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胡正文 传承千年文明的古玉藏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梅

  “中国古代玉器的辉煌,是东方古老文明的骄傲与自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我中华民族千年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让世界上渴望了解中国的人们,感悟中华五千年的光辉历史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成果。”——胡正文。
  胡正文从17岁至今,他收藏了千余件远古的玉器及器物藏品,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古玉藏家,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众多的头衔: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兼玉器珠宝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顾问,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顾问等等。这是对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收藏鉴定家在鉴赏造诣和人品风尚上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胡正文多年来含辛茹苦为我国玉文化所做贡献的嘉奖。他执著于到手的每一方古玉的神秘感之解读。在他看来,每一块古玉雕品都凝聚着古人的汗水和智慧,每一块古玉的背后都藏有自己的故事,“而古玉的价值就在于它深深的文化内涵”。
  地摊上考古
  胡正文祖籍安徽桐城,从小就受到喜欢收藏的父亲的影响。他和许多民间收藏家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是从地摊上开始的,他形容为:“以知识的力量,智慧的延伸、满怀信心地在地摊上考古,在地摊上收藏历史。”
  胡正文所藏的古玉,不轻易示人,但看到过的人,大都惊叹于其精美。能藏到这么多好玉与时机脱不了干系。上世纪60年代,玉器被打入“四旧”的行列,不仅玉的价值得不到认识,人们甚至以买玉为耻。
  然而胡正文的父亲却非常喜欢玉器,常常徘徊于地摊市场淘旧货。还在念小学的胡正文因此成了同学们的笑柄。他气呼呼地跑回家责怪父亲说“我的脸都丢尽了”。父亲却告诉他“你不懂,地摊上有历史”。说着他拿出一个瓶子,说那是距今14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魂瓶,是古时人们存放灵魂的瓶子。胡正文一下来了兴趣,也开始跟着父亲往地摊上跑。
  但是父亲喜欢的是明清玉器,胡正文却不然。他觉得明清玉器固然不错,但是寓意太过浅显。“比如一个蝙蝠前面放一个铜钱,就表示福在眼前,一匹马身上背着一只猴子和蜜蜂,就叫马上封侯。”
  胡正文更喜欢汉代之前的古玉。由于玉器在汉前是神权和君权的象征,因此虽然古玉形制简单,但其内涵却非常丰富。而更吸引胡正文的是古玉的神秘感。
  在胡正文刚开始逛地摊的那个年代,人们对古玉还知之甚少,偶尔见到一块也不以为然,但孩子总是会对这类东西充满好奇。十几岁的时候,胡正文在地摊上看到一块兽面纹的青玉璧。见其内圆外圆的形制非常罕见,他好奇古人是究竟用它来做什么的,于是掏出5元钱买下了他平生第一块古玉。直到上世纪80年代,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古玉大全》首次提出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古文明的存在,并罗列出各种古玉器型和名称,胡正文才知道他当年买的这块古玉,原来叫做玉璧,如今的价值已经达到人民币30多万元。
  工作以后,胡正文开始到全国各地的地摊淘宝。近到上海的福佑路藏宝楼、会稽路,北京的琉璃厂、后海,远到西北的兰州。在别人不识玉,甚至对玉器避之不及的时候,他却在大量搜罗古玉。几十年下来,胡正文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古玉鉴定经验,也从藏品中挖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这种慢慢发现和解谜的过程,胡正文乐在其中,称自己是“在地摊上考古”。
  鉴定古玉创五法
  多年地摊考古的经验让他认识到古玉中的奥秘。然而,我国对古玉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古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标准件,也没有科学的测试手段,完全靠经验。”
  目前民间有着大量不见于史载的新器形古玉,在印证史料暂付阙如的情况下,胡正文认为需要谨慎下结论,不可轻易否定老祖宗的东西。比如早期人们看不懂良渚文化玉器,认为是汉代玉器,20世纪70年代考古发现了良渚文化后才真相大白。在古玉的研究上,胡正文非常强调要有悟性。
  胡正文将古玉界分为三种:馆藏派、学院派和市场派,而他自认是三派的综合体。经过多年的摸索,胡正文总结出了鉴定古玉的五种方法,即第一看神韵,第二看工艺,第三看出土特征,第四看氧化层(包浆),第五看材质。
  从神韵上说,“古人得到一块好玉不容易,因此每一件玉器都经过精雕细琢。”因此真的古玉艺术品一定是形神兼备的。
  从工艺上看,不同时代有符合当时特点的工艺特征,有超越时代的工艺特征,便是赝品。古代玉器是使用原始陀机雕刻而成,工具较差,因此表面会留有凹凸的沟纹,而现代机械仿造的玉器则非常平整。
  从出土特征上看,古玉经过几千年泥土和矿物质的侵蚀,会产生深入到玉器肌理的蚀斑点、钙化斑和沁色。这种沁色同样也是判断真假的标志。珍品的沁色色彩多种多样,分布均匀自然,而现代染料仿造的沁蚀则色彩僵硬。
  从氧化层出土后,古玉的表面接触空气还会形成一层氧化层,俗称包浆。天然的氧化层富有光泽,表面看起来坑坑洼洼的蚀斑点摸上去犹如婴儿皮肤一样光滑温润。而仿品通常是以机器抛光,或将玉器放入油锅中煎煮,成品泛着“贼光”,很不自然。
  最后从材质上看,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代的古玉基本都是就地取材。东北红山文化所使用的玉质是岫玉;而浙江良渚文化所用的则是透闪石和扬起石。如果良渚文化的器型出现在新疆和田玉质上,那这件玉器就很可能是仿品。通过以上五种分析方法,古玉的鉴定层次一一呈现出来,清晰可辨的为后人所用。
  发现失落的文明
  从这个鉴定方法,引发出胡正文的一个主要理论——齐家文化玉器的存在。目前学界所认可的古玉文化主要有两大品牌:红山和良渚。而对于上世纪初就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的齐家文化,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只有两个:陶器、铜器。但胡正文却认为,玉器文化也是齐家文化的一大特征。
  开始胡正文并不知道齐家文化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他从《中国古玉大全》上得知了红山和良渚,却也没有见到齐家文化的影子。但有一次他研究一尊青玉龟的时候,发现其形制与红山文化中的玉龟非常相似,但其玉质却比红山玉常用的岫玉更为紧密,是采自于昆仑山脚的青玉,也就是齐家文化的所在地。   于是胡正文开始关注这个在民间流传多时的“失落文明”。仔细推敲后,胡正文发现他的许多其他藏品也是使用同样的玉质制成。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尊夏商时期的青玉神灵。
  这尊神灵像雕刻得十分可爱,大眼大耳,浑身呈墨绿色,布满土蚀斑点,眼部略显熊胆沁,双耳、肩膀及臀部则呈现罕见的五彩皮蛋沁色。胡正文说这是夏商时期,人们所崇拜的神灵形象。
  过去,胡正文还藏有一尊岫玉的神灵像,形制与这尊青玉像类似,但体形更小。根据其玉质,胡正文判断其为红山文化的玉器。而这一件青玉神灵像,则是出现在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地区。两种文化如此惊人的相似,令胡正文想到,齐家文化很可能是红山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可能是红山文化的部落沿着黄河向上游的昆仑山迁徙,因为那里的玉矿更为丰富。现在对齐家文化,很多专家都不认可,是因为他们没看到过实物。”
  当初买下这些玉器的时候,胡正文也并不知道它们的年份和产地,但他一直相信“我收藏的东西一定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源头”。他相信,终有一天,齐家文化会与红山、良渚文化并称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三大主流,而他的藏品也将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进入博物馆的殿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古玉无大器”一直是个定论。但是胡正文以自己长期的收藏阅历、丰富的藏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不盲目相信“定论”:古玉其实是有大器的。敢说这样的话,自然也是靠藏品说话,从中可以看出胡正文对于自己古玉收藏的自信。
  信念筑成“正文古玉天地”
  从十几岁开始胡正文的眼力在地摊上历练了40多年,但他并不满足于藏玉。几年前,胡正文就意识到世间好玉是藏不完的。“如果我光是有这些东西,充其量不过是个保管员,所以我必须探讨古玉的文化内涵。”
  为了这个冰清玉洁的信念,已年届60的他在上海创立了“正文古玉天地”展示了蕴含历史特征的古代玉器。对这个名字,胡正文还是颇为得意的。古人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而胡正文却用三件东西来代表“天地”:玉璧、玉琮和玉龟。走进“古玉天地”,这三件东西依次按不同高度陈列,最高处的玉璧代表天,中间的玉琮表示沟通天地,而最低处的玉龟则代表地。“天地”之名由此而来。这里俨然成了慕名而来的商界名流、文人雅士及一些古玉爱好者流连驻足、陶冶情操的世外桃源。
  正文古玉天地里有一件他得意藏品,这是一尊罕见的绿玉俑头。这尊俑头形制与秦始皇兵马俑非常相似。但经胡正文判断,这尊俑头并不是秦朝时期的作品,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俑头。
  原来这尊俑头背面刻有一个鸟虫篆。这种字体初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鸟虫篆不再沿用。因此胡正文认为这尊俑头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玉俑头,也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爷爷辈”的东西,甚至可能是秦始皇兵马俑的源头之一。
  史树清先生亲笔题字:“正文古玉天地”;古玉专家杨伯达先生写道:“胡正文大师,一片冰心在玉壶”;评论家陈鹏举先生写序:“生命薄弱,要让生命醇厚起来,内心饱含文明,是最好的方式。胡正文先生有大智慧,他钟情和珍藏的是中国人独有的玉,因为玉有着中华文明所有的美感和征兆。这是展示古玉的地方,由玉展开着中华文明,团聚着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因为生命薄弱,我们未必都能看透每一块玉的生平,它们所有过的福份和艰难。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会喜欢在这儿留连。留连文明,留连时光,也留连这儿的主人胡正文先生”。
  历程评述:
  从“上海古玉爱好者沙龙”到“正文古玉天地”,胡正文正在从事和实现着多少古玉爱好者的梦想。为了圆一个梦,为了把祖国的玉文化发扬光大,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玉文化,为了将玉文化交流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他如同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探寻、开发、耕耘,倾注了平生的精力和才智,默默地把自己融入于每一方流转着、蕴藏着、散发着神秘痕迹的古玉器物之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922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