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报道如何提高可读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伟

  在如今这个经济时代,经济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可称为实体经济,即有形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如高速铁路列车的生产、销售及使用等;另一类可称为虚拟经济,涉及无形的象征性资产的流通,如股票、期货、债券等。从发展趋势上看,虚拟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响也日渐深远。经济报道就是对这两类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分析,并依据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一定的预测。
  经济报道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概念、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于专业的财经类媒体来说,这方面的矛盾可能不会特别突出,毕竟其读者大多受过经济专业的高层次教育,属于专业读者,对抽象的概念、数字、图表和曲线等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像《中国青年报》这样以普通百姓为读者对象的大众媒体,这方面的矛盾就相当突出。由于对象不同,如何把一些深奥难懂的经济学概念传达给读者,使那些未受过经济专业培训的读者能够读懂、理解,是大众媒体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大众媒体的经济报道就会变成“内行不屑一顾,外行无法看懂”的鸡肋。
  一
  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某报一篇题为《央行“印钞机”春节加班》的报道中写道:“截至2012年末,发行的基础货币余额为2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货币乘数为3.86,比上年末高0.07。”什么是基础货币?什么是货币乘数?文中都没有解释。记者想当然地认为读者一定明白,但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普通读者并不多。
  一篇题为《债市慢牛让债基收益可观》的报道中写道:“在复苏的大背景下,货币信贷条件持续改善,中低等级信用债机会仍将继续。二季度,将维持适当的久期,控制中高等级品种的久期。”其中“久期”一词,是金融学术语,对金融圈内人士来说是常识,但是大众媒体在报道时直接使用这样的术语是绝对不明智的。
  还有一篇题为《我国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创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报道,三句话中先后提到了“大功率交流传动”、“大轴重和低自重”、“列车控制同步操纵”三个概念,这三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文中没有做任何解释,也许这是铁路业内人人皆知的概念,但对普通读者来说绝对是难以理解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必须承认的是,大量的经济现象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经济报道的确难以用直接的、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但是,经济报道存在的价值就是要通过记者的创造性劳动,把经济学家或从事经济工作的专业人士对某些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分析过程及最后结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转述给普通读者。因此,经济报道记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经济报道的写作技巧,把经济报道写活、写生动,从而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
  二
  在这方面,英美等国同行经济报道的写作方法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以“拿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不断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比如著名的“华尔街日报体(Wall Street Journal Formula)”,就是一种很有效、可借鉴的经济报道形式。其基本要求是:选取一个与重大经济事件有关联的人或事,从讲故事入手,然后过渡到经济事件本身,解释这个事件,最后再回到开头的故事上,把人和事与经济事件联系起来。
  比如《华尔街日报》2013年2月的报道《万科集团进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开篇是这样写的:
  2011年,斯派尔与中国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石会面,他本来以为只是短暂地见面打个招呼而已。然而,这次会面最终却为万科进入美国市场铺平了道路。
  寥寥两句话,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接下来不仅提到了万科对美国的商业地产的策略,还与韩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情况做了比较,并阐述了银行业的相关配合行动。最后,该文以“Tishman和万科开发的公寓价格预计将高于附近一个由Tishman于2009年完成的项目。后者的公寓价格在60万美元到600万美元之间”结尾,把此事和地产价格变动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具体来说,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对实体经济类的新闻事件的报道,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化的经济事件具体化、生活化。
  三
  《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刊发的《美国大旱引发中国粮食安全思考》,就很好地应用了这种方式。该文以“一场来自美国的粮食危机正让中国的专家们寝食难安,也让远在加拿大的一块面积96平方公里的钾盐矿区的重要性凸显。这一切并非单纯的蝴蝶效应,而是因为钾肥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13亿人的餐桌”开篇,一下子把几千公里外的一块钾盐矿区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了一起。随后,作者抽丝剥茧,把钾盐与粮食的关系、国际钾盐市场已经趋于垄断、中国公司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战胜国际垄断巨头等故事一一娓娓道来,使读者轻松愉悦地看完整篇文章,并对这样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经济事件产生了深刻印象。
  实际上,这种报道方式也符合当前中央提倡的新闻单位“走转改”精神,因为对于大众媒体来说,只有普通读者看得进、看得懂、喜欢看的经济报道,才能称为合格的经济报道。在目前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比较多的情况下,大众媒体更应该努力将全国性的经济新闻在“细微处”找到切口,找到落脚点,在做“细微处”的经济报道后放大到全国的经济背景,找到适合于自己读者的视点。毕竟订阅报纸的读者大多是普通百姓而非专业人士,他们所关心的是一项经济政策、一个经济动向与自身有什么关系,会对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该怎么应对这种变动。如果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些要求,大众媒体的经济报道就算成功了。
  四
  同样,经济政策的宣传也可以借鉴国外媒体同行的“SKI”写作技巧,即“故事(Story)、知识(Knowledge)、理念(Idea)”的结构方式。从讲故事开始,过渡到介绍一些基本知识,进而引出所要阐述的观点和理念。此种结构的好处是,可以在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向其阐明有关观点和思想,而不至于显得生硬和呆板。这种结构方法,同时也有利于改变当下一些大众媒体在经济政策报道中一味说教的做法。
  当然,这对经济记者的要求更高了,记者要下工夫寻找到与经济政策、经济事件相关的、鲜活的人和事,并学会用这些人和事讲故事。只有这样,经济报道才能提高可读性,吸引读者主动阅读经济报道。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5920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