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众媒介对“莫言获奖”的新闻框架报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婷

  摘 要: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关于莫言的报道扑面而来,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两个月以来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解读分析大众媒介的新闻框架报道对文学生活建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大众媒介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件报道中,报道内容娱乐化,大量对“消费莫言”进行渲染和报道。媒介在报道以莫言为实例的新闻中,应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学生活;媒介消费主义;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45-02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这一新闻事件不仅关乎文学,更关乎政治、经济和生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侵入生活,它日渐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价值倾向,大众传媒通过议题选择、新闻构建对人们了解世界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大众媒介的报道并非完全真实的反应客观事实,新闻报道通过对议题的选择、立场的呈现、报道数量等进行包装来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郭庆光认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1]”同样,在莫言获奖一新闻事件中,大众媒介的报道也进行了有目的的取舍为社会大众呈现一个媒介化的环境,大众媒介对莫言获奖报道数量上、角度和符号组合都会影响受众的文学观。本文通过对588条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两个月以来的有效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新闻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大众媒介报道这一相关事件时的报道立场,试图回答:大众媒介是报道文学本身还是其他娱乐化消费性新闻?会对文学生活建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新闻媒介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采取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定量分析。
  1.大众媒介新闻的抽样。本文研究文本选择新浪网提供的新闻搜索引擎搜索结果,原因在于:首先,从媒介层面来说,新浪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信息丰富,并且覆盖了全国大部分报纸和大型网站,如权威性强的《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内容全面;其次,从受众层面来说,新浪网新闻访问量大,受众面广,融合纸质电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于一身,社会影响力大。具体操作步骤为:在新浪网的新闻搜索中选择“高级搜索”,关键词为“莫言”,搜索类别为“新浪新闻”,搜索频道为“全部频道”,时间为“2012年10月11日至2012年12月13日”两个月时间,搜索显示“从全部频道搜索结果5342条”。根据研究目标,只选择对莫言的报道、评价等作为研究样本,将下列情况剔除:大量重复性新闻、报道主要内容和主题不是莫言的新闻、图片视频类新闻,按照这三种情况剔除新闻后,共有588条有效新闻。并以一周为分界点,观察报道数量上的变化。
  表1 新浪新闻关注莫言获奖类相关报道主要方面
  2.类目建构。根据大众媒介对莫言报道内容,本研究将采集的样本分为中外媒体评论、莫言采访活动、行程类报道、关于文学类报道、莫言效应报道、娱乐化报道、莫言家人、家乡类报道、莫言印象报道、诺贝尔奖金报道和其他报道共9个大类。
  二、研究发现
  从本次研究来看,新浪新闻关于莫言报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报道量大,且集中度高。如表3所示,本次研究中,从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奖到2012年12月13日莫言领奖两个月时间,新浪新闻共产生5342条新闻,平均每天89条新闻,有588条有效样本,平均每天9.6条新闻,可见数量之多,报道量之大,体现大众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众媒介通过对热点新闻事件在主题上和数量上的报道,来传达当今社会大众的关注点。以一个星期为周期的报道数量分布中,报道主要集中在莫言获奖消息的前两个星期(2012年10月11日~10月17日;2012年10月18日~10月24日)和领奖的一个星期(2012年12月6日~12月13日),对莫言的报道涉及作品、采访、经历等各方面的报道,等“莫言热”潮流过去报道数量也随之减少,这种报道集中化体现大众媒体所跟踪的报道大多关注莫言本身,而非长远的文学生活方面。
  2.评论居多,以正面评论为主。从表4中可看出,中外媒体评论占所有报道数量的28.5%,是所占比例最多的报道类型,内容大多是外媒对莫言获奖的评价和专家评价,随着莫言热潮的渐退,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更加冷静看待莫言获奖,避免将莫言“图腾化”,如《关注莫言,少些与文学无关的喧嚣》等报道。
  3.娱乐类报道数量多。表4中,娱乐类报道占了12.7%,莫言效应报道占了13.6%,追踪类报道占了20.2%莫言获奖类的文学新闻逐渐和娱乐新闻混杂在一起,由于文学新闻在之前报道中相对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居于弱势地位,事件化也成为文学新闻的主要构建方式,许多媒体为吸引大众眼球,提高知名度,将这一严肃的文学新闻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讨论与反思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一方面,大众媒介通过大量评论新闻的理性报道来引导大众舆论,通过新闻框架的选择和凸显,将部分的客观真实转化为媒介真实呈现给受众。这些理性声音的报道,对观众的文学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1]。在另一方面,在以娱乐为中心和以消费至上为表现的现代传播环境下,大众媒介对文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文学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尼尔·波兹曼在名著《娱乐至死》中说:“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表4中,关于莫言获奖的新闻中,娱乐类报道占了12.7%,莫言跟踪类报道占20.2%,“莫言热”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关于莫言的生活、领奖细节、奖金如何用等内容都变成媒介娱乐化的对象,过度关注莫言,而非文学本身,将文学新闻以一种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文学新闻不再是一种严肃性的新闻,而是一种提供快乐、消遣式的精神快餐,在潜移默化下,读者也开始从文学休闲、精神娱乐角度参与文学,“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3]”
  2.大众媒介的消费主义化。在消费主义的情境下,所谓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而大众媒介则是一种刺激这种满足的外在动力。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即是大量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消费新闻的报道和渲染,在表四中,“莫言效应”类的报道占到13.6%,关注莫言个人类报道占到11.7%,这些内容包括由莫言引发的作品脱销、热炒收稿费、莫言故乡高粱酒等大量过度消费莫言类的新闻,这种传媒的“消费时代”会使文化、文学成为一种物化现象,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1],在大众媒体这种对消费莫言新闻的渲染下,文化形态终究会离精英或高尚愈行愈远,也是使文化失序的一股助力。
  我国的文化文学发展正方兴未艾,这就需要大众媒介重视文化文学的传播,为文学生活的重建作出贡献。从媒介生态学角度上说,大众媒介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公正、公开、公平”为目标取向,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解构新闻消费主义理念,从而对文学生活重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从受众角度来说,则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大众批判媒介、合理利用媒介以及对媒介负面影响的抵御能力,通过关注和研究大众媒介,能引导媒介文化而不是为媒介文化所摆布,使大众媒介为建构文学生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3]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509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