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歌唱中运用气息的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敏

  歌唱的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歌唱气息的运用对声音的音色、音量、音准都有非常重要的制约作用。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质的好坏,歌唱时的感情表达,声音的把握都与气息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歌唱中运用气息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歌唱中气息的运用要深、稳、通、活
  
  “深”是指要用胸、腹、横膈膜联合呼吸法,将气息保持在腰、腹周围,并使气息的推动力量与保持力量形成对抗。
  “稳”是指气息要在上述的对抗中求得平衡与统一。要有控制地、平稳地、均匀地呼出,否则,呼出量忽大忽小或气流速度太快,声音就会出出进进,不在一条线上,或气不够用。
  “通”是指气息通道畅通无阻,胸、颈、肩、下巴、下腭、牙关等都要放松、自然,全身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紧张,以免堵塞气流和音波。只有做到“松”,才能“通”。正确的吸气将气息管道扩开、疏通,呼气时力求保持畅通,才能充分发挥气息对声音的作用。
  “活”是指气息要有弹性、要有活力,但要在“深”、“稳”、“通”的前提下,否则声音会浮、浅、飘、散。
  
  二、歌唱中声音与气息必须协调平衡,当音高、音量发生变化时,用气的感觉是不同的
  
  当音高上升时,气息要深、要稳,支持点要低,稍稍加大呼气压力,歌唱时要让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同时积极工作。呼与吸互相配合形成对抗,在身体内部产生一种压力,这个对抗就是“呼吸的支持”:腰部肌肉有力地、韧性地向外扩张,后腰两侧有向下向后“坐”的感觉。心里感觉声音和气息是反向的,音向上走,气向下走,音高气低,如同放风筝,风筝越高,线越要向下拉。这样,气息用的既集中又节约,声音才能圆润、竖立、有穿透力。若随着音的升高,气也提上来,就会因气息浅而压力不足。高音上不去,即使拼命用嗓喊上去或挤上去,也是音量不大、音色不美,费力不讨好的。气息力度过大也是不对的,一会影响音准,二会造成声带病变。
  音较低时,声带较松弛,声门闭得不紧,挡风作用不强,会漏掉一部分气。如果音低气也低,就来不及输送,声音就会不响,虚而无力。因此要将气略提起一点,近似说话时的用气。但气息双向运动的对抗力仍要保持,腰肌、隔肌、腹肌、两肋不能松懈,否则会音准偏低,声音位置无法保持,发出的声音又横又散。
  声音轻弱、柔和、亲切时,气息要平稳、徐缓、有节制,尤其是高音区的弱音,一定要控制好,保持气息均匀地流动,腰部保持唱强音时的有力地、有韧劲的推挤腰带的感觉,同时要保持气息的流速。声音强而有力、雄壮、刚劲时,气息要沉下去,要饱满,此时用气较剧烈,气流流速较快,流量较大,因此气要平稳均匀,切不可猛冲,也不可一股股地向外推。气太冲,会使音偏高,声音发硬,声带会因长时间超负荷而引起病变。
  综上所述,发声用气的过程是矛盾的,只有在对抗的矛盾中达到统一和平衡,声音才能美好动听。
  
  三、为了适应歌曲内容情感的变化、风格、音色和语言表现的特点,用气的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
  
  演唱优美抒情速度较慢的歌曲或乐句,或表达含蓄、思念的情绪时,气要吸的深,然后有控制地、有韧性地,缓缓地向外“揉”出,腰部的力度感觉像揉面或打太极拳那样以柔为主,柔中有刚。
  演唱热情豪放或情绪激愤的歌曲,气息的流速要加快,流量要增大,上下贯通的感觉尤为明显,腰部推挤腰带的动作要稍快而有力。气息的运用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演唱高亢的山歌和风格较强的民歌或大跳音程时,为了获得头腔共鸣,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发音前要先做好气息准备,后腰向下“坐”,小腹向里紧,形成对抗力,刚柔结合地加大呼气压力,使声波在头腔内产生共振,这样声音就会竖立、挺拔。
  演唱欢快、跳跃的歌曲时,气息要用的少而省,又有弹性。
  唱较长的乐句时,为了连贯和统一,可利用字、音的间隙偷偷地换气,边吸气边演唱,听不出气息有明显的切断。有时,在乐段末,为表现情深意厚,在行腔中要将气息稍停一会儿再缓缓流出,这样声音才是轻柔、连贯的。
  总之,由于歌曲的情感、意境、速度等不同,气息的运用也不同。在演唱情感内在含蓄、速度较慢的歌曲中,气息要以连为主,像轮子一样不停地转动,歌声就随着带出。腰带周围要像自行车外胎那样,虽然内胎已没气而外表形状不变,不能像气球,一泄气就变了形。在演唱情感激烈、速度较快、旋律跳动的歌曲时,气息的控制要有力、灵活、轻巧、有弹性。在演唱实践中,一般不是一首歌只运用单一的用气方法,而是随着内容、情感的变化,多种方法交替运用的。
  (作者单位:冀中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9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