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交通广播的类型化特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斌 王峰

  所谓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主要是指在内容、受众区分原则下对广播频率进行格式化的播出和市场化的运营。多年来,激烈的竞争使电台只能放弃“大数原则”,转而寻求自己特定的目标受众,也就是从“广播”变为“窄播”,从“大众传播”变为“分众传播”。交通广播是否具有类型化广播的特性?在类型化广播时代能否依然保持其生命力与发展前景?笔者将从类型化广播的三大特性对其进行分析。
  内容与受众的类型化
  交通广播是以交通资讯、交通服务、交通娱乐为主要内容,面向司机、乘客等移动人群的专业广播频率,其传播内容和目标受众具有较为鲜明的类型化特征。
  在传播内容上,交通广播最具辨识度和类型化特点的是路况报道――每天数以百计条随时插播的路况信息、交通管制信息、道路维修信息等,与早晚固定时段播出的交通新闻构成了交通广播内容的主干。在路况报道“门槛”渐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交通广播的路况报道仍独具优势,一方面源自交通广播长期累积的品牌美誉度和受众对品牌的“黏合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交通广播与交管部门的“深度合作”方式。很多交通广播的直播室和办公室就设在交警指挥中心,交通广播能够在第一时间共享交警部门和交管部门的信息、资源,使交通广播的交通资讯更权威、更专业、更即时;而交管部门也藉由交通广播搭建了一个覆盖广、传播快、双向实时交流的交通信息平台,极大地提高了交通管理效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压力给交通管理带来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交通广播与交管部门的这种双赢合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交通资讯仍将成为交通广播最重要的内容类型。
  如果说交通资讯构建了交通广播的骨架,那么交通服务和交通娱乐则组成了交通广播的血肉。交通服务节目可以分为相对“微观”的对象类节目和相对“宏观”的社会服务类节目。对象类节目主要面向出租车司机或私家车车主,社会服务类节目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交通管理、监督交通执法、为交管部门等相关方的有效沟通搭建平台。不论是微观的以“车”为中心,从购车、修车、车辆保养、汽车文化,到“有车族”的生活方式如“自驾游”,还是宏观的围绕“交通”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公共事务,其内容的“交通”类型要素均很鲜明。而交通娱乐节目虽然形态各异,甚至形态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其本质特性只有一个,即为“移动人群”提供“路途伴随娱乐”,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广播的优势特性――伴随性特征。
  编排与播出方式的类型化
  首先,就广播频率的整体结构和外在形态来说,类型广播最典型的特征是各个时段的节目从内容到风格都符合统一的“格式”,甚至进行循环式播出,有人称之为“时钟式播出”或“轮盘式播出”。也就是说,受众不需要按照节目时间表去搜寻或等待自己喜爱的节目,而是只要选定某个频率,不论何时收听都可以满足某种特定的需求。这也是类型化广播得名的缘由――其英文名中的“Format”中文直译是“格式”,就是指这种广播格式化或标准化的生产和播出方式。以工业化方式生产的大众文化产品不论是受众的解读还是传者的生产都凸显了“类型化”特征,高度类型化的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者通过“类型”对受众做出“承诺”,而受众在长期的视听习惯中也形成了对“类
  型”内容的解读期待与解读能力。比如在类型广播发展成熟的地区,其音乐广播会按照音乐种类进一步细分为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音乐广播的类型,如“60年代重金属硬摇滚”频率,这类音乐的爱好者与广播内容提供者通过这种特定音乐类型达成“共识”,传者按照类型来组织、播出,受众按照类型来收听、期待并得以满足。
  交通广播在播出方式上的格式化或“轮盘”化虽然没有典型的类型广播如音乐广播、新闻广播那样“纯粹”,但由于其目标受众是始终“在路上”的移动人群,受众收听方式的随机性――随时上路、随时结束行程、随时收听,使交通广播在节目编排和频率品牌打造上先天地带有了类型化倾向。比如交通广播的路况、突发情况、天气等资讯都是即时、密集插播的,有的是每半小时固定播出,有的播出频率更高,这样一方面发挥了广播即时性强的优势,有突发信息可以随时打断直播进行插播,另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受众对交通广播最主要的收听期待,即确保随时收听的受众能随时获得交通讯息,让受众在想了解交通资讯时首先会选择交通广播,也就是实现对受众的类型“承诺”。
  再者,作为受众路途中的向导和伴侣,交通广播,特别是其娱乐和服务节目在主题、内容、结构、风格上充分体现了广播的伴随性特征,而这种伴随体也可看作是类型广播的“时钟式”播出在节目层面的体现。交通广播很多节目的主题设置不再设限,取而代之的是更随意或宽泛的主题。同时,节目内容趋向开放化、风格轻松化、结构散文化甚至碎片化,由受众通过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提供节目内容的UGC模式被广泛采用,而主持人则以行云流水、轻松、风趣的聊天,以颇具现代化、碎片化的方式,完成“与你同行”。
  最后,从栏目与整体频率的关系来看,交通广播也以弱化的栏目、凸显的整体频率形象地体现出了类型化广播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的珠江经济广播开启了中国“栏目板块式广播”的先河,其特点是“栏目”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品牌,同一频率中的不同栏目在内容、风格上可能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受众以“固定收听”为主,往往以栏目为主要收听目标。而类型化广播则是基于“频率”打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同一频率中的所有节目都是格式化、标准化、统一风格的。交通广播的受众由于以“移动收听”“随机收听”为主,往往难以锁定某个栏目,而代之以交通广播整个“频率”作为搜寻和诉求对象。因此,交通广播的栏目形象逐渐弱化,频率风格一致,并以交通类型要素为统一格式来设置内容、定位受众、开拓市场。
  功能的类型化
  首先,交通广播建构了专业、权威、迅捷、广泛的交通信息网络,既为交通参与者提供了交通信息与交通服务,也为交通管理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效率。无论是日常的道路疏通、交通法规宣传,还是雨雪极端天气对司机的提醒,交通意外或道路坍塌等突发事件后的快速反应、交通疏导、组织救援,甚至通过电波调度社会车辆围堵犯罪嫌疑人,指挥空中爱心接力救助伤者,等等,都把交通广播的快捷性、整合性、易达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交通广播还通过整合其他信息网络来扩大自己的“大交通”社会服务功能,如江苏就将交通广播网与当地的交警指挥中心、交通运输管理中心,以及民航、铁路、航运管理中心等实现联网,在气象、票务、路况、汽修、旅游、运输等领域实现更快捷方便的服务。
  其次,交通广播架起了一座温情、生动、风趣的“桥梁”,促成交通管理者与交通参与者有效地沟通与理解,也使交通管理平添了软性、人性色彩而更顺畅和谐。比如有的交通广播曾开设互换体验类节目,让交警与出租车司机这对“天敌”互换角色一天,很多体验者感慨,“换位”后才真正体会对方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交警表示交通管理要更人性化,而出租车司机表示以后要更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再如,有的交通广播将交警、交管或公交集团负责人请进直播间,在节目中与受众交流互动,或对交通法规疑难问题释疑解惑,或对交通执法不公不当现场纠偏,或者由司机对交通管理建言献策。
  再次,某些交通参与度高的特定群体,比如出租车司机,可以通过收听、参与交通广播来获得社会认同感。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认同感是一种“确信得到支持和拥有同盟者的人类原初的欲望”,能够清除自身的焦虑而获得安全感。例如,通过 “收听交通台并参与交通”这样一个行为,出租车司机们重新找到了对群体的归属感。交通广播从最初将出租车司机视为目标受众,为增加节目内容的贴近性,请出租车司机参与客串主持人等活动,到关注这一群体的现实需要,借助媒体与舆论的力量为其“伸张正义”“办实事儿”,再到满足其社会心理需要,为其营造群体归属感,有意识地将其组织起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组建“雷锋车队”等,不仅使出租车司机这一群体的社会形象得到提升,也增强了其群体自豪感和凝聚力。
  作者施斌系吉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
  艺术系副教授
  王峰系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
  主任记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6196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