医生一点儿都不比普通的病人强到哪里去,甚至还会更敏感、脆弱、绝望。但有一点,生病的医生一定会是一个比较聪明的病人,因为他知道怎么就诊才能更快更好地看病。那怎么做才能算得上是聪明的病人呢?
  看病时提供症状而不是诊断
  尽可能详细的提供病史,包括生病的主要症状、发生时间,症状有无加重、用过什么药,当然还别忘了可能的诱因、既往有无体检或做过类似的检查,家族中有无相似的病例等。不过,因为就诊时间短暂,需要重点表述,千万不要像讲故事一样。我接诊过一个在多家医院就诊过的病人,她开口就说自己感冒一年了,我禁不住笑起来说“你真牛,都能感冒一年。”后来通过简单的问诊和检查,她其实患的是过敏性鼻炎。除非病人的诊断很明确(如已有病理诊断),即便是其他医生的诊断也不要轻易作为主诉。病人和家属要做的就是提供准确无保留的病史。有些病程漫长或过程复杂的病例,可以简单地罗列成文给医生看,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诊前带上所有就诊资料
  很多病人以为医院的电脑上随时随刻都可以查到原始就诊资料;或认为这个医生上次看过了就记得或不会再看了;或认为反正要重新做检查,就不带之前的资料。甚至有些病人还想看看这个医生是不是和别的医生想法一样,故意把历史资料“藏而不露”:还有些病人一出医院就把片子病历等“晦气”的东西统统扔进了垃圾桶。一个人是一个整体,病情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既往阳性的结果固然有用,但阴性的结论也是排除的依据,更何况还要在治疗前后对照,还要随访对照等,所以保留并带齐临床资料很重要。
  不必所有病都往大医院跑
  不少病人首诊就去大医院挂专家号,但如果专家只让他去做些最基本的检查,比如CT,病人和家属甚至会觉得这个号白挂了。限于各种原因和水平,任何医生都不可能那么准确和全面,但基本的检查和方向一般不会错,尤其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能在基层医院完成初步的检查和治疗,对后来的明确诊断或排除诊断都有价值。不少病人不相信当地的医生,只要有病就往大医院跑,有的甚至不相信当地医院的CT机,怀疑拍不清楚。我的建议是:不要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但有问题可以把资料带去上级医院,做进一步咨询和检查。除了带上临床资料之外还可以携带病理玻片去上级医院会诊复核。
  多与医生沟通交流
  医疗模式的改变,尤其是肿瘤的治疗,特别强调患者及家属一起参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取舍。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有两点基本的共识需要建立:相信没有医生不想把病人治好:相信没有病人是专程来找茬的,请彼此具备基本的信任。请医生和患者坐下来,共商“病事”,达成共识。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大敌当前,唯有精诚合作,方为上策。
  做一个“聪明”的病人,于医于患都有利。于医,可以尽快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过去(既往史、治疗史、转归史等)、现在(主要矛盾是什么、需要目前处理的是什么、怎么处理才会更好等)以及未来(潜在的风险、病情的趋势、可能的结果、后续的复查等)。这样可以让医生少走弯路,缩小诊断范围,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于患,最重要的是减轻病人痛苦,尽快地给予相对准确的治疗,同时也减少经济负担。
  编辑/叶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7892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