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谈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东芹 蔡文青 程爱民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工作领域非常熟悉,而对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很可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而信息在各专业领域的分布是极其不对称的。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窃取和盗用、信息欺诈和勒索、信息攻击和破坏、信息污染和滥用等各种信息犯罪活动也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则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道德素质低劣造成的。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里在信息经济学领域提出的重要理论。信息不对称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有关事件的知识或信息分布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由于双方因对事物熟悉程度的差异,其中一方掌握关于该事件的较多信息,另一方则处于劣势,掌握较少的信息,且双方在信息占有量方面都很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
  
  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1 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又称败德行为,指经济活动中占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其信息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损害信息弱势一方利益的行为,属于事后信息不对称。这种现象在信息社会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如流氓软件的盛行。
  2 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又称不利选择,指在进行经济交易活动之前,信息优势者掌握了信息劣势者不了解的信息,其可能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另一方由于明白自己处于信息劣势的不利选择的位置上,这时有可能出现用“次”代“好”的局面,属于事前信息不对称。一旦出现逆向选择,则会同时损害信息劣势方及高质量信息优势方的利益,低质量的信息优势方则从中渔利。
  
  三、如何通过信息道德教育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良影响
  
  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因此,信息道德既面向信息创造者,又面向信息服务者和使用者。它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
  1 政府。首先在硬件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信息化硬件的建设,尤其是对偏远的西部地区和贫穷落后的山区,做到在使用信息设备面前人人平等,使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搜寻的成本因素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实现信息的公正、公开、透明,杜绝特权化信息,减少因群体之间分工不同而产生的信息量的差异性。最后,政府应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快相关信息法律的建设步伐,建立相应的监督监管机制,从宏观方面消除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各种渠道或因素。
  2 信息生产者。对于信息生产者来说,应该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要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尊重信息使用者的知情权,树立“诚信”意识。
  3 大学生。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所采取的精英式教育,而是普及式教育,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范围逐年在扩大,数量在逐渐增多。而信息产品的使用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大学生必然是未来信息技术的利用者、信息产品的开发者、信息商品的使用者,同时大学生这类群体将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他们在各自行业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我国现有的信息法律法制相当不完善,想要用法律来较好的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还必须历经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就显得任重道远了。
  (1)提升大学生信息道德意识。目前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其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充分体现,如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多媒体技术课程等,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现有的高校课程体系中只强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认为有了技术就是高信息素质的人才,而全然忽视了信息意识的培养和信息道德的建设。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只有用意识和道德去约束,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不仅不能用它给我们创造财富,反而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①在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信息道德相关内容或将其独立成一门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②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道德素质,以教师的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信息道德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③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定期开展信息道德讲座。
  (2)构建信息道德评价体系。尽快构建一套信息道德评价体系,以科学定量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进行评估,不仅使信息道德教育者在展开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具体标准,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清醒地认知自己的信息道德所达到的程度,从而更好的提高信息道德修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8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