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主体意识薄弱现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登安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定位相对模糊,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主体意识相对薄弱,或过于张扬,这些都可能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家庭和校园等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有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高校需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118-02
  主体意识是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一种基本意识,是人类对于自身本质、地位、价值、命运等运动规律的系统化认识,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思想标志。主体意识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直接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形成、主体角色的表现、主体权益的维护、主体责任的履行、主体价值的实现。
  在以知识、经济、信息、文化为主题的当代社会,为社会个体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是每一位学子生活、求知、锻炼和塑造自我的地方,也是塑造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地方。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环境进入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充实自我,努力提高能力,加强综合素质,以便在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一、高校个体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现象概述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有些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不明显、维权意识不强、信息意识薄弱、竞争意识浅淡、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探索实践意识相对较弱、对同学好友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方面。以上表现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致使他们踏入社会以后显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主体意识的严重错位,个性过于张扬。其实,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自我和个性,但是把个人的自我和个性膨胀、放大,甚至凌驾于集体之上,对他人的权益构成威胁甚至侵害时,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二、影响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成长环境是影响个体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就生活在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中。父母关爱的程度、家庭氛围的差异对个人的成长有截然不同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奠定了学生最初的个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岁看小,五岁看大”,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个体主体意识的薄弱与否与自我成长经历及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拿高校普通在校学生与学生干部比较,无论是在信息意识、竞争意识、维权意识方面,还是其他方面,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更为明显。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层面讲,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一阶段称为自我中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倾向于主观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不能以客体本身内在的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问题。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典型例证。所以,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尽量快速跨越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心理的飞跃和成长。
  最后,个体主体意识还与自身文化素养息息相关。“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古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在思想上有所修炼。大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将书本中的“知”与现实社会中的“行”相结合,不断认识社会,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长才干。
  (二)学生干部工作方面的原因
  2011年11月2日,《光明日报》刊载出这样一条消息:高校学生会之怪现象:学生干部成了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直斥“学生官场怪象”,并批评现在部分学生跑官要官,功利心很重。此言一出立刻引发社会激烈讨论。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开展的好坏对学生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目前,部分学生干部服务意识差。学生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对老师负责,传达学院的各种信息,继而推动校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此基础上,应和广大学生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圈子中,赢得大家的认可和拥护。
  部分学生干部作风不正,严重脱离广大学子。这样的工作思想与工作表现于己于人都有害而无利。还有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仅仅对自己的“上司”负责,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决定性力量,这类情况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上述因素的存在对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培养存在不利影响。
  现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尚未定型,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从根本上改观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学生干部,应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使之作为一个良好的桥梁,做好老师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感情、信息沟通。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首先,授课老师应了解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注重改进自我教育教学方法,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感情上关爱学生。自我意识先后要经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阶段。授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实现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逐步飞跃,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另外,行政老师应讲究领导艺术,共建和谐校园。老师应进行科学化领导,重视艺术化领导;重视校园的非正式组织,正确引导校园学生会及班委,使之在校园文化的大氛围下积极向学校的制度与目标靠拢。
  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资源与机会。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信息通达和反映的渠道,需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达机制与反映机制。另一方面,还应建立金字塔式的管理层级,以利于组织的协调和长远发展。最后,高校需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如果背离了教学这一主题主线,就应该立刻扭转方向,使学校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建立学习型校园。
  三、培养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466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