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边疆

  经济新闻主要报道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它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新闻的特殊性和采写上的不得方法,致使经济新闻可读性差,读者想看看不懂,或看后获得的有用信息少,影响了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那么如何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
  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经济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党和国家发布的经济政令、通告、法规等政策性文件,不加消化吸收地刊登于报刊等媒体之上,就不会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同样,空讲大道理,总是从宏观角度论述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形势,百姓看不到这些经济信息到底对他们的生活有何作用也是不行的。因此,要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必须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湖北日报以诚信问题为切入点,用《一起典型的赖账案》和《温柔陷阱》为题,在一版同时披露了两例外商投诉案,并旗帜鲜明地配发了《正视这份耻辱》的评论员文章,矛头直指不讲诚信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此举在我国报界实属鲜见,应该是经济报道的一次大胆创新。没有比做微观的人更懂得宏观,尤其是当微观做得很大的时候,无论是做专业性财经报纸还是都市类报纸财经版,从微观出发来反映宏观,都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条路子。
  深入浅出,既要深入挖掘,又要使作品浅显易懂。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平民化、市场化是其发展的方向,必须注重受众的需求。我们知道,在新闻选择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对新闻事实进行着选择,新闻选择的重要主体是传播者。对传播者来说,选择即把关;对于受传者来说,选择即满足。在四处涌来的新闻信息洪流中,受传者只选择自己关注、与己有关的信息加以消费。新闻报道只有在读者花费一定的精力后给予其相应的报偿,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
  注重人的参与,善于从人的具体活动出发来报道新闻。新闻所描述的故事,必然以人为主角,要做到新闻人格化。即要以人物为中心,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从而使新闻具有普遍兴趣。一般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和突出事件中人的因素的写作方法来表现。
  注意写人的活动和感情,用人的行为、思想和语言去丰富、充实经济新闻的内容,增强经济新闻的现场感、可读性和说服力。在报道中撷取经济生活中一个有价值的人物的活动或故事,从一个侧面来表现经济政策、经济成就或经济生活,往往更深刻、更形象、更生动。
  《经济观察报》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周年的专题报道有一段开头就这样写道:1965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山雨欲来的飘摇之中,一个小伙子从贵州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后幸运地分到了外经贸部工作。他现在还记得初次面对大城市的无知与尴尬:“在北京第一次喝汽水,我觉得简直像喝毒药一样,但是花一毛钱买的,又怎么能丢掉。还有,单位给新来的大学生办了月票,我以为月票只能乘坐15路公交车上班。那时,为了到北海参观,我走路走了一个钟头。一个星期后,人家才告诉我,凭着月票在北京处处都可以乘车。”这个新来的大学生叫龙永图。
  36年后,龙永图的名字在中国媒体上出现的频率丝毫不逊于任何娱乐明星。这位中国入世谈判的第四位首席谈判代表成功地终结了长达15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推开了世贸组织的大门。
  报道2001年后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直接说中国经济由此多么强劲,而是从写一个人物引出更多的新闻信息,自然能受到读者的认可。
  要有故事性和现场感。财经新闻故事化的倾向主要是针对大众化的新闻受众的。国外一些著名的媒体非常强调把新闻报道提升到戏剧的高度,比如说《财富》、《福布斯》,《福布斯》的文章中充满了统计数字,但是它总聚焦于人与人性。我们中国的财经媒体也开始在这方面努力,比如说《财经》杂志,已经注意在报道重要经济事件和经济人物的时候,把背后的人性和社会因素表现出来。
  《地产商会与“国八条”》是《经济观察报》2005年4月的一条头版新闻,它开头这样写道:“任务完成了。”
  我们常说有人很善于写小说,仅通过几句话就能讲述一个故事,这篇经济新闻正是出色地运用了讲故事的手法,仅仅这几个字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可谓匠心独运。
  当然,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导语,要取决于故事的性质。并不是所有的导语都要讲一个讨巧的噱头故事。如果故事含有硬实的新闻价值,作者应该让这种价值开门见山地表达出来,就像这条导语:“贝弗利山――保险业历史上最大的丑闻就要找到主角了。这就是美国公正基金集团,一家在保险销售行业蒸蒸日上的金融机构。”
  善于变换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作新闻。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一般包括选题角度、利益角度、表现角度等。新闻角度可以精心选择,但不能脱离客观事实而随心所欲地编造或强扭。选择新闻角度,第一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体现事物所固有的内涵;第二要竭力突出事物的个性特点;第三要力求新颖巧妙。湖北日报的消息《2.4万吨钢拷问产业链》就很善于选择新闻角度,与众不同。
  武汉民生银行大厦在汉口修建了几年,凡是路过它身边的人大概都会注意到它高高的“身躯”和橘红色的钢梁结构,然而湖北日报记者黄磊、卢平川却关注到钢结构背后的新闻:湖北有一流的钢铁企业,但却没有相应的钢材加工能力,因而修建民生银行大厦用的2.4万吨钢,必须从武汉拉到杭州的萧山加工,然后再拉回武汉安装。
  这篇稿件涉及钢铁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多个环节,记者视野之宽、立意之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单位:焦作日报社)
  编校:郑 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86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