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闻发布是“一把手”工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曼丽

   “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新闻发言人的表现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有人指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误,有人迅速提供信息链接,历数国家各部委、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岗位轮换的次数和“不发言”或“少发言”的比例数。给人的印象是,新闻发言人群体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就让人颇费思量了:自2003年(“新闻发言人年”)以来,各种形式、不同类别的新闻发言人培训持续不断,包括各部委、各级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党委新闻发言人培训、全国“采访线工程”培训等等,并且历时8年,为什么政府方面的新闻发布仍然屡屡出现问题且不能保证今后不出问题呢?
   客观地说,新闻发布效果优劣与新闻发言人个人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下有一定的关系,但它不是全部。换句话说,新闻发布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的工程,而是主要领导的工程,是“一把手”工程。道理很简单,新闻发言人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组织的代表,他的发言需要得到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包括信息收集机制、应急反应机制、媒体协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对策研究机制等等。而这些机制或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组织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与调配,需要以组织的整体优势去争取外部资源。这显然不是新闻发言人的个人力量所能达到的,而是组织行为,是“一把手”的职责。
   大量事实表明,凡是“一把手”重视程度比较高的政府部门,其新闻发布制度大都比较健全,新闻发言人也能够充分履行职责;而在那些“一把手”对于新闻传播规律缺乏了解、对于新闻发布工作缺乏重视的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往往难以履行到位。某政府部门的一位新闻发言人曾经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当媒体和网民对该部门管辖范围内一个涉及公众利益的现实问题提出质疑时,他意识到应当立即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此问题予以回应。但是上报部领导后没有得到批准。结果是,在下一次该部门举行的自主性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对他发布的内容毫无兴趣,而是以前一个未经解答的问题对他形成合围之势,他则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应对,出现了一些疏漏。第二天,媒体的报道几乎全都集中在对他发言的批评上。另一个新闻发言人告诉我,有一次他所在部门的人事问题引起网民和媒体的关注,网上舆论渐成声势。因为这一事件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回应所能奏效的,情急之下他请示“一把手”,“一把手”不在又请示“二把手”。“二把手”说这是有人故意为之,不必理睬,他于是没有发言,眼睁睁看着第一个舆论“过山车”呼啸而过。等到人们的议论逐渐平息了,“一把手”回来了。“一把手”坚持认为此事对组织影响甚大,不发言是不应该的,在“一把手”的敦促下,他发言了,结果可想而知――引发了第二个力度更强的舆论“过山车”,他的名字也被裹挟其中,受到指责、抨击。
   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拥有的权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受过专业培训的他们在新闻发布中仍时常出现让人难以理解的、违背常识甚至有些怪异的行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同时也说明,新闻发布要想摆脱行政层面的局限性,进行制度化管理和专业化运作,就必须上升一个层面,以组织决策者的权威性和协调力度去整体推进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政府部门新闻发布的被动局面以及新闻发言人的“高危”状态。由此想到,持续数年的新闻发言人培训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思路或者做一个调整――在对发言人进行岗位培训的同时,重点面向国家各部委、各级政府的“一(二)把手”,对他们进行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媒介社会化条件下信息传播和危机应对意识的培训。所谓纲举目张,这才是关键所在。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47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