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巧云 麦麦提依明•马木提 艾尔西丁•伊明

  【摘要】该研究立足于喀什旅游的发展实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喀什市少数民族社区(高台民居)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影响感知,分析探讨民族旅游的开发给民族社区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以及各方面感知的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当地政府关注居民的感知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最终推动喀什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影响;感知;高台民居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对于居民的感知研究理论主要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依附理论、旅游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陈述理论、示范效应、社会交换理论等,在研究方法上从定性描述阶段发展到以社会调查方法为主的细分、量化研究阶段,越来越重视结合旅游自身特点分析说明问题,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完善,也产生了更有学术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1]。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尚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亟需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予以加强,鼓励多学科、跨学科的融合和共同参与,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创新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和理论体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在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破坏当地传统文化、破坏环境、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寻找到能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各旅游地之间的情况不同,因此应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1)旅游地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质量;(2)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接受程度;(3)游客旅游经历[2]。从根本上说,这三个方面都取决于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识、态度与行为。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态度不仅有助于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在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过程中高度关注并努力满足东道社区的需求,改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和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
  二、研究对象描述
  喀什是中国版图内最西陲的城市,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城,也是新疆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地处南疆,凭借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的西域文化和淳朴的民俗,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批游客。高台民居景区隶属于恰萨街道古扎社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因其位于老城东南端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而得名,维吾尔语地名是“阔孜其亚贝希”,意思为“高崖土陶”,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现有600多户人家、4000多人,居民均是维吾尔族,主要从事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如纺织、刺绣,缝纫、编织、皮革加工、土陶制作等,受到国内外游客高度的评价和赞誉,被称为“维吾尔活的民俗馆”。
  三、研究方法
  本文在高台民居的调查采取了半结构性访谈和抽样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5项)是针对居民人口特征和旅游发展现状和态度的调查;第二部分是针对居民感知的调查,共包括经济影响的感知(8项)、社会文化影响感知(19项)和环境影响感知(12项)三个方面,以上问项的设定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定的,采用了Likert量表的形式分别设立“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级别,分别赋分1~5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赞同的程度越高。田野调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旅游淡季时进行(即1-2月份),第二阶段是在旅游旺季时进行(7-8月份),累计时间两个月,完成访谈10户。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65份,回收率93%,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为86%。调查的结果采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居民人口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样本偏多(67.86%),出现这种情况是跟维吾尔族家庭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调研中发现留守在家的多是女性,男性大都出外做事去了,即使是做旅游接待的家庭,基于女性从事旅游业的天然优势使得在家中从事旅游项目的基本上是女性;从年龄上来看,集中分布在18~65岁之间,占到样本总数的89.29%,这一年龄段的人思想和理智已经成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负责,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从居住在喀什的时间来看,92.86%的人已经在喀什生活了11年以上,50%的人在喀什生活了31年以上,对于高台民居的变化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从家庭成员的人数来看,66.07%的家庭是在5人以上,传统维吾尔族家庭一般是不分家的,这在调研的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有些家庭的人口可以达到11人之多,当然随着外来观念和思想的渗透,现在有些维吾尔族家庭也会学汉族人去分家,但是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从最高学历和职业上来看,高学历者很少,主要是小学和初中学历,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工人、私营业主和家庭主妇,这与喀什老城区在历史上形成家庭作坊和小型零售业相结合的传统是一致的,可见高台民居的居民总体文化水平不算高,由于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其收入也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样本选择较为理想,可以代表高台民居居民的总体特征,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二)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高台民居从2003年作为旅游景区发展至今,有19个家庭参与到不同的旅游服务项目中,具体包括:维吾尔民俗展览室、维吾尔建筑及装饰、手工作坊以及维吾尔特色餐饮等,游客在大饱眼福、口福的同时还可以看到所有手工艺品和民族风味餐饮的现场制作过程,甚至还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体验一下。除了旅游开发商指定的19个家庭之外,其他的家庭也有在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当地人称之为“东巴扎”)、 艾提尕尔广场、民族手工艺品一条街等地经营玉器、金银首饰、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土陶、铜器、木器等游纪念品商铺。本文主要对高台民居内经营旅游服务项目的居民进行重点研究。   被调查的居民中,旅游部门居民占到67.86%,其中70%以上的居民从事旅游接待的时间是在5年以上,所经营的旅游服务项目以卖手工艺品和土陶为主,分别占到70.27%、24.32%的比例。旅游部门居民的年旅游收入大部分在3000元以下占到73.68%,3001—5000元的占到13.16%,5000元以上的家庭仅为5.26%。从年家庭总收入来看,10000元以下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80.36%,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考虑到每个家庭的成员数较多,平均到个人则更少。年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旅游部门居民的比例小于非旅游部门居民;年家庭收入在5001—15000元之间以及15000元以上的前者的比例大于后者,可见旅游部门居民的家庭低收入的比例小于非旅游部门家庭,高收入的比例大于非旅游部门的家庭,旅游部门居民的家庭收入高于非旅游部门居民家庭,旅游收入成为这些家庭新的收入来源。
  旅游部门居民对旅游收入满意的比例是44.74%,不满意的比例是32.02%,持中立态度占到23.68%,可见仍然有较大比例的家庭是不满意的,而且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居民在回答收入这一方面的问题时表现得很勉强,甚至不愿意回答,可见居民对旅游收入的满意度不高。调研还发现,高台民居95%以上的家庭大门上都有“低保户”的字样,这是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同时折射出居民的经济收入并不理想。
  (三)居民对游客态度的分析
  根据居民与旅游业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居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直接从事旅游宾馆(饭店)接待、旅行社导游、旅游餐饮服务、旅游交通服务、旅游商店服务、景区接待等工作的居民;第二类为家庭中有成员直接从事上述工作的居民;第三类为其他居民[4],为便于分析,把第一类和第二类合并为旅游部门居民,第三类就称为非旅游部门居民[5]。
  每个旅游地的生命力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旅游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阶段对游客的态度是有差异的,道科西(Doxey,1975)通过“愤怒指数”来描述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对抗关系,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目的地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欣喜、冷漠、恼怒和对抗4个阶段[6]。调查结果显示,高台民居居民对于游客的态度总体是欢迎的,69.64%的居民是持很欢迎的态度,19.64%的居民表示欢迎,7.14%的居民是无所谓的态度,3.58%的居民没有回答,没有人选择“厌恶”和“对抗”。按照道科西对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划分,高台民居基本上是处于“欣喜”的阶段,居民对于游客的态度是热情的,而且旅游部门居民因为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对游客态度更加热情,并且希望可以扩大旅游经营规模有更多的收入。当然居民对于游客的态度一方面取决于该景区旅游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另一方面也受到游客行为的影响,比如游客想拍照时,需要征求居民的意见,否则有些居民是比较反感的,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
  (四)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影响感知
  1. 经济影响感知
  一般而言,Likert量表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从表1可以看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感知中的6项是持中立的态度的,包括正面影响第1、2、3、4项和负面影响第6、7项,而只是对第5项正面影响“青年人的经济独立性增强”和第8项负面影响“旅游发展只使少数人受益”是持赞成的态度。
  这里特别要分析一下居民赞成“旅游发展只使少数人受益”这一项,高台民居参与旅游业的只有19家,参与家庭数量少;居民反映旅游开发商对高台民居进行开发经营后,获得过3个冬天用作取暖的煤炭,景区的门票收入归旅游开发商所有,观光户家庭除向游客兜售一些旅游纪念品获取收入之外每年只从旅游开发商那里得到少量的实物和资金补贴;非旅游部门家庭,他们也认识到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有参与旅游业的意愿,却不知如何操作,把不满情绪朝向旅游开发商和政府,这里也反映了政府、旅游开发商和居民的沟通不顺畅,居民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这需要引起旅游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2. 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从表2可以看出,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是持赞成的态度,特别是对“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弘扬”、“促进了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使传统文化(如工艺、艺术等)与古建筑、文物古迹得到保护与复兴”和“居民文明礼仪程度和对陌生人的好客度增加”方面,只有对“普通话得到推广”是中立的态度;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的感知是持反对的态度,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高台民居的知名度,促进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弘扬以及保护,增强了居民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解放了思想和观念,居民文明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总体上居民认为旅游的发展并没有给社区带来不良的社会文化影响,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感知,对于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影响强于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对于社会文化影响的负面影响感知弱于经济影响的负面感知。
  3. 环境影响感知
  高台民居在旅游开发前,没有装置自来水管,没有下水道,生活上十分不便利。2003年旅游开发商对高台民居进行了旅游开发建设,解决了饮水、排水、环境卫生等问题,旅游业的发展较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从上表3可以看出,居民对于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正面影响感知(第1~7项)是持赞成的态度,旅游开发给居民带来的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有目共睹的;居民对于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感知中,对于旅游“破坏宁静的生活氛围”、“旅游生活垃圾多,处理难度大”、“商业广告过多影响了古城的风貌”是持反对的态度,笔者以为居民本身就生活在城市中,对于城市的喧嚣早已习惯并不觉得游客的到访干扰了他们宁静的生活;游客在高台民居的旅游活动持续时间一般是1-2个小时,停留时间短,不存在住宿过夜的情况,生活垃圾的制造者主要是居民自身;古城的商业广告是比较多的,凡是有商店和餐馆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广告牌,当地的居民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一种视觉污染。此外,居民对于“游人众多,居民使用公园等休憩设施的机会减少”和“使交通和人口过度拥挤”是持中立的态度,喀什面积较大的公园有人民公园、东湖公园和西公园三个,这些公园主要是当地居民休闲游憩的地方,但对游客的吸引力是很小,因而游客和居民之间不存在相互争夺公园空间的矛盾;喀什的交通随着人口和车辆的增加日显拥挤,而游客的到来更会加剧这一现象,然而居民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可见,居民对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感知主要是正面的,负面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居民对此的感知却是不明显的。   五、结论
  (一)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高台民居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赖以生存的来源就是传统手工业作坊和商业贸易;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低,受益群众少,利益分配不合理,居民对旅游收入满意度不高;调研中得知高台民居景区因存在安全隐患暂时停止接待团体游客,居民的安置、房屋的修缮或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已经摆上日程。
  (二)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情况
  经济影响感知方面:居民对正面影响除了对“青年人的经济独立性增强”比较认可外,对其他项则是中立的态度;对于负面影响“旅游发展只使少数人受益”是持赞成的态度,感知比较强烈,对于其他项是中立的态度。可见居民对正面经济影响的感知并不强烈,对于负面影响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方面:居民对于正面影响是赞成的而且比较强烈,而对于其负面影响却是反对的;与经济影响感知相比,正面影响感知强于经济影响感知,负面影响感知滞后于经济影响感知。
  环境影响感知方面,居民正面的感知是比较强烈的,负面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居民对此的感知却是不明显的,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较之以前确有很大提高。
  总之,高台民居的居民对游客的态度是热情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程度较高的旅游部门居民对于游客的态度比非旅游部门居民更为欢迎;高台民居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感知中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最强,其次是环境影响感知,最后才是经济影响感知;负面影响感知方面则是经济影响感知强于环境影响感知和文化影响感知;高台民居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总体上倾向于良好,但是对于经济影响的不良感知已经凸显。
  (二)对策
  高台民居在喀什老城中具有代表性,其规模大、完整性、程度高,所以要“以人为本”对其进行保护性改造,必须保持它原有的整体风貌;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深度挖掘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构成,改建或增建家庭旅馆供游客住宿以切身体验维吾尔族民俗。艾普(Ap,1992)的社会交换理论指出,当居民与旅游业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很高而且处于平等位置,或者虽然不平等,但是倾向于居民一方,他们对旅游业则持积极支持态度;反之,如果资源交换虽然平等,但交换程度很低,或者是地位不平等,居民的态度则转为消极反对[7] 。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尽快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充分考虑不同特征居民的利益诉求,引导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与旅游经济管理,实现旅游参与主体(居民、旅游开发商和政府)利益的公平分配,才能使居民以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震方.顾秋实.袁林旺,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及态度研究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11-118.
  [2]威廉·瑟厄波德.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3-78.
  [3]卢松.张捷,试论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体系及其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78—182.
  [4]谌永生.敦煌市居民旅游感知及态度研究[J].人文地理,2005(2):66-71.
  [5]宣国富.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6):741-746.
  [6]DOXEY G V.A causeation theory of visitor resident irritants[C].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nnual Conference on Traveland Tourism ResearchAssociation, San Diego, 1975: 195-198.
  [7]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旅游学刊,2006(2):2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895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