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张大千的“好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芳

  [摘要]作为20世纪著名画家,张大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传奇的人生经历为全世界瞩目。但综其一生,我们发现张大千一辈子“好古”,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晚年开创泼墨泼彩新风后,仍临古不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师古人、二师影响、成名需要、社交需求、生活需要等因素。
  [关键词]张大千 师古 “好古”
  [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82-02
  “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世人瞩目。纵观张大千的艺术经历,植根于传统又不断创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借古开今,独创泼墨、泼彩新风。其晚年巨幅绢画《爱痕湖》以人民币一亿零八十万元的天价成交,创近现代书画纪录,成为近代以来第一位作品过亿的画家,更引起世人对这位艺术家的关注。但终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张大千一辈子“好古”,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费尽大部分时间和心力,由清朝上溯至隋唐,逐一精研,并至敦煌面壁临摹,晚年独创泼墨泼彩新风后,仍临古不辍。本文浅析张大千“好古”的相关原因。
  一、师古人
  纵观山水画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画就是在一代代画家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张大千非常重视中国画传统技法,深知学习传统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绘画必须从临摹入手,犹如念书一样。临摹就如念三字经,无论写古文也好,写白话文也好,同样是写不出来的。临摹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谈到创作。”早期张大千深受石涛艺术魅力之影响,深研石涛画学,获得了“石涛专家”的美誉。张大千是石涛艺术主张的践行者和生活方式的追随者,并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石涛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借古以开今”“我自用我法”;张大千则总结为“师古”“师自然”和“师心”,并提出“画家就是上帝,不为万物所驱”。张大千仿石涛的《溪南八景图册·祖祠乔木》《仿石涛山水图轴》等许多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在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山水画作品中也可以寻找到石涛的影子。张大千在《仿石涛山水》轴中题道:“石涛之画,不可有法,有法则失之泥;不可无法,无法则失之犷。无法之法,乃石涛法。石谷画圣,石涛乃画中之佛也。”这说明他对石涛绘画理解至深、崇拜之极。除石涛外,他还深入研习唐宋以来的很多名家。他在《大风堂名迹序》中题写道:“余幼饫内训,冠侍通人,刻意丹青,穷源篆籀。临川衡阳二师所传,石涛、渐江诸贤之作,上窥董巨、旁猎倪黄,莫不心摹手追,思通冥合。”此外,敦煌壁画对张大千影响巨大。张大千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在敦煌对六朝到唐、宋、元各朝代的壁画都进行了大量临摹和研究,受益匪浅,使他对中国悠久的传统绘画有了更加深入的领悟和体会。敦煌壁画对他后来绘画风格的改变具有重大影响。张大千这种重视学习传统、“血战古人”的精神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他绘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历代大师绘画思想的基础上,张大千结合自己的艺术感受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思想。毫不夸张地讲,中国传统绘画精髓孕育了张大千的绘画思想及绘画成就。
  二、名师影响
  张大千先后师从前清名士曾熙和李瑞清学习书法和绘画。曾熙和李瑞清均属于“名士”型的书画家,传统学养礼教很深,皆酷爱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并且两人收藏历代名画甚丰,使张大千有机会饱览众多古代名迹。受二师的影响,张大千非常注重传统的笔墨精神,以古为师,不遗余力地追慕古人,广泛研习文人画。首先是从明末清初最有创造性的个性派画家四僧入手,扩展到清代的黄山派画家、清代中期有创造性的画家新罗山人以及具有金石气味的画家金农和个性派画家张大风等。张大千游刃于历代大家之中,无不汲取其精髓,涵泳百家之长。在书画鉴赏和收藏方面,曾、李二师倾囊相授,将收藏的八大、石涛等历代经典名作尽数展示于张大千观赏、研究、临摹;并引荐张大千结识了“海派”画家吴昌硕、“黄山画派”的梅清、南京的张风等诗书画名家,以及收藏和鉴赏家黄宾虹先生,开阔见识,也使张大千能广泛地研习古人之优秀传统。
  三、成名需要
  在20世纪20年代,张大千在北平、上海等地的书画界已小有名气,但当时所画还不能完全“纳入”出类拔萃。然而他模仿古人之作尤其石涛画作,却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使罗振玉、陈半丁等学者、画家、收藏家难以分辨,鉴赏家兼山水大师黄宾虹曾误以张大千的仿作为石涛真迹收藏而如获至宝。这些“目中有神”的名鉴赏家的相继“上当被骗”使张大千声名鹊起,影响迅速扩大,成为美术界瞩目的人物,同时也为张大千赢得了“石涛第二”“南张北溥”等美誉。张大千将仿古书画作为向同行炫耀的资本,向鉴赏家挑战的工具。张大千曾公然自豪地说:“抑吾之伪作古画,上自隋唐,下抵明清,足使罗振玉、黄宾虹、陈半丁、程霖生、吴湖帆等走眼,世界各大博物馆专家误鉴,五百年内外,又岂有第二人哉!”临摹敦煌壁画也使张大千名利双收。古老璀璨的敦煌艺术经张大千的挖掘和大力弘扬,不仅震动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界,也使张大千的名气在中国画坛上达到登峰造极之位。
  四、社交需求
  张大千在大陆的时期主要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其与国民党的一些元老与上层人士如于右任、张群等往来密切,交情深厚。而这些国民党上层一方面对张大千时常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张大千在画坛的崛起与地位的巩固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大千与国民党的上层实力派的交往是复杂纠葛的。他需要利用自己的特长维持与这些国民党上层的交往。仿古书画成为张大千与社会名流结交的桥梁。此外,自从张大千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内举办了他平生第一次画展后,便踏上了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道路。画家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使画作拥有市场,必然要与有购买能力的社会阶层的喜好相联系。张大千的作品风貌也需要充分迎合国民党上层的审美趋向,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广阔的市场。而国民党上层欣赏传统的古文人画,尤以明清时期的画作显著。“师古”“临古”这一方式在当时是需要的,欣赏者需要,市场也需要,张大千没有放弃这种方式。
  五、生活需要
  张大千成年之后,家境中落,并不十分宽裕。但张家家室庞大,人丁兴旺,加之张大千筹办画展、旅游、敦煌临摹,包括晚年海外定居及就医都需要资金,故开销之大可想而知。此外,张大千为人豪爽,古道热肠,仗义疏财,热情好客,不论社会名流、军政要员、文人雅土、戏曲家、司机,张大千均以诚招待,有求必应,有难即帮。庞大家族的日常开销、自己生活、创作及接济朋友,张大千均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加之盛名之下,“画债如山,字债似水”,难释重负。虽然张大千本人画价不菲,但还是和唐宋古画无法相比,临摹古文人画作获利快且简便,能满足其庞大开销的需要。张大千随手画一些假的古画,就具有很好的市场。并且张大千早年模仿石涛、八大创作一些作品,深受很多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喜欢,具有很大的经济收益。张大千对古法的不懈研习,使其仿古作品在许多资深藏家眼中丝毫不逊于其晚年的泼彩山水。
  必须指出的是:张大千虽然“好古”,但他摹古不崇古,并非一味拘泥于古法,而是在追求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拓展自己的技法画路与艺术风格,最终从古人的章法中随心所欲地蜕变出别树一帜的新貌。
  【参考文献】
  [1]张大千.张大千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2]欧阳哲生.张大千话语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汪毅.张大千的世界[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
  [4]屠际春.纪念张大千诞辰一百十一周年大风堂书画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5]谢华文.试论张大千绘画思想的形成.美术观察,2012
  (6):113-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281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