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信达雅”角度赏析《江雪》的不同英译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杰

  [摘要]诗歌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其精练而音律优美的语言总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意境。诗歌的翻译不仅在语言上要忠实原文,还要传达原文的美感,体现原文的风格。大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原则,对诗歌文本的翻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严复翻译“三原则”,并从“信、达、雅”的角度对唐诗《江雪》的四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江雪》 意境 严复翻译 “三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25-02
  引言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诗歌的翻译常被认为是翻译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艺术,但古往今来,从事诗歌翻译、在诗歌创作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人却也络绎不绝,如英美诗歌的代表性人物拜伦、雪莱、惠特曼等,中国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柳宗元、陶渊明等。诗歌的翻译应该是承原诗之行,协原诗之声,生动再现原诗的意境。好的诗歌翻译能够体现原诗的神韵,当然对于翻译的美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每首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和意蕴在不同读者眼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本文将从“信、达、雅”的角度对比分析诗歌《江雪》的几种英译本。
  《江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据史料记载,《江雪》创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当时,政治危害和生活环境的艰辛严重损坏了大诗人柳宗元的身心健康。这首诗就是诗人借助渔夫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政治生活的困苦,体现了诗人虽处于孤独失意之际,但仍傲人不屈的精神。诗歌的大概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上飞鸟已经没有踪迹,一条条路上也没有行人的脚印。一位穿蓑衣戴斗笠的老渔翁,坐在一叶小舟上,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钓鱼。简短的20个字描绘了一幅万籁无声、幽静白沉的江景。这首诗歌的翻译有很多版本,从搜集的资料看本诗歌的英译本达到13种之多,有普通人的闲聊之笔,也有很多名家之作。下面选取四个译本做比较分析。
  原文: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译文:
  许渊冲译文: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a lonely boat.
  吴钧陶译文:
  The Snowbound River
  O’ 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
  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
  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
  In pal---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
  Witter Bynner译文: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吴经熊译文:
  Myriad mountains- not a bird flying.
  Endless roads –not a trace of men.
  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at.
  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
  一、从 “信” 的角度赏析译文
  “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无误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要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者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要完全读懂原文,透彻领悟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在这四个译本中,许渊冲的译文中多用名词,却也体现出动态感,前两句描写出鸟和行人都无踪迹,后两句写孤独的渔夫独自在江边垂钓,基本符合原文的含义。原诗中“鸟飞绝”其实不一定表示没有鸟,同样“人踪灭”也不一定表示就没有人。被许渊冲翻译为“no bird in fight”和“no man in sight”是很明智的,符合“信”的原则。吴钧陶译本中前两句翻译描绘出孤独意境,表现出诗歌中大概实物,体现出老翁孤独的性格特点,也算是符合“信”原则。但在意境方面确实缺少很多韵味。Bynner的译文中,没有用一个动词但还是表达出了原诗歌的内容,描绘出了一幅静态的寒江独钓图,整体上也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但将原文的“千山”和“万径”译为“a hundred mountains”和“a thousand paths”略有不妥,原诗为泛指,这样译就变成了确指。同时,原诗“鸟飞绝”并不代表没有鸟,同样“人踪灭”也不一定代表没有人,不是说没有人没有鸟,译文直接翻译为“no bird”“without a footprint”感觉与原诗出入有些大,似乎没有忠实地体现原文。这一点不太符合“信”的要求。在冰天雪地之中,没有行人,也没有飞鸟,只有一个老翁独自垂钓。将“孤舟蓑笠翁”译为“a little boat”和“an old man”似乎也失去了原文所蕴含的孤独之感。吴经熊的译文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绝静”的画面,符合原诗的意境,但其中“flying”打破了原诗的意境,原文中虽说“鸟飞绝”但实际上并没有体现飞的动态,这与原诗画面不符合。“endless roads”的意思表面上看是无尽的路,而不是有很多道路的意思,原诗“径”的含义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road”是道路的意思,很难想象是山间小路。另外“only”和“silently”能够体现出孤独的老人,但是两个词语表达的是同一个事实,略有重复。整体上说,本人不是很欣赏这个译本。似乎对“信”的原则没完全把握好。   二、从“达”的角度赏析译文
  所谓“达”主要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常规。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对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但在诗歌翻译中,对“达”的要求也是对音美的另一种解释,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美。如果诗歌不能很好地保留原诗歌的音律美感,那么在“达”这个角度就会略显“不达”了。许渊冲的译本很好地反映出原诗歌的韵味,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而且音步齐全;同时运用了抑扬格的四音步,读起来朗朗上口。Bynner译本中没有出现押韵的词语,但是行文流畅,也符合“达”的准则。吴钧陶的译文没有保持原诗歌的三音步,但行文如流水,结构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风格也表现出原诗歌的景象和人物心理。最后,吴经熊也是采用四音步抑扬格,行文流畅自然,无晦涩之处。总之在“达”上这首诗的四个不同译本都表达了清楚的概念,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得四个译本各有千秋。
  三、从“雅”的角度赏析译文
  所谓“雅”,主要是指语言要有文采。译文的好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目的语的修养水平。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是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表达就一定正确。“信”“达”“雅”三个标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要求。
  四个译本都保留了原诗歌的风格,有一种简洁美,都将原诗歌进行加工分析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又一幅绝美的孤独老人独自垂钓的安然淡静的画面。但对于“孤舟蓑笠翁”这句,这四个译本中都没有很准确地表达好。没有把“蓑笠”的本意翻译得很到位,原意是指蓑衣与斗笠。一般指的是用竹叶编织的一种防鱼的帽子,和现在的雨衣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翻译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翻译为“雨衣”是不符合“信”的要求的,因此对于“雅”也就显得多少有些不雅。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在翻译上仅仅达到“雅”还是不够的,这四位译者在追求语言凝练的同时也注重了意境和押韵的问题,这些对于诗歌翻译的“美”有很大的影响,译者都能充分考虑诗人的写作态度和意图,都描绘出了一幅江边孤独老人垂钓的画面,都体现了“雅”,当然不同的是,“雅”的程度不同。在这四种译本中,作者本人比较欣赏许渊冲先生的译本。
  诗歌的翻译更应该注重这些原则,但是实际上这三个原则多少互相配合而来,作者在分析这些译本时,将这三点分别分析,是为了强调三个部分的侧重不同,但实际分析时却又有些模糊不清,在这一点上还有待于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信、达、雅”的提出,在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诗歌翻译中“信、达、雅”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翻译要求,更是必须遵守的翻译策略。《江雪》的四种译本整体上来说都非常好,但作者本人更加喜欢许渊冲的译本,不仅最符合“信达”的标准,也达到了诗歌的唯美雅致之感。
  【参考文献】
  [1]莫蕊.意美音美形美的三原则[J].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
  (4):150.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9.
  [4]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5]周仪,罗平.古诗英译的再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11):31-36.
  [6]陈宏薇,李亚丹.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307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