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西部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建云 于 野

  摘要:在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钻石模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中西部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劣势。
  关键词:钻石模型;中西部服装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和宏观调控战略”的进行,我国的服装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升级是服装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波特的“钻石模型”(图1)对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竞争力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一、生产要素
  1.劳动力成本
  国内市场方面,中西部地区能够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中西部服装产业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国际市场方面,目前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也不高,如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他们对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构成威胁。
  2.资金、技术和设备
  自从2005年政府提出纺织服装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来,很多中西部省区纷纷“迎娶”东部服装企业进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2007年《1月份~5月份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显示,1~5月份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除了浙江、北京、福建仍保持50%以上的较高增长之外,天津、辽宁、上海、广东、海南均呈现负增长态势,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广西、云南投资增速分别达到80.39%、88.63%和145.01%,甘肃、青海的投资增速高达210.37%和888.69%。可见中西部地区服装业的投资额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企业多是以“代工”为主的中小型私企,注重投入产出比,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下,所拥有的设备只能满足基本缝制要求。因此从加工能力和质量来看,大多数企业只能保证中低档服装产品的制作要求。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很多企业由于人才等原因,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技术应用甚少,主要依靠人力,新技术应用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服装企业。
  二、市场需求
  我国服装业在近20多年间取得快速的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服装需求不断扩大,为服装业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2000年国内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额为206亿元,2001年为268亿元,2002年为329亿元,2003年为406亿元,2004年为454亿元,2005年为578亿元,2006年为685亿元,6年增长了3倍多。中西部地区的服装消费市场也是巨大的:西部涉及九个省和一个直辖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将近1/3;中部六省总人口为3.61亿,占全国的28.1%。据统计,西部12个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是全国人民人均衣着支出的99%。
  三、相关与支持产业
  1.面辅料行业
  中国服装面辅料行业正处于“国内培育、国际成长”转折期。中西部地区的面辅料产业由于加工工艺不高,在产品开发适应需求方面相对滞后,面辅料档次较低。
  重庆市意大利罗伯特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明指出:目前整个西部地区尚无完备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供应,难以适应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尤其是面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部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以重庆为例,目前重庆服装重点企业生产所用面辅料80%以上来自沿海地区或直接从国外进口,钮扣等服饰配件也多在沿海地区采购。重庆的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服装配套产业发展的滞后,加重了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2.染整工业
  染整工业是制约服装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印染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整个印染行业以中低档、大路产品居多,尚不能满足中高档服装的要求。而且染料生产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从地区结构来看,我国印染产品的产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2001年,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的产量已占全国的80%,中西部地区的印染产量则逐年下降。至2006年一季度,仅浙江省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就达42.51亿米,同比增长7.00%,占规模以上印染布产量48.51%。累计超过2亿米的有江苏13.04亿米,同比增长26.23%;山东9.89亿米,同比增长达54.30%;福建8.01亿米,同比增长45.37%;广东6.51亿米,同比增长11.09%;而河南2.02亿米,同比下降42.25%;河北2.01亿米,同比下降6.94%。
  另外,随着欧美“绿色壁垒”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现有的印染技术严重妨碍了服装的出口。
  3.服装流通业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服装销售渠道一样,大中型商场和服装批发市场是中西部地区服装销售的主要渠道。大型商场一般以经营中高档服装为主,多数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品牌。本地生产的服装主要以批发市场作为流通的主渠道,批零兼营。批发市场中间环节少,价位低,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快,发展前景较好。
  在出口环节,传统的外贸出口收购制仍然主导着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流程,中西部服装企业主要是通过沿海地区的服装贸易公司实现服装的加工出口,多数中西部地区的服装生产企业与欧美等国际市场仍处于隔离状态。
  4.服装展览业
  随着服装产业的“西移”,出于发展地方服装产业的动机,中西部各地区举办服装博览会已成为时髦之举,但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除了小部分省份的展览业比较成熟外,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博览会未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会展组织和管理,展览规模偏小、不专业。这些对服装产业的宣传也造成影响。
  例如,国外的专业博览会一般是以专业观众为主,正规博览会的主要活动是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洽谈和签单,而且一般不允许在展场做商品零售。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博览会一般都是大量的非专业观众充斥其中,而且零售业务一般都是各种会展的“点缀”。广西玉林福绵区每年一次的服装博览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四、企业战略
  1.服装产业链脱节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增高
  目前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尚无完备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供应,难以适应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尤其是面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例如广西玉林福绵的服装企业,生产所用面辅料主要从广东等地购入。服装相关产业发展的滞后,加重了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成本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业竞争力。
  2.原创品牌影响力较小,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目前,川、渝、贵等中西部省市区除一小部分企业在努力创品牌外,更多的服装企业满足于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的微薄利润。就已有的品牌而言,形成规模效益的品牌产品少,大多数地区服装在品牌形象、技术质量、设计款式、流行时尚等方面很难与东部沿海省份抗衡。
  3.观念陈旧,企业整体素质较差
  目前中西部各省区的政府已认识到劳动力密集的服装产业对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但这些地方现有的服装企业主普遍“小农意识”较浓,观念落后,没有做大做强的意识。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如:重庆市高技能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重为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因此,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要崛起,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是积极培养、引进相关技术人才。
  五、政府因素
  自2005年政府提出纺织服装行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导向型政策措施的鼓励下,各地政府对服装业的顺利移入准备了各种优惠政策及措施。例如湖南郴州政府出台进入开发园区新办生产型企业,投产后5年内其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超过100万元的,50%返回企业的优惠政策,还有河南提出要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湖北纺织业启动“千亿”工程,重庆计划建成西部服装之都等等。这些政策与措施,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服装产业的“西移”获得了较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六、机遇
  1.国内市场将继续扩大
  这几年国内衣着消费的绝对量不断增长。2007年10月30日于上海召开的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指出,鉴于目前内需的拉动作用还在不断增强,到2020年共同富裕的方针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人民对衣着消费结构将会同时实现数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服装的自然消费量也在相应增加。例如正装(与休闲装相对应),因为每年中国就业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我国正装类产品年年都保持较高而稳定的增长。
  2.劳动力优势和原材料优势继续保持
  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深圳的服装缝纫工的保底工资是800~1000元/月,但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企业还是出现“用工荒”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充足的劳动力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表1)将使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
  另外,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用地紧张,能源紧缺,中西部地区地域宽阔,原材料丰富,为中西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再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将会吸引大批外来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从而促成技术、管理、设备、资金等各方面的转移,最终促进中西部服装产业的加快发展。
  七、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条件和机遇。但是在具有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的同时,中西部服装产业发展在技术、人才、面辅料等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中西部服装产业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发展模式,改进不足,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找出适合的特色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 连启里.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中西部崛起[J].对外大传播,2005,(5).
  [2]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常亚平.中国纺织产业分析和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4]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6/2007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Z].
  [5] 崔焕金.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运行路径[J].市场论坛,2005,(5):69-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7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