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微博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加速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岩

  摘 要:西安“9·15事件”检验了微博传播的特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信息观察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微博对传播负面新闻信息具有加速作用,后进一步一句传播技术、心理学等知识,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建议。
  关键词:负面新闻信息;微博;西安9·15事件;负面偏好;把关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57-04
  一、草根“麦克风”发出的自媒体时代强音
  2012年9月15日,新浪微博用户主页右侧的热门话题榜中增设了一个新词条——“理性爱国”,与之相关的微博成为继宜黄强拆案、7·23动车追尾事故等话题后的又一起传播速度极快且的热门话题。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榜”,是通过对影响力、转发及评论数等因素的整合评估形成的,数目庞大的草根用户往往在相关信息传播的选择上呈现聚合状态。一般地,一个热门话题,仅靠坐拥上万粉丝的加V用户自娱自乐其实不易形成,更需大量草根的互动传播作为助动。
  事情是这样缘起的:由于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不断升级,西安等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后演变为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一时间微博上对此事件的实况报道大量涌现。新浪微博一位仅有300余粉丝的西安用户“@田维Paolo”于15日当天16︰37发出一条微博“刚接到我爸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西安玉祥门数十辆日系车被砸,局势失控,一位车主下车阻止爱车被砸,被一棍击中头部,生命垂危!!!!”这一新闻快报型微博因得到多名加V用户转发从而获得一定程度扩散。后“@田维Paolo”亲临现场拍摄实况照片,其中一张被砸日系车车主收拾残骸的图片被商界新媒体事业部财视网新闻中心主任“@SJ翔宇”转发,获得逾120条转发。
  对于西安9·15事件,新浪微博上大量类似“@田维Paolo”草根用户皆转型为“战地记者”,躬亲现场直播暴力事件,他们在9·15事件期间制传的新闻报道数量远远超过媒体官微对相关事件的制传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军。这次草根网民向新闻记者的转型,佐证了“自媒体时代”的题中之义(根据百度百科):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显著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微博传播新形态。在中国,自媒体的集中形式以及自媒体新闻产品的制传载体即为“微博”。微博一直没有权威而精准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释义,“微博又称微型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李开复则解释为,“微博就是每次发布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呈现出以下区别:
  相对比之下,微博是唯一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兼强的媒体。
  二、西安之“殇”——“9·15事件”背景介绍
  2012年,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升级,以8月15日香港14名登岛保钓人士被日方逮捕事件最激烈地引发了中国民众对日本当局的仇恨。9月15日,西安众多爱国者于钟楼、小寨等地游行示威,表达主权诉求与仇日情绪。但游行者在拉横幅、喊口号之余,竟对日系车、日本产品专卖店等展开了打砸抢的大规模暴力犯罪行为。
  日系车主李建利颅骨被打骨折是9·15事件中暴徒施暴的典型案例。媒体人江雪在《“九一五”:西安之痛》中写道:“那是在9月15日下午5点多,李建利开着自己家那辆白色卡罗拉经过环城西路……车到玉祥门和西门之间的路段,走不动了。这时,对面路中间来了一队游行的人……一个穿白色T恤的男子,跳了过来,举着手中的U型钢锁,向他头顶猛砸……这一击是致命的,导致颅脑开放性严重骨折。从医院的透视片子能清晰地看出,李建利的一块颅骨断裂凹了进去。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抢救手术中,医生取出了一大块和一小堆被砸碎的颅骨……”
  打砸抢的暴力行为被认为已然异化了爱国主义朴素诉求的原始初衷。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王天定于10月2日发微博说:“西安的9·15事件,呈现明显的组织化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人专门组织了一些烂仔肆意打砸抢,组织者与烂仔各有所求,前者是制造混乱,后者都是烂命一条,先拿三瓜俩枣,乱中还可乘机抢劫。所以,打击那些烂仔是必要的,但重点是要抓住那些组织者。”除了王天定等专家学者、江雪等媒体人对此事件的学理性解读和专业化报道外,其他网民亦积极表达观点。如网友“@不要让我吃香菜”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我大西安9·15那天的抗议活动显然已经成为不理性爱国行为的典型了。”草根用户的积极关注与活跃表达促成了这起事件备受瞩目的效果。
  三、关于“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问卷调查及案例研究
  (一)负面新闻信息释义
  根据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一文的释义,西安“9·15事件”应属“负面新闻信息”。
  该文称,“它(负面新闻信息)与负面新闻殊异。在语义表述上,负面新闻中的负面,将报道题材与报道效果相混杂;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明白无误地说明只是制作成新闻作品的事实带有负面性质。就此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定要使用负面新闻概念,那么就须特别说明究竟是报道题材属于负面,还是报道效果属于负面,以免产生歧义。负面新闻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事实[1]。信息可以是事实,而事实具有原生质的特点,其本身不包含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信息也可以既是事实又包含人们一定的价值判断。关涉自然灾害、犯罪等的新闻信息,无疑都属于负面信息。负面的新闻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根据新闻事实存在的状态就可以判断。[2]”
  由此可知,9·15事件属于“负面新闻信息”。它广泛引起了民众的负面情绪,达到了破坏功能(如破坏西安的城市形象、市民间的和谐互信)、瓦解功能(如瓦解西安人的地域优越感、凝聚力、外地人来西安的旅游意向等)、腐蚀功能(如腐蚀了公民对于一部分人的信任度,使人产生道德倾斜),以及煽情功能(如煽动起一部分人的爱国热情、公民个体间的相互仇恨等),这皆符合丁柏铨、陈相雨在文中所谓的“事实携带的负面性质”。   (二)本地问卷调查分析
  横向来讲,西安在9月1日至10月1日间发生了不少“正面新闻事件”。如:9月2日西安PM2.5数据达优极天标准;9月26日,陕西卫视改版仪式启动;9月29日,深圳直达西安的高铁开通;9月29日,西安市推出1亿元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10月1日,陕西省图书馆“换书市集”正式开张等。
  纵向上讲,西安在近年亦不乏正面事件。最有名者如2010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曲江观光轻轨的竣工(2012年10月)等。相比于“9·15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上述新闻并未在微博上产生可以相提并论的轰动效果。为证明这一结论、了解获知“好事”与“坏事”各自的人数及其获知途径,我向100位非西安本地市民的游客发放了问卷,以期获得直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地点为西安市回民街、大唐通易坊、大雁塔北广场以及骡马市步行街等四地。问卷调查对象为在西安旅游或长期工作的外地户籍人口。问卷涵盖问题有三:(1)是否听说过西安“9·15打砸抢烧事件”?从何得知?(2)是否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事件?从何得知?(3)是否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从何得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1)有86人知道西安“915事件”,其中72人通过“微博”得知;另14人中,有2人通过“电视”,12人通过“人人网”(人人网是与Facebook传播形态相似的自媒体)。(2)仅有16人听说过西安曲江轻轨竣工之事,其中6人通过“电视”得知,6人通过“微博”,其余4人未填写得知途径。(3)有57人听说过西安世园会,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微博双向得知。
  从问卷结果可知,86位“坏事”知晓者中有72位通过微博得知,占这部分样本总数的83.73%;而“好事”知晓者中,只有不到40%是通过微博获知,遑论好事的知晓者人数本身仅占总样本的16%。知道“坏事”者数量远超知道“好事”者数量,且“坏事”得知渠道主要是微博等自媒体。
  由此我先预设一个假想:微博“偏爱”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下面的媒介内容分析进一步对此证明。
  (三)外地媒体报道分析
  我选取《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样本,以期获得对该议程的佐证。
  《潇湘晨报》与《重庆时报》均为综合性都市报,前者以长、株、潭为中心,面向湖南全省城镇发行,其官微则贴近“综合性”定位、涉及各地新闻。后者也以本地市民为受众群,新闻内容综合性强。选择这两份报纸的官微作为案例,主要出于以下考量:1.两者对西安来说均属“外地媒体”,更利于观察外地媒体对“9·15事件”的关注度,从而挖掘微博传播者甄选信息的标准;2.两份报纸均属综合性都市报,虽分别为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及重庆市总工会(投资体系为人民日报华闻控股华商报业)等行政机关主管,但不属“党报”范畴,其新闻在编辑和采写方面呈现多元化、宽口径、接地气特征,利于实务研究;3.两报官微均有大量粉丝,分别为177万和71万(截至到2013年2月上旬)。
  首先研究《潇湘晨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潇湘晨报》官微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17条。其中:7条是关于“9·15事件”的报道,其中正面新闻信息1条(《西安青年李昭街头举牌:前方砸车 日系调头》,这条新闻属于以负面新闻信息为背景依托的正面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6条。其余10条无关西安“9·15事件”的微博中,负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学生强烈要求》以及《左右不分?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手术》);正面新闻信息5条,分别为《湖南妹子获2012年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赛区季军》(比赛在西安举办)、《国庆长沙-西安坐动车6小时搞定》、《西安酒店申请更名为“钓鱼岛酒店”获批》,以及《英国“活雷锋”卖家产来西安做慈善7年 给流浪汉发包子》。其余4篇为中性新闻信息,分别为《西安一小学让近3000学生躺在课桌上午睡》、《西安“造湖运动”:拟投百亿造28个湖》、《长颈鹿算什么,这是坐货车的“乔布斯”》,以及《长沙乘高铁到西安二等座票价592元》。
  通过整理数据可知,《潇湘晨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数量比例为5︰4︰8。负面新闻信息最多,占近一半。
  再来看《重庆时报》。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共8条。其中,正面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正能量!"洋雷锋"卖家产去西安给流浪汉送饭7年》和《西安一酒店申请更名“钓鱼岛酒店”获批》;中性新闻信息2条,分别为《西安惊现坐货车“乔布斯” 被调侃视察iPhone5业务》和《大学生活宅在床上过?》;负面新闻信息3条,分别为《上万学生冒雨参加校庆 校方称系学生强烈要求》《西安公布保钓游行9名打砸者照片 敦促投案自首》,以及《患者右脚骨裂左脚被做手术 院长:这没啥事》。剩余一条《国庆你准备去哪里“看头”?》属《重庆时报》官微的#午间分享#栏目,是服务类信息。不属于硬新闻范畴。
  通过整理数据我们可知,《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2012年9月1日至30日的所有报道中,正面新闻信息、中性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的比例为2︰2︰3。负面新闻信息最多。通过对《潇湘晨报》和《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在同一时段对于西安的新闻报道正负面属性分析可知,负面新闻信息占到所有新闻中的最大比重。
  (四)本地媒体报道分析
  本地媒体,选取西部网(陕西新闻网)的官方网站与官方微博进行对比。西部网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陕西电视台承办的陕西新闻门户网站,是省级主要新闻媒体。
  在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之间,西部网官微中言及“9·15事件”的微博共5条,均为负面新闻信息:分别为《勿以爱国之名 行害民之事 》、《西安警方公布9名打砸者照片劝其投案自首》、《多家保险公司称被砸日系车主暂无法索赔》、《西安警方微博公布砸日系车砸穿颅骨嫌犯正面照》,以及《央视:西安被打日系车主维护财产属于正当防卫》。   而西部网-陕西新闻关于“9·15事件”的报道仅一条:《西安警方:坚决打击打砸烧不法分子 欢迎提供线索》,属服务型新闻,但新闻背景属负面新闻信息。
  由此可知,在同一家媒体中,其微博对于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数量多于传统形态的呈现。
  (五)用户个人微博分析
  选取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 的微博为案例进行研究。选取@王天定 ,一因该用户微博内容长期以新闻资讯为主,以其个人评论为辅,多关注本地热点事件;二因该用户粉丝数逾5万,有一定影响力。
  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2012年9月1日至30日,@王天定 所有包含“西安”二字的微博数量为37条,其中,新闻资讯类为37条,无关于“9·15事件”的微博仅1条(内容为对其学生专业实践作品的推介),属中性新闻信息;其余36条皆为对于“9·15事件”的报道及评论,且均属负面新闻信息。
  由此可得出初步结论:微博用户更偏好传播负面新闻信息。
  通过进一步检索又发现,@王天定 于9月26日发布的一条关于“9·15事件”后续报道的微博,获得了拥有逾2000万粉丝的微博大户@杨澜 的转发,截至2012年10月30日,本条微博在@杨澜 处获686条转发,在原博主@王天定 处则获得1176条转发。通过观察可发现:1.近两个月来,@王天定 除本条外的原创微博没有转发量超过1000条的;2.近两个月来,@杨澜 除本条微博外,没有原创或转发过以硬新闻报道为内容的微博,这是唯一一条,也是一条负面新闻信息。以上两点进一步佐证了前文结论:微博用户更偏好传播负面新闻信息。
  综上,通过对100名西安游客的问卷调查、外地媒体官方微博、本地媒体及其官方微博,以及微博用户的个人主页这四个维度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网民更偏好传播负面新闻信息; 二、微博对于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多于其他媒介。
  四、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我的结论也可总结为:人们对负面新闻信息存在偏好,而微博加剧了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为人们这种偏好的延伸提供了土壤。对于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原因
  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都有相对成熟的新闻事业单位从事专门的报道工作,如报社、杂志社、广播台、电视台等,这些组织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对于制传内容的选择呈现出有组织、规模化、贴近本媒体定位与新闻价值取向的特点。而微博的制传主体则为用户个人。
  首先,从速度上说,传统媒体存在新闻发布的固定时间,即便报纸可出号外、广播电视可插播时讯,亦需时间进行固有板块的调整,无法实现高度及时;而微博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微博用户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则可做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新闻及时性得到高度满足。其次,从传播结构上说,微博的传播是“由点及面”的,发微博的用户是一个“点”,看到了他微博的粉丝则为“面”,这些“面”当中,又会有更多“点”来进行转发,于是迎来更多“面”作为受者……如此一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达到扩散效应,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
  一如周晓红在《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信息源决定了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的信息源则遍布民间,每一个公众只要有手机或网络,都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传送出去,而接收者同时又可以是下一个发送者,新闻的生产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不再有身份区别,记者和受众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所以,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信息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播,而是在公众之间自主交叉互播,这比传统媒体既定的传播渠道要复杂得多,受众量大得多。[3]”
  前文提及的@杨澜 转发@王天定 的微博,及@田维Paolo微博的扩散皆是对这一论点的证明。
  (二)制传者与受众皆存在“负面偏好机制”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罗伊·鲍梅斯特(Roy F. Baumeister)在其论文《坏比好更强大》(Bad is Strong Than Good)中说:消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会比积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4]。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博士也说,人的大脑有个“负面偏好”机制,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在大脑刚开始处理信息时,这种偏好机制就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了。
  卡乔波博士曾做过实验。他让被实验者观看三种类型的图片:一种能激起积极情感(如比萨饼);一中能激发消极情感(如伤疤脸、死猫);另一种能产生中性情感(如盘子、电吹风)。同时,他把这三种情况下被试者大脑皮层的反应活动记录下来。结果表明,大脑对消极类刺激物的反应更强烈。比起好消息,坏消息对人情绪的影响更重。这就证明了“9·15事件”报道数量巨大的原因。
  这一心理学理论的又一佐证是,我于2012年10月31日0︰47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进行检索,发现在最新的20个“时事”类关键词中,有13个为明显的负面新闻信息,其中,排行前五的“飓风”、“宁波市政府”、“纽约”、“桑迪”、“颜艳红”为清一色的负面新闻信息。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网民们受制于“负面偏好机制”,偏爱阅读和传播负面新闻信息,这成为其可以广泛扩散的重要动力因素。
  (三)新闻“把关人”少于传统媒体
  “把关人”(gatekeeper)的提法最早由库尔特·卢因提出,他认为,信息的传播渠道流通过程中,会有“把关人”处于“门区”进行把关。把关人将对信息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可否继续在传播渠道中流通作出决断[5]。
  很显然,微博缺乏“把关人”所处的“门区”。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更加强势。比如,报社中有编辑作为记者采写作品的“把关人”,再往上层,又会有更多的审查机关作为“把关人”,这使得部分新闻报道遭致删节,但有效规避了谣言。微博则不然,一般来讲,只要不因触犯法律法规遭致封号,微博便几乎是网民自由言论的广场。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提出过禁止传播淫秽暴力、虚假新闻、诈骗广告等内容,以及禁止诽谤他人、侵犯隐私等的相关条例[6]。但专门针对微博管理的法律法规尚未诞生,只依赖@微博小秘书 等拥护,对谣言发布者无法做出具备法理依据的实质惩处,这也为微博谣言的恣肆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五、建 议
  新闻学者康拉德·芬克在《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一书中建议:“在攻击邪恶和黑暗时不要留情,但要腾出时间为善行鼓掌、为光明喝彩!”
  微博的独特结构促成了信息的高速传播,且客观上维护了公民的部分言论自由,但是,如假新闻等恶性媒介事件亦会由此层出,人们去伪存真的理智有可能会被感性情感所支配,严重者会中伤相关公民。所以,我认为微博应建立专门的谣言规避机制、出台谣言惩处条例,规避一些用户利用网民的“负面偏好心理”、钻没有“把关人”的空子、用散布谣言的方式侵犯他人利益、满足个人私利的行为。需要声明的是,这种机制绝不是破坏微博固有良好言论环境的新闻审查制度、不是简单粗暴的噤声,而是价值无涉的信息甄别机器。如此,才可能形成相对良性、健康的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2] 丁柏铨,陈相雨.“负面新闻”及相关概念辨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
  [3] 周晓红.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
  [4] (美)罗伊·鲍梅斯特(Roy F. Baumeister).坏比好更强大(Bad is Strong Than Good)
  [5] (德)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群体生活的渠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6] 王雪,周杰.微博“把关人”研究[J].世界新闻,20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509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