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首都经济圈建设机遇下发展新区高端产业集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丽娟

  [摘要] 首都经济圈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以首都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核心,通过首都资源与周边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的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2010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的重大决策。两区深度融合,统称新区(大兴—开发区)。本文结合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和功能等相关理论,重点分析新区(大兴—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优势,对新区在首都经济圈中的发展方向和功能进行定位,探索新区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如何与周边地区加强产业转移和对接,助力新区高端产业发展,促进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 新区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3)07-62-04
  首都经济圈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以首都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核心,通过首都资源与周边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的紧密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
  2010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行政资源整合的重大决策。两区深度融合,统称新区(大兴—开发区)。新区正式定位为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承担着做强首都实体经济的重任,是“未来承载国家重大项目、承担首都重要功能、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转移、辐射并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增长极”。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两端”的区域发展支点作用,以区域合作和产业梯次转移为切入点,大力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对于促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和新区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区在首都经济圈中发展高端产业集群的优势
  (一)新区承载高端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优势
  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据初步核算,2012年,新区(大兴—开发区)GDP达到1215.03亿元,占北京市GDP总量的7%,在全市排第五位,仅次于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在10个远郊区县和城市发展新区中均排第一位,在北京南部区县中遥遥领先,已成为京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区处于初级发达水平,具有集聚高端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2012年,新区人均GDP达到13093.86美元(采用2012年美元平均汇率6.3125换算),同比增长6.6%。标志着新区已进入以创新为引领的初级发达阶段,具有吸引和集聚高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承载力。
  (二)新区产业集聚配套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区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已确立。2012年,新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5∶72.7∶23.8调整为1.7∶55.4∶42.9。其中,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北京市工业的18.8%,在全市各区县中比重最高,高技术增加值占本区工业的比重达到41.2%,新区产业发展呈高端化特征,在全市的工业主导地位已确立。
  “四三三”产业格局更加清晰,高端产业颇具规模。近年来,新区着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四三三”产业发展格局。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汽车制造四大主导行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目前,这十大产业中产值(收入)百亿级集群有5个、500亿级集群有2个、千亿级集群有2个,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三)新区“一区六园”的品牌和政策优势
  目前,新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发展主体平台,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和新空港产业园”,打造“一区六园”产业布局。“一区六园”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享誉国际、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和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新媒体产业园是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惟一以新媒体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则是市政府确定的北京重点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2012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一区六园”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媒体、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相关地块将作为示范区的重要组成板块,在土地审批、资金安排、项目储备、政策体制等方面享有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发展中将更具品牌和政策优势。
  (四)新区产业创新驱动人才及技术优势
  新区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努力实现用产业创新来引领发展。目前,拥有327 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远高于全国和北京市平均水平。
  2011年,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拥有3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其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6.7%,拥有中央“千人计划”29人,北京市“海聚工程”56人,是名副其实的科技人才高地。
  “十二五”期间,新区还将统筹100 亿元用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启动“大旗舰”打造、“小巨人”孵育、科技平台升级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蜕变。
  (五)新区新机场落户的战略区位优势
  大兴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到天津新港只需90分钟车程,是离海洋最近的北京郊区。京津塘、京石、京开高速过境,地铁线开通,“八横八纵”交通路网分布,道路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交通体系立体、快速、便捷。目前,首都新机场已确定选址新区南部,定位为综合性超大型国际枢纽机场,规划年客运量是首都机场的2倍左右,与区内配套轨道和公路交通网络共同构成首都面向未来的洲际综合型交通枢纽,将极大地提升新区的国际辐射力、影响力以及综合服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能力。   二、新区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还比较低
  2012年,新区GDP同比增长7.2%,增速在全市排第14位,在5个城市发展新区中排第5位,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3%。新区GDP总量虽然在北京南部具有绝对支撑作用,但增速和增量在京南乃至全市都是较低的,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二)产业集群内部集聚效应还未完全形成
  新区“一区六园”虽布局清晰,地理毗邻,但各园区产业发展基础不同,产业链间的关联度还比较低,没有形成综合优势。在产业集群内部,产业协同配套性也比较差,同一产业链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形成,缺乏上中下游产品配套发展的产业链。产业链衔接能力和协作配套能力差制约了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三、新区在首都经济圈中的发展机遇
  目前新区在发展中虽具有强有力的优势,也存在关键性的不足。抓住首都经济圈建设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契机,加强地区间产业合作,加速高端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对于新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十分关键。鉴于天津滨海新区、廊坊地区与大兴新区区位上的毗邻和产业基础的相近,本文以这两地为重点分析新区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的发展机遇。
  (一)新区与周边地区合作的经济基础和共赢点
  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新区GDP达到1215.03亿元,滨海新区和廊坊分别为7205.17亿元和1793.8亿元,三地经济总量均跻身千亿元以上。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新区为1.7∶55.4∶42.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50.9%;滨海新区和廊坊分别为0.1∶67.4∶32.5和11∶54∶35,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约为65%和46.2%;三地均呈现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阶段相近。
  从产业定位看,天津滨海新区依托“九区支撑”的产业发展策略,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其中,产值500亿元以上的集群达到了4个。廊坊在提升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的同时,也正在加快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滨海新区和廊坊两个地区在产业功能定位上与新区有较多相通之处,三地产业结构相近,地区间产业关联性较强。虽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产业发展基础各具优势、各有侧重,技术发展落差不大,具有产业转移对接的梯度和错位竞合发展的基础和需求,这也是新区与周边地区合作的共赢点。
  (二)新区与周边地区发展中的共同问题
  在过去发展中,京津冀地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相邻地区间竞争多、合作少。尤其在项目招商中,存在压低条件争夺项目,造成区域资源内耗等非理性现象。由于竞争激烈,各地项目准入评价不严,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后续发展中出现了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如用地空间日趋紧张,产业运行效率低,能源环境压力大等。亟待通过地区间资源整合和合作破解发展难题。
  四、助力新区高端产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合作,完善产业链,培育高端产业
  借鉴产业链衍生发展理论,新区要在区域合作中,以打造和完善产业链为切入点,做大做强高端产业集群,增强现有集群的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方向发展。
  1.纵向完善产业链,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升级
  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完整程度入手,抓住首都经济圈建设契机,加强向周边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腾出空间重点引进与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中现有大中型企业市场关联性大、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项目落地,使其能顺利嵌入现有产业集群,提高集群内部的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共同创造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最终产品,培育良好的集群品牌,吸引更多与此产业相关的共生体,以产业链完善作为新区 “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向高端升级的途径。
  2.横向引进重大项目,培育高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从同一产业纬度横向关联环节入手,以集群现有支撑企业为依托,引进具有共同技术、类似劳动力和资源需要,能共享终端产品市场,既有横向竞合,又可差别生存的企业集聚,形成良性竞争。以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工艺提升,推动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向高端化迈进。对于新区,可依托新媒体产业园“两区四园一村”产业体系和基础,充分利用北京科技、文化两类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业界知名龙头企业、有创意技术、科技含量高的上升型企业集聚,带动新闻出版、影视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并积极推动动漫游戏、数字新媒体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培育集群共生体,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物质流和能量流交换,也会催生与之相关的共生体,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比如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副产品和废物可以成为另一产业或企业的原料,它们协同合作,从而催生出新的产业集群。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具备这种产业特性,新区可以围绕现有的产业集群,培育与之协作配套的新兴产业集群。
  (二)推动总部经济模式,构建跨区域创新发展链条
  总部经济是基于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总部与分支机构(或制造基地)空间分离,实现不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分工协作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产业分工合作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1.推动总部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总部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总部聚集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为其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又是企业总部聚集的一个重要条件。新区应通过加强两者间的互动发展,进一步积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全球知名企业进驻新区,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配套能力,打造新区新品牌。   2.以总部和分支机构形式,加强区域创新合作
  采取总部经济模式,与周边地区通过企业内部基于创新链条的跨区域布局,推动地区创新合作。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在新区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加速对周边区域的技术扩散,带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二是支持新区科研机构以总部经济模式跨区域构建创新链条。将科技型企业的研发、管理、营销等总部环节放在新区,将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放在周边区域,利用其形成转化成本相对较低、毗邻首都便于研发环节与转化环节技术交流的优势,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创新产业合作转移方式,尝试“飞地经济”模式
  在“引进来”的同时,新区要打破空间局限,加快脚步“走出去”,步入从“外引”到“内生”的升华期。
  1.加强区域合作,创新“腾笼换鸟”方式,推动产业选择性转移
  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新区正在加快整合现有园区和工业大院,部分技术含量低、产能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亟待腾退;同时,经过多年发展,部分不符合产业功能定位,规模日渐萎缩的行业也具有向外输出转移的需要。近年来,新区持续实施“腾笼换鸟”政策置换整合发展空间。新区可利用首都经济圈建设契机,与周边有需求的地区洽谈产业转移对接条件,帮助转移企业寻找更加优惠和适宜的发展环境,进行批量转移。既带动接收地区的发展,也可减少新区在产业腾退过程中的成本。
  2.尝试“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区域产业合作式转移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跨空间进行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新区可分析首都经济圈中相关地区的发展定位和比较优势,考虑尝试“飞地经济”模式,与这些地区进行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共赢。
  (1)作为“飞出地”,积极参与落后地区开发,向外转移部分产业。
  “飞地经济”模式之一是本地区作为“飞出地”,到其他行政区建立自己的“飞地”,把企业或项目放到“飞地”发展。由 “飞入地”行政区提供土地,“飞出地”负责土地的开发和后期规划、经营、管理等,双方分享飞地运营利益。一般“飞出地”是发展成熟的先进地区,通过输出资金和经验去管理位于其他地区的“飞地”,把相关制造业往“飞地”延伸或转移,以降低商务成本,解决产业发展腹地空间不足的难题。
  新区可参考这一模式,在河北、内蒙古等地寻找具有区位、资源等优势的地区,与其洽谈利益共享机制,跨区域投资开发建立“飞地”,拓展新区发展空间,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到“飞地”发展。
  (2)作为“飞入地”,积极与先进地区合作,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飞地经济”模式之二是本地区作为“飞入地”,凭借自身良好的区位、政策等发展优势和过硬的基础服务设施,自行在本地区寻找空间建立条件一流的“飞地”,作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特区”,吸引其他地区的优质项目到“飞地”发展。
  新区可参考这一模式,作为“飞入地”建立“飞地”,把“飞地”作为本区产业发展战略高地,搜集周边地区项目洽谈和用地情况,以先导区为样板,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项目准入评价体系,争取合作,吸引其他行政地区将其洽谈的特大项目、龙头企业以及处于产业链高端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项目到新区“飞地”发展,促进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
  (四)构建合作示范区,推动新区国际化、高端化
  借助首都新机场建设的契机,发展新空港产业园,建设新航城。临空经济的起步主要依托航空运输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厘清首都第二机场及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对京冀地区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商务配套等临空产业条件进行差异比较,通过产业规划以及相关产业配套规划,将首都经济圈内相关城市划为临空产业发展功能区,以分工和对接有效实现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关联,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新机场在地域上除涉及新区的礼贤、榆垡等南部镇以外,还涉及河北廊坊市固安等地,在建设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方面都需要合作,可借助新机场的建设推动首都经济圈中新区与河北相邻地区的合作。新航城建设可以考虑作为国家级区域协作示范区,结合各自区位和产业优势,通过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理顺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促进新区和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相关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高远,打造“首都经济圈” 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专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赵弘研究员[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年第3期。
  [2]张黎鸣,“飞地经济”模式的合作收益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刘志迎,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和路径[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李骏阳、夏惠芳,开发区“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2期。
  编辑:覃智勇 / 邮箱:qzy@bjstats.gov.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353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