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傅立叶教育思想给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帅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傅立叶的教育思想,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期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好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傅立叶 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5-01
  法国思想家傅立叶,在哲学、政治、经济及教育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用敏锐、独特的眼光洞察着现世,并思索着如何创建美好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对傅立叶的评价很高,并从其思想体系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蜕变。被冠以“空想社会主义者”名号的傅立叶遭受了后人的轻视,如今很少有人对傅立叶的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毋庸置疑的是傅立叶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傅立叶的教育思想给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带来的一些启示。
  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城乡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各种教育机会大量增加,教育条件也明显改善。但目前我国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文件中也提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来避免或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成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一大难题。而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傅立叶的教育思想能为我们提供较好的方法和思路。
  一、教育的优先性
  教育的重要性,毋庸赘言,已是共识,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但是重视还有程度上的差异,傅立叶认为,“教育将是首先要加以安排的结构部门”。①我国政府在《纲要》中也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教育,并且认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的分量可见一斑。但是,《纲要》中已提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二、教育理念
  教育的宗旨应该是育人成才,使人能够全面地发展。傅立叶在二百年前指出:“协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①他批判当时的教育“是沿着相反的道路前进的。它压制、歪曲儿童的才能。这种教育给儿童的那么一点点发展只会使儿童脱离生产活动,使儿童对它感到厌恶,并怂恿他们去破坏。它把孩子们引到与本性相反的方向去……”他还指出,“文明制度下的教育是违反健康的,它使儿童随着教育费用的增加,身体相应地衰弱下去。”①教育是倡导、督促学生们往健康方向发展的,可现实往往是,在校生学龄越长身体素质越不理想;在校生的心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的本末倒置
  傅立叶指出19世纪资本主义的教育,“在过程上是颠倒的,它把理论摆在实践前面”。在教育中不懂得去诱导儿童进行实践尝试。依照儿童的心理特点,此时他们的好奇心最强,并为自己的好奇乐此不疲,应该多给他们机会尝试新事物,而非填鸭式的理论教育。所以傅立叶称:“在儿童六七岁以前——这个时期本来应该用来使儿童成为熟练的实践家——就这样让他们虚度光阴……要他们去学习理论和各种学科,寻求他根本不感兴趣的知识。”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部分。
  傅立叶倡导教育应与生产活动相联系。《纲要》中提出的“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就和傅立叶的思想有冲突。
  (二)因材施教的应用不广泛
  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对弟子们实施“因材施教”法,终得七十二贤。傅立叶也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不要误认为“学生的性格都是一模一样的”。③可惜这么好的教育方法在今天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虽然有教学资源方面的限制,但主要原因仍是教育部门及教育者对它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四、教育手段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带有很大的强制性。非兴趣爱好的学习都是强迫式的学习,无论强迫主体是老师、家长抑或学生自己。傅立叶指出,学生在各种“威胁”下,“才迫不得已养成学习的习惯”,而“科学力图掩盖儿童在学校中的苦闷,在学生中间创造一套类似竞赛和尊师之类的名堂”,以此来“引导学生接受学习,而不是引导学生要求学习”,③这是主、被动之别。还有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法难以满足每个人自由发展的需要。
  傅立叶的教育思想虽产生于200年前,但依然能给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妙思、良法。
  注释:
  ①②③(法)傅立叶(著),赵俊欣等(译).傅立叶选集(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P2,P36,P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374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