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大千泼彩山水画的生态伦理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聂 路

  [摘要]在20世纪文化生态背景下,张大千独特的生态意识观念,使其山水画在技法的变化上既保持着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又创造出了一种抽象的墨彩绘画。张大千的这种泼彩法,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关键词]张大千;泼彩山水画;生态伦理;山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J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81-02
  
  泼彩山水画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并涌现出了一代泼彩山水画巨匠,如张大千、刘海粟、谢稚柳、何海霞、宋文治、刘国松等,其开创者之一的张大千对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最为明显。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就有顾生用泼彩之法作画,画史中的“泼墨、吹云”之说都印证了泼墨泼彩技法实践早已有之。早期的泼墨泼彩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与青绿山水在色彩上取得的成就,共同为泼彩山水的出现作了技术上的准备,没骨山水为泼彩山水的探索成型起到了启示作用。这些都为泼彩山水的兴盛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就是在海外总结中国传统笔墨后,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上的一大创新。他创造了大泼墨、大泼彩的新技法,不仅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张大千的这种泼彩山水画尤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意识。
  生态伦理主张尊重与善待自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具有丰富的蕴涵,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惜生爱生的生态伦理准则在中国山水画中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表现自然。描绘自然情怀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中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中国文人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述表达人生理想和生态伦理思想,并且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不同的文人创造了风格迥异的山水画,但其中所蕴涵的生态意蕴却是相同的。[1]
  张大千一生游猎甚广,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泛。其晚年独具特色的泼彩山水画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进程,挖掘出了青绿山水的潜力,使之更接近时代审美的理想形态,把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表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正如其学生何海霞所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有辉煌的色彩,应该有黄钟大吕……和这样的时代相配才好。”[2]绘画和时代相配就是生态意识在山水画中的体现,这一观念也是张大千泼彩山水画的伦理价值体现。
  中国山水画中的色彩表现有着悠远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意识密不可分。如北宋晚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自唐代青绿山水画家李昭道以后的一幅力作。“其轮廓的勾法已不是旧制那样仅仅是为了填色,而是为突出层次感的明暗向背作形象基调,换言之,也就是为皴法和渲染提供了用武之地。这也许是最关键的改变,它运用了水墨山水画的写实技法成果,使重彩的青绿山水,也打上了皴法的印记,从而有眼有板地和水墨山水画一同分享写实的乐趣,一同分享笔法的欢快。”[3]技法的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来自于对自然生态的观察、研究。将水墨画中的皴法、渲染法、树木的画法搬到了之前只勾轮廓平涂填色的重彩青绿画里来,形成了大青绿山水。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法和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都与水墨相关,如其《万里长江图》、《庐山图》等, 所泼的并不完全是彩,而是彩与墨的结合。泼墨法为中国画所固有,泼彩法事实上是从泼墨法发展而来的,那么泼彩法里的传统特色的因素就不可低估。这样的发展不是完全地照搬西方的色彩观念,而是内在的生态意识的表现。张大千在完成“泼”的工序后,都要用线描、勾勒、皴擦等传统技法来描绘画作的局部,也就是泼彩之外需要用传统技法的地方仍然不少,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生态意识,才有张大千彩墨山水画的技法。
  中国画传统特色的有无与强弱,不只是量的问题,更是质的问题,正因为张大千先生深厚的传统艺术造诣和笔墨功力,即使是寥寥几笔,也使人感到传统特色很浓,高于同时代的画家。由此看来,在生态意识的引导下,立足于传统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在山水画艺术创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表现为符合文化生态的艺术作品。因而,张大千彩墨山水画的根在传统。研究其早期的山水画,所画作品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精髓,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将中国青绿艺术推向了“彩墨”之境,赋予了青绿艺术新的生命力,而在青绿艺术之外,他在泼彩画中所展现的艺术创新力量,影响了以后的山水画家。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不仅改变了宋以后青绿绘画的卑微状态,更证明了青绿艺术创新求变的可能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意识的价值。
  宗白华先生说:“‘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久已衰落……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需恢复我国传统用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4]在传统水墨画的黑白世界里,张大千自创了一种抽象的墨彩交辉的泼墨重彩画法,浓丽、新奇,令人震撼,将青绿山水推进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彩墨山水画。张大千在唐代王洽泼墨画法理念的基础上,借鉴米氏、青藤、梁楷等人的大写意泼墨法,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结合大青绿的浓丽、小青绿的明快,蝶化出了如梦如幻的“泼彩”世界。“大千先生试以泼墨法作山水画后,又在泼墨的基础上泼以大青大绿,获得了更为新奇清丽的效果,并以其天纵之才,在几年的时间里使惊世骇俗的‘泼彩’迅速成熟。”[5]他把文人水墨画淡泊、简约的内在精神及黑白单色色阶极境的追求天衣无缝地揉进了青绿山水画境之中。以色当墨,转化为虽浓艳却率真绝俗的青绿色彩,庄严华美,不示张扬。因水墨画内敛和谐的色彩气质的淘洗,使泼彩色彩在一种张力之中纯净、澄澈。在体现出道家克制、内敛的色彩观――“五色令人盲”的同时,也包含了儒家在“杂多”中求统一和谐的包容的色彩观。在《山雨欲来》一画中,石青、石绿、墨黑相渗相泼,左下的虚空处,点缀屋宇树木,空灵剔透、幽情无限。具体的形体被抽离而去,在一种如烟如雾却又有翻江倒海之势的色墨交融之中,青绿敷色与造型的冲突轻轻被挥之而去,通幅皆虚却意、象具存,打通了一个色彩世界坦露心源的宽畅通道。水墨在‘墨分五色’中,体会着单纯,泼彩在“大色无彩”中展示着斑斓,它不仅形式美、色彩美、结构美,更具有意境的抽象美,因而具有时代感。泼墨泼彩山水画意境深邃、含蓄,既有墨的张力之柔美,又有线的骨力之壮美。
  张大千的彩墨山水掘取了古今中外和其他一切可用的艺术成果,使传统色彩样式的生命力与现代艺术精神合力撞击。用心灵重新感知人生和世界,把感悟和慨叹深深地融合进每一幅画面中,极大地丰富了山水艺术语言的蕴涵浓度,推动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张大千传承了水墨观念与色彩传统的衔接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把古代文人的生活志趣和审美理想适时地融入现代人的情怀,给现代彩墨山水画创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重建青绿之美是当今时代对中国画的要求,能否建构当代的青绿之美,使之成为今日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系统之一,是今天中国画家有无真正创新能力的标杆。很显然,简单地重复、继承青绿的已有技法、技巧和形式语言,是不可能复兴青绿艺术光彩的,也不可能彻底改变已延续千年的青绿卑微地位。
  中国山水画体现的已不单单是绘画的问题,它是一种山水文化,其中也传达出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和爱护,表现出浓厚的生态伦理意识。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历来是文人画家所衷睐的题材、吟咏的对象。有多少古代山水画家,终生都是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反映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无不流露着山水文化和生态伦理观念。[6]
  张大千在遍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基础上,创作出的既有传统精髓又具时代风貌的泼彩泼墨山水,法兼中西,浑然天成,为中国山水画开出一片新天地。如其彩墨山水画《夏云飞瀑》、《泼墨群山》等彩墨酣畅淋漓,意蕴生动。虽然这些作品注重西画强调的光影,突破了中国画固有的格式,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作品不仅未失笔墨情趣,而且是纯然的中国气派。 坚持传统而又兼收并蓄,在文化生态伦理背景下发展中国山水画,这是张大千绘画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杨建,康琼.论中国山水画的生态美蕴[J].艺海,2009,(8):56.
  [2]何海霞.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海霞[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
  [3]中国山水画通鉴千里江山[M] .上海:上海图画出版社,2006.12.
  [4]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5.
  [5]陈洙龙.张大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7.
  [6]李东风.中国山水画中的生态伦理观[J] .美术观察,2005,(1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093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