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马太受难曲》看巴赫的宗教音乐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昭颖

  摘要:巴赫在音乐史上不仅以其完美的音乐技巧文明,还是一位伟大的宗教音乐家。他的名作《马太受难曲》在宗教音乐历史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宗教音乐巅峰之作。《马太受难曲》的内容来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为广大群众熟悉,讲述的是耶稣的故事,包括耶稣的降生、被害到复活的经历。这部作品是巴赫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宗教精神与宗教音乐思想。这部作品,兼具音乐、艺术价值、甚至思想价值也很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及哲学状况。本文从“受难”与“拯救”,“宗教”与“人文”两个角度进行了作品分析,同时,揭示了巴赫的音乐创作的源泉,巴赫的生活成长经历对他的影响,宗教改革、社会与文化背景和他创作的密切关系,分析了巴赫宗教音乐观和价值观形成的组成因素。
  关键词:巴赫 马太受难曲 路德音乐,巴洛克音乐
  一、《马太受难曲》作品简介
  《马太受难曲》唱词大部分选自《马太福音》中第26和第27章,剧中人物(耶稣、门徒等)由独唱者来演唱,合唱与大部分抒情调用以表现和反映剧中人物行动。其中结合了圣咏进行穿插来丰富作品。
  《马太受难曲》使用了三个合唱队、两个各由17件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两座管风琴,外加独唱者以及独奏器乐。在受难曲里,大多是由男高音唱出情节,像旁白,情节叙述之外,主要由合唱和乐队表达沉思、抒发情绪。巴赫写受难曲时,冲破了宗教音乐的传统和戒律,启用了意大利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更多地使用器乐,并用人声与器乐相互配合,增加了戏剧性色彩。①
  二、《马太受难曲》——宗教与人文的统一
  在巴赫的音乐中,“上帝”不仅威严还具有人性之爱。这种人文关怀就好比阳光一般温暖照人、毫不吝啬地把温暖洒向世界每一处,给予人们不灭的希望和爱与永恒的信念。他的音乐也反映了普通人的情感,体现着对人性的思考,具有维护人性尊严的先进思想。
  (一)作品解析
  在《马太受难曲》的创作中,巴赫在每一部分都体现着对人性的思考,从不忽视精神世界的渲染。作品通过真实人性的表现,把对宗教的崇敬和人文的精神巧妙的结合起来。例如,巴赫通过刻画一位耶稣的门徒-彼得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来唤醒人们对自身的反思,通过耶稣受难歌颂了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明确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远远超越了宗教崇拜仪式的局限,赋予了音乐更多的人文主义思想。
  例如:第一部分耶稣在克希玛尼的祷告这个情节里,耶稣颠覆了神无所畏惧,无所不能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普通人才有的脆弱感情,可以肯定,这个情节与每个人都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心会被深深触动。凭借这点,就可以看到“人本主义”思想在当时艺术中的体现。能将人的感情位移到“神”的身上,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从中也体现了巴赫进步的宗教思想。
  因为大家会思考,会联想自身,如果出现了某些脆弱的表现,也不是耻辱的,神是知道的。因为,即使是一个神,也难以承受死亡的痛苦,作为一个普通人,时不时会产生对生活的恐惧,对信仰产生动摇,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但是接下来,耶稣三次祷告上苍,不知不觉地将观众带入音乐所创造的世界当中,传达了大众的心声,此时宗教形象与普通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耶稣的门徒彼得在耶稣将要受到审判时,三次否认自己是他的门徒,事后悔恨非常。他唱道,“呵,我的罪恶,到何处才能得到宽恕”,巴赫运用了弱起节拍和连续的八分附点音符的旋律,刻画了一个在压力之下背信弃义的人受到良心谴责的痛苦心态,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活动。②
  (二)路德音乐思想对巴赫的影响——宗教与人文的统一
  巴赫的宗教思想一方面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他并非一个因循守旧的信仰者,他是一名新教徒,有自己的对教义的独特理解,不断接受和整合新的思想,也就是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的新教思想。
  马丁·路德是十六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基督教路德教派的创始人,他领导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新教的改革理念主要是强调人们应从自身宗教经验中去寻找精神真理。
  难得的是,路德也是一位音乐家,他在的音乐上的成就可以媲美于在宗教改革方面的成就。路德把音乐说成是“人类感情的主人和统治者”。路德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其实,这一观点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到了巴洛克时期这一论点更加普遍,甚至在这个事情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音乐美学观点——“情感论”。③巴赫同时代的人,如瓦尔特、海尼兴和马特松都受这一论点的影响,积极运用到各自的音乐中,大胆的在音乐中表达常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会用一定的技巧表现出来。例如:表现快乐,活泼的时候,使用快、高、自然音阶、和声简单的音乐;表现忧郁,悲哀情绪时候,多采用慢、低、半音阶、和声等。
  路德音乐的思想内容很多,例如,旧的传统教会中只允许教士参与歌唱圣咏,他鼓励让教徒们自己歌唱;他尝试把许多曲调运用到宗教歌曲和歌词中,其中包括大量本民族传统的民歌和宗教歌曲,在这些曲调基础上创作出一批有特点的新圣咏曲集,后来成为路德音乐独特性的代表;路德以德国众赞歌代替了礼拜仪式中一些组成部分,而且他在众赞歌中采用了世俗曲调,或者名歌手的旋律,这一举措使得路德教的音乐能随着时间不断改进,发展。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与当时的音乐文化紧密相联的,影响了16、17世纪的大批德国作曲家。巴赫的音乐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在巴赫眼中,新教的中心在于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观念为巴赫接受,促成他把一生献给音乐。
  三、结语
  从本文分析看出,巴赫的作品是宗教音乐作品的代表,他坚定不移的赞美上帝,期望音乐能帮助世人承受命运的苦难。巴赫的宗教思想和宗教音乐的形成也有它复杂的、特定的条件,不管是巴赫的成长经历,还是巴赫当时的政治、人文等社会环境,最终造就了巴赫音乐的特点,他用宗教内容反映了普通人的情感,具有人文主义深刻的内涵,达到了宗教与社会的统一。他的音乐有着内在生命的力量,成为作曲家永远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曾以琳.从《马太受难曲》透视巴赫对人类灵魂的担忧[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2]杨冬菊,孟波.超越与净化,虔诚与辉煌——巴赫宗教情结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J].民族音乐,2009,(05).
  注释:
  ① 《马太受难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754.htm
  ② 李岩:《巴赫《马太受难曲》的人文精神浅析》,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10期。
  ③张雯霞:《基督教音乐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环境中的发展与演变——以兰州市山字石礼拜堂为例》,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708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