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汉语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芬

  [摘要]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本文首先对“语言习得”的定义做出了解释,然后分别针对汉语方言对普通话和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汉语方言 语言习得 影响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65-02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各地区的方言由于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因此,汉语方言对语言习得,包括汉民族共同语及二语习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将对“语言习得”的定义做出解释,然后将分别分析汉语方言对普通话和二语习得的影响。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
  语言习得是研究人类如何学习语言,第一语言习得是研究儿童如何学习第一语言,观察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研究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则是研究在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再学习其他语言的现象,一般是研究儿童或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过程。语言学家们通常将儿童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习得”(acquisition),而将成人第二语言的学习称为“学习”(learning)。这里我们认为不管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还是成人学习第二语言,都离不开“习得”与“学习”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通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知识,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因此在这里,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掌握语言,也就是说,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实际上可以视为同义语。这里我们所说的语言习得就是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二、汉语方言对普通话习得的影响
  普通话就是我国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我国现代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汉语方言是普通话形成的基础,大多数人在习得普通话之前都会首先习得自己本地区的方言。对于方言地区出生的人来说,学习普通话必定会受到其方言的影响和制约,那么,汉语方言对普通话的习得有哪些影响作用呢?
  (一)语音方面的影响
  方言地区的人由于多年生活在方言的语言环境中,每天听的说的都是方言,因此他们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都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他们对方言母语的语音有很强的敏感性,而对标准普通话的语音则缺乏一定的敏感性,甚至有时候会感知不到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其普通话的辨音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例如重庆地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时经常发不准翘舌音“zh,ch,sh”,以及鼻音“n”,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方言母语中根本就没有这些音,因此他们很难区别平翘舌音以及鼻边音,更谈不上准确地发出这些音了。
  (二)词汇方面的影响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语音方面,但在词汇方面也有所体现,因为各方言区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对同样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在词汇表达上也会存在差异。如曾有方言地区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了这样一些错误:“学校禁止学生喝烟、吃酒(抽烟、喝酒)”,“鸡婆娘都没有了(母鸡)”。这些错误的产生就是由于学生将方言词汇误用于普通话当中,从而产生了这样的错误。
  (三)语法方面的影响
  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例如广西方言里有“我不比他好”这样的句子,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并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再比如:普通话里“很、太、非常”等程度副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动作、性状的程度,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有些方言(如四川话)里却常把“很”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程度。有些方言虽然程度副词也可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但所用的是不同于普通话的方言副词,如“好、忒、过、老”等,如“菜太老了,不能吃了”(普通话)――“菜老很罗,吃不得罗”(方言);“这花儿多好看啊!”(普通话)――“这花儿好好看啊!”(方言);“这朵花真香”(普通话)――“这朵花几香啊”(方言)。
  (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的影响
  方言区人的普通话如果存在发音错误或缺陷,往往给人口齿不清、说话含混的感觉,影响语言表达和交际。通常情况下,方言区的人能听懂普通话中有而方言没有的词语和句型,但是却无法运用这些词语或句型来进行普通话的表达。而有的时候,方言中有而普通话中没有的词语或句型他们又不知如何翻译成普通话来进行表达,因此对于方言区的人来说,他们在运用普通话时,只能使用普通话和方言中共有的词语和句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词汇贫乏,句型单调,语言表达能力大受影响。由于方言区的人缺乏普通话的语感,在运用普通话交际时,大脑需要经过一个方言转换为普通话的过程,因此他们在普通话表达过程中经常会显得不够流利自如,常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
  三、汉语方言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所谓“二语习得”,指的是除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的习得,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的二语习得一般是英语,或日语、韩语、法语等其他语言的习得。作为来自于方言地区的中国学生,他们在习得英语等第二语言时是否会受到其方言母语的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不少学者对汉语方言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张玲的《试析浙方言对二语习得者语音学习的影响》、章成成的《浅析海南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作用》、周艳群的《刍议赣方言在英语语音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等。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方言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方面的影响
  方言对二语习得语音方面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正迁移与负迁移两个方面。如辽宁师范大学的高玉娟在其《大连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一文中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发现“大连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影响主要表现为负迁移,学生往往用方言母语中的音[e]代替英语标准音[ai],用方言中的[lei]代替英语[li],用[t?]代替英语的[d?],用[s]代替英语的[∫],用[i]代替英语的[r],用[t?‘]代替英语的[t∫],用[v]代替英语的[w]。而方言语音的正迁移使得大连学生的英语[v]的发音更地道。对此,在英语语音教学和习得时,应重视大连方言和英语两种语音系统的差异,以减少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1]
  (二)词汇方面的影响
  方言对二语习得词汇方面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负迁移上。如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的詹晓慧、朱金华、何家驹在其论文《客家方言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一文中就从词汇习得的角度,对客家方言词汇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少此类负迁移影响的相应对策。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客家方言中的词汇很多都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义,例如,“喝茶”“喝酒”等词在客家方言中仍采用的是“吃茶、食茶”“吃酒、食酒”的表达。因此,他们在习得英语的时候,也相应地说成了“eat a cup of tea”“eat beer”,而英语正确的说法应该是“drink a cup of tea”和“drink beer”。[2]
  汉语方言是地方文化语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汉民族学生不管是在习得普通话,还是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方言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有正迁移,更重要的是负迁移,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作用,才能更好地习得我们的母语和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高玉娟.大连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2(6):843.
  [2]詹晓慧,朱金华,何家驹.客家方言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76.
  责任编辑:武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6354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