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红

  近年来,伴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在纸质传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它既是一种新闻形态,也是一种新闻态度,更是一种新闻立场。党报的民生新闻实践对于很多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定位党报的民生新闻,如何将之做大做强,对于党报来说关系到报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理念。
  不容忽视的是,近些年,在民生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出现了零碎化的倾向,一些党报上,民生新闻几乎成了一个“筐”,大到突发事件,小到个人纠纷,有闻必录,不论新闻价值的大小,事无巨细,“捡到篮子里便是菜”,从而使民生新闻陷入“小民生”的漩涡,失去了党报的优势又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反感,那么如何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跨越呢?
  其实,从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势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报道小事、身边事入手,报道单个老百姓的生存疾苦;第二个层次是引导舆论,推动某一件事、某一个行业向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化;第三个层次就是用公民新闻培养新型公民,不断滋养生机勃勃的民主,使整个社会最终向着好的目标进发。在民生新闻的报道过程中,这几个层次的内容相互交叉又互为补充才能最终进入“大民生”时代。这种阶梯式的发展决定了党报的民生新闻有别于都市报之处,就在于它不是被动地反映,而是主动地建构,从而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在党报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其公信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走出了一条有党报特色的民生新闻之路。
  
  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把社会大众的身边事、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
  
  新闻是依靠人来做的,人是传媒行业最强的生产力。很久以来,党报的记者习惯跑会议,拿文件,从领导的讲话中找点子,不仅和社会脱节而且和人群脱节。而民生新闻则是用“脚”写出来的,必须真正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下矿井、进深山、坐炕头、钻街巷,不仅仅是观察和采访,更要积极体验和思考。深入现场通过报道对社会大众有影响的事来揭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给出一个启迪,能给繁忙受众以轻松一笑,或是让人冷静思考,从中得出经验给社会大众以启迪,以此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平民化、贴近性、低视角、广参与是它的特点,人们的很多身边事走上党报的版面对于提高党报的亲和力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把视角对准社会大众,立足社会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社会大众排忧解难,将话语权交给社会大众,并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记者以平民的视角洞察百姓的生存状态,植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普通百姓为核心角色,以平凡事件为叙述主体,展示平民百姓的生活图景。当以社会新闻为基石,反映社会生活中与老百姓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等都能在党报的新闻中得到体现,就实现了第一步传统传播模式的突破。受众会发现,上报纸不是某些特殊人的专利,自己也可以让影响生活的难事、苦事、高兴事登到报纸上宣泄。
  向上仰视大众,让公众在媒体上得到优良的服务,改变了以前那种不对等的说教式传播。在以前的党报新闻传播的机制里,公众常常是被启蒙者。被动的局面使公众已经习惯去倾听、去接受、去思考,而缺少更多的自我话语,各种各样的有关民生的新闻大量涌现,会使媒体和群众的交流和认同感在一篇篇新闻的报道中得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加强。一旦这种状态形成气候,它就代表了一种新的新闻取向,极大地激发出公众积极借助媒体来争取自我话语发言权的自觉与热情,从而形成了一种“公众话语”,公众话语的实质并不是局限于人们私下小群体日常生活的街头巷议,而是个人从正规的渠道自由地向社会发散的言论。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度的新鲜感消失以后,新闻从业人员必然会发现,伴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新闻“小、散、乱”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民生新闻的可读性走入了怪圈。难道我们的改革思路存在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把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作为报道支点并没有错误,走“大众化新闻”道路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民生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也是党对我们新闻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暂时的现象是新闻价值理念重塑中必然经过的阶段。要想使民生新闻迈上新的台阶,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科学的“大民生”理念的转变。
  其实,仔细想来,“国计”与“民生”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从宏观政策中找到相应的对应关系,都能指导、帮助百姓的日常生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各种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及政策法规和百姓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正因为如此,公众希望媒体不仅要报道生活事件,更要作出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他们期待从中获得重要和有用的信息,用以指导下一步的生活决策。民生新闻不仅要以平民的视角看问题,也要从政府的视角审视和思考问题,找准政府与百姓、政策与事件的连接点与关联点,这样才能使民生新闻,从内涵和外延都得以拓展与提升。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是民生新闻永恒生命力的基础。
  实现由一般的贴近向有高度、有深度贴近的转变,是民生新闻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民生新闻采访者本身素质的提高,对于民生新闻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一批政治责任心强、掌握一定民生新闻写作技巧、能够吃苦耐劳的党报民生新闻记者,让“重要、有用、好看”成为民生新闻新的价值标杆。做高端的新闻,是党报的优势,有高度的贴近、有深度的贴近,是党报民生新闻品质超群的重要保证,也是党报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量日趋加大,其社会影响力也成为媒体扩大知名度和增加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除了培养一批过硬的新闻人才外,还应强化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扩大民生新闻的社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一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线,强化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民生新闻的报道重点,媒体的目标在于通过反映能够改善公众的生活现状,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媒体在做民生新闻时,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线对报道重点进行定位。二是以“引导舆论”为己任,使民生新闻汇聚成为大众的声音。当人们不是立足于个人,而是立足于一个群体发言的时候,他的声音才有广泛的认同度,才会引起更多的同阶层的人和不同阶层的人的关注。这样的新闻多了,才能最终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用不断涌现的公共新闻实现媒体角色的转换,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
  
  公共新闻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现代公共生活空间逐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强调的是媒体力量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与介入,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市民的公民意识以及市民的公共意识,协调公共生活,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和矛盾,化解冲突。
  “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是“公共新闻”的基本内涵。它的诉求是在民生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利益。百姓以公众的身份,参与公共领域的事务,参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并最终分享公共生活的成果。这样,百姓由关心自己事、身边事,到关注大家事、周围事、社会事、国家事,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意识体现。通过公众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培养公众的公共意识,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高传媒影响力、公信力,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我们把“小民生”界定为注重传递老百姓的声音,党报在中间更多的是扮演代言人的角色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民生”界定为是将国家的声音和老百姓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而党报在中间则主要是为传递公共的声音而搭起传播的平台。这种“大民生”理念,强调的是党报的平台作用。这种“大民生”理念,是对“小民生”理念的一种质的提升。如果我们实现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就会使民生新闻更加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规范,从而使党报的民生新闻最终摆脱零碎化、庸俗化的现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容置疑的是,党报的民生新闻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我们操作的过程和操作的方法,高质量的民生新闻必将为市场化后的党报铺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新乡日报社)
  编校:张红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86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