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个性化扬琴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可

  摘要:扬琴作为外来乐器一形成自己的风格,亦称个性,本文结合自己在世界扬琴大会中的所见所闻运用比较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分析扎根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扬琴音乐的个性特点。
  关键词:个性 中国扬琴 欧洲扬琴
  我们一般把个性认为是在相同的基础上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方面,因此,以欧洲扬琴为参照物,中国扬琴作为同一宗流的乐器与之的不同点便可认为是个性。介于笔者对扬琴的了解,将在音位排列、材质影响下的技法与音色以及音乐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论述。
  1.音位排列
  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五声音阶的连奏服务。从民间音乐的五声音乐运用来看,改革之前的扬琴音位排列运用的是五度相生法,横向排列,在弹奏流水般的五声音阶时方便琴竹自由跳跃在一定区域之内。由于中国在转调方面不像西方乐曲那样频繁并且跳度很大,基本上就安排了方便C、D、F、G四个调互相转调的音位,同时兼顾其他调性。
  欧洲扬琴便于演奏,和声渗透了半音化旋律,在转调方面没有限制。改革后的中国大扬琴也借鉴了欧洲扬琴的排列方式,就出现了与欧式一般的吕律式大扬琴,虽然没有完全解决旋相为宫的问题,变音槽的设计是一大突破,也加强了音乐表达。既保留了本身五声音阶的特色,又能适应当代丰富的和声色彩表达需要。
  2.材质影响下的技法与音色
  之所以将这两点放在一起说明,因为我认为技法和音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而从根本上说,材质又对技法和音色的表达构成了除文化以外的主要因素。由于世界扬琴技法音色各有不同,笔者且以匈牙利大扬琴为例来阐述这个论点。
  第一,击弦乐器的最大特点是颗粒性较强,不管是单击还是双手连奏,在速度上都不受限制,这是中国扬琴和世界扬琴的共同之处。然而同样作为击弦乐器,却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中国琴竹,顾名思义取材于竹子,削薄以致可以来回颤动;与之相反,欧洲扬琴的击弦工具成为“琴槌”,字面上看即可知这是木质琴槌。材质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技巧表达,相对于声音厚重低沉的匈牙利大扬琴,中国的琴竹的运用就显得十分灵巧,花样繁多,轮音便是中国音乐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民间扬琴演奏者从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方式上获得灵感,造就了今天的突破,聚“点”为“线”,要求演奏者着重训练左右手平均下竹,密而不乱,区别于匈牙利大扬琴。凸显了当代中国扬琴的专业化训练成果。其次,初级学琴的学生都会知道中国扬琴的典型花样技巧:反竹,颤竹,拨弦,揉弦。
  第二,音色作为材质与技法结合的产物,是体现每件乐器个性的重要特征。与匈牙利大扬琴比较起来,中国扬琴的琴弦较细,琴竹较软,一般用较薄的橡胶皮包裹,声音偏细腻柔和、清脆明亮与其他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筝、三弦等)更为接近。匈牙利大扬琴的琴弦粗且厚实,琴槌本身没有弹性,并且拥有比中国扬琴大许多的共鸣箱,音色扎实,有些许钢琴的音色色彩。笔者在第11届世界扬琴大会上听过两种乐器同台演奏,就像是硬汉与少女互相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一般,在匈牙利大扬琴面前中国扬琴音乐显得更加小家碧玉,委婉动人。
  然而就中国扬琴本身而言,由于琴竹较软,更加有利于通过控制下竹的力度把握音色,并在此基础上出现能够演奏出不同音色效果的软硬不同的琴竹,分别应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以及东北、四川扬琴音乐中。
  3.音乐表达及效果
  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分不开,注重“静”的中国文化内质相对于注重“动”的西方文化来说,音乐表达风格迥异。
  中国扬琴音乐表达基本上是承袭民间扬琴的的表达方式。作为伴奏乐器的扬琴在整个小型乐队中起到除了打击乐器以外的指挥的作用,因此,中国扬琴的音乐表达在独奏曲出现之前,以简单规整的节奏型单音、双音及音程为主。乐曲结构规整,按照起承转合的民族音乐模式,节制有序,附有摇动性。而就笔者在扬琴大会上对西方扬琴演奏的总结而言,西方扬琴音乐自然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古典、浪漫主义欧洲音乐的风格。节奏型多样,大量使用切分、附点、后半拍、连线,让音乐具有跳跃性,听者可起舞。
  中国扬琴演奏相对于西方,更加讲究余音的掌控,往更深处说,就是意境。正如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国画不像西洋画一般通过直观表达主旨,以写实为主,国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会通过留白给读者创造自我想象的空间,从而直至意境的把握。音乐与之相同,扬琴发声来源于弦的震动,余音成为她的一大特点,笔者此次所在的团队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扬琴改编台湾民谣五重奏曲《望春风》见谱例3,
  从引子控制余音由弱渐强到慢板主旋律句与句之间的留白营造出太阳升起的缓慢气氛,到太阳升起后翩翩起舞。乐止而意未休,扬琴在这里深深附有中国意境美,在世界舞台展现个性。
  中国扬琴脱不开扬琴的本质,也脱不开中国元素,她是所有民族乐器中传入时间最短的一件,因此作为扬琴本身的特质还有待发掘。不过音乐文化扎根于传统越深,就越能在世界站得住脚。音乐中作为中国扬琴音乐专业学习者,要开阔思维,增长见识,将西方可用的优秀的理论知识、演奏形式等素材借鉴并学习,让来自世界的扬琴,怀带中国个性,重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徐心平.中外扬琴比较[J].中国音乐,1988,(01).
  [2]徐言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文礼.中国扬琴音乐现状及未来发展空间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作者简介:
  张可(1990.9—),女,籍贯:安徽,单位: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音乐表演扬琴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708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