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际语用学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常智勇 李文良

  语际语用学又称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简称ILP),是一门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中介语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如何在交际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知识,提高语用能力。本文拟就语际语用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反映以及语际语用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作初步的探讨。
  
  一、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Kasper在其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一书中把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内容分为四方面: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言语行为;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研究语际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下面笔者将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从三方面阐述这些问题。
  1.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语际语用学研究语用理解(pragmatics comprehension),早期着重研究语言学习者以言行事意图(illocutionary force)的理解和对礼貌手段的识别。研究表明,语言形式、语境以及文化背景在非母语使用者理解第二语言间接言语行为时都起着重要作用。即便是外语或者第二语言水平很高的学习者,他们在用目的语实施言语行为的时候也表现出对目的语的语言格式或形式理解使用得不是很得体的情形。何自然与阎庄、王得杏以及甘文平分别编制过问卷,对我国大学师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能力进行了检测,三个调查虽分别在不同时期实施,但结果都发现,我国大学生及大学英语教师的语用学知识与语用能力都比较缺乏,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
  2.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言行为。研究表明,不管学生使用第一语言(母语)还是第二语言,他们为实施自己的语言行为而采取的策略与操母语的人相同。这时,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策略,主要受语境的限制。不过,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他们的选择还受制于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的知识,或受制于他们操用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因为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中能表达的言语功能以及使用的范围都可能不同,外语使用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按照其母语语言、文化模式来操纵第二语言。
  3.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语用迁移指的是外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语用规则的现象。语用迁移包括语言语用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根据对交际的作用,语用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母语或第一语言和外语或第二语言之间在使用规则、习惯等方面所体现的趋同性、一致性,而负迁移则相反。目前大家的研究基本着重于语用负迁移。
  
  二、语际语用学研究方法
  
  语际语用学延续了二语习得研究的两种常用方法,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和纵向研究法(longitudinal)。
  横向研究一般以假设为出发点,事先进行预示,然后通过收集语言输出的材料来了解和分析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问题。横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花费少、见效快、无监控效应,容易取得受试的配合,因此也是语际语用学所普遍采用的方法。代表性的研究有Takahashi & Dufon(1989)关于学习者语用惯用语的语料库研究。
  纵向研究(又叫个案研究或连续调查)指对相同对象进行长期(一般持续几个月、几年或更长时间)研究以发现语言习得的连续性规律。纵向研究能为研究者详细勾画出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曲线,数据丰富详实。在进行语际语用学研究时研究者通常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有问卷调查、真实语境观察、篇章完型、角色扮演等(Kasper & Dahl,1991)。由于对语言习得规律的了解甚少,因此将学习者适用目的语时的行为现象与特征进行跨文化和历时比较,能更好地研究学习者在目的语使用方面的语用能力变化。
  三、语际语用学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语言学习过程中注意母语负迁移现象。所谓迁移,是指在双语制或外语学习的语境中,一种语言的语言特征对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在语言教学中,指母语的模式可能妨碍学习者外语的模式;或指语法形式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移的过程或结果。语言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和规则时,可使外语学习者在利用母语的基础上很快接受目的语。这时母语便产生正迁移,而当发生迁移的两语言的结构相去甚远时,学习者利用母语规则处理目的语,母语对目的语产生阻碍干扰作用,这时产生负迁移。
  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本族文化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干扰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尝试使用英语表达思想时,由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不完善,其思维方式或多或少总是受汉语的影响。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中,无论从语音、语义和语用方面,还是从整个语篇结构上都存在着文化差异,而学习者经常会借助汉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使母语文化发生负迁移,从而导致中介语的产生。
  母语语言负迁移现象是中介语体系前期阶段的一个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不及时纠正由于母语语言负迁移所导致的言语错误,便会使学生忽视此现象。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一种不易改变的语言错误模式,出现中介语石化现象,使学习者语言水平提高缓慢或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应根据各种母语负迁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到学生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义等各方面的不对应现象。这样,就会减少母语对外语教学的负迁移现象,使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正确对待学习者的错误。中介语是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规则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体系,因此,中介语经常被视为不能容忍的错误,但它贯穿二语习得过程的始终,是任何一个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在外语教学中,错误应被视为是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错误的出现表明学习者在建立其中介语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假设――验证,不断修正那些偏离目标语语言规则的语言现象,使之接近目标语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错误的存在,有效把握错误演化的进程,以便使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
  目前,对于错误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纠正错误要有选择地进行,对于整体错误,需要指出扭曲了整个句子结构的规则和使听者不能理解信息的某些方面,教师需要把握时机予以指出、解释并进行纠正。一些在一句话某一部分中出现的局部错误,并不影响信息的传递,教师不必有错必纠,以免妨碍学习者进行有效地交际。
  3.注重跨文化语言教学,传授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Selinker中介语理论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指出了中介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它和母语与目的语一样,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然而语言和文化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离开文化单独教学生语言无法消除母语对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所造成的影响。
  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使用的语言必然有差异。跨文化语言教学已经成为语言界所提倡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灌输,更多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所学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只有在教学中这样做,才能有效促进二语习得的发展,使中介语系统更接近目的语。
  4.重视情感因素,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H.D.Brown(1987)认为,人类行为由情感支配,情感因素是成功习得二语的关键。在外语教学中,动机、态度、自信心及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包括对目的语、目的语的使用者、目的语文化、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价值、目的语的特定用途和在自身文化中成员地位等的认知态度。积极的学习动机由于学习的成功往往能强化这种学习态度。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劲的动力和自信心才能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创建和谐和语言学环境,进而达到真正、全面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
  5.重视语言输入质量。Krashen(1987)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在外语环境下,情况更是如此。在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应在三个方面适当地提高目的语的输入质量,即趣味性、多样性和难度。输入材料的趣味性关系到学习者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增加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并使暂时的、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永久的、牢固的学习动力,使学习在更长的时间内处于自觉的、兴奋的状态中。语言输入的多样性既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从心理上缓解学习者的疲劳感,让他们有机会不断地接触新的刺激方式。另外,因为真实的语言表达是在多样的情境中实现的,所以提高语言输入的多样性更可能使正规的语言学习接近语言习得。增加语言输入的难度可以避免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技巧与策略反复使用他以前所学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但是输入难度的增加必须以循序渐进性和可理解性为原则,否则会破坏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估。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外语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8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