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视综艺节目对人文价值的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瑶

  2013年,江苏卫视《星跳水立方》、浙江卫视《中国星跳跃》、安徽卫视《我为歌狂》、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央视《舞出我人生》等引进模式类的明星真人秀节目火爆荧幕,竖立起一道独特的视觉景观。2014年伊始,当一众同质化的电视娱乐节目仍在趁热打铁进行第二期的火热筹备时,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于2014年1月3日与观众首次见面,并迅速因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和新鲜的内容形式占领电视娱乐节目的高地。《最强大脑》摒弃了传统娱乐选秀节目常以歌曲、舞蹈、模仿、杂技等作为主要看点的创作程式,第一次从科学文化角度入手,与受众展开一场心智的角逐。
  本文以《最强大脑》为例,从制作方式、传播理念、营销手段以及社会人文价值等方面对这个热播的科学类真人秀节目的创作特色进行剖析,总结该节目的本土传播和成功之道,以思考新型引进模式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海外模式的本土传播
  由于国内节目模式版权缺失,电视节目没有既定的操作流程规定,无法形成固定模式也无法输出,市场创新力的整体疲软导致大量节目同质化趋势日益严重。2010年《中国达人秀》开启了中国节目模式版权合作的先河,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热播将“节目模式版权”概念在山寨成风的中国电视圈叫响,加之“限娱令”发布,使电视综艺节目向类型化、成熟化转型迫在眉睫。“对于电视制作行业而言,节目模式犹如‘菜谱’,在节目的元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模式提供了节目制作成功的秘诀。”①《最强大脑》的节目模式来自版权购买,原版权源于素以严谨著称的德国节目《Super Brain》,该节目在德国每年只制作一期,节目的内容大致相似,旨在寻找在音乐、记忆、绘画、数学等各个领域超乎寻常的大脑拥有者,让选手在节目现场发挥看家本领,并以观察员与科学判官共同打分的形式,决出胜利者。节目拥有标准化的模式,保持了科学性、严谨性,又确保了通俗和娱乐的性质,这得益于江苏卫视灵活的本土化改造,根据国内观众的审美品位和比赛嘉宾及时调整,将这场“科学大餐”推向了中国电视市场的高峰。
  首先,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最强大脑》节目主持人由享有“最佳辩论员”美誉的复旦大学国政系副教授、央视特约评论员蒋昌建担任。蒋昌建素以词锋锐利、反应敏捷著称,虽以主持人身份加盟《最强大脑》,仍没有忘记“寓教于乐”的职业本分,凭借凝重、深厚的科学涵养,谦虚、持重的主持风格,使该节目风格明显优秀于以“游戏娱乐化”为主导的其他电视节目。
  其次,在观察员的选择上,《最强大脑》囊括了从娱乐圈艺人陶晶莹、羽毛球教练李永波、凤凰卫视原著名主持人梁冬等不同行业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及备受观众喜爱的科学助教:“鬼才”音乐人周杰伦。同时随着节目播出白热化,新一轮神秘观察员的身份也在荧幕逐一曝光:互联网俊杰李彦宏、国际影星章子怡、韩国明星金秀贤……不同领域的精英分子加盟,成为各行业的意见领袖。同时节目制作在遵循模式化的标准外,又加入时下最新热门话题、热门人物,体现了本土化改造的灵活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科学判官魏坤琳博士的评审身份彻底颠覆了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视域分野,第一次将科学与娱乐融合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长期以来,科学家因职业性质常被公众忽略,游离于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之外。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魏坤琳因其一组帅气的照片在网络走红,被称为“中国最帅教授”,同时他不为人知的工作领域也在公众面前揭开面纱。作为一名主要研究人脑是如何开展工作的科学家,不仅对一部分拥有自身体验却无法辨识和理解自身能力的受众进行框架式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对受众所未知的大脑领域进行无休止的挖掘和探索。
  节目中,一名经营熟食店的“扒鸡大妈”赵淑芳,能在看到一串汉字之后,立即报出所有汉字的笔画总数,面对自身与众不同的绝技,赵淑芳同丈夫一起走上了《最强大脑》的舞台,目的是为了寻求科学评审的帮助:她的大脑究竟是怎么回事?经过现场五次挑战,赵淑芳的脑力几乎震撼了所有观众。然而魏坤琳则直言,这种看似“学者综合征”的现象已经超出了他能现场判断的范围,必须经过科学缜密的实验测试,才能对赵女士的能力进行综合判定。节目最后的遗憾收场让神秘的“学者综合征”成为热门探讨的话题,同时科学家的慎重态度也给本身严谨的节目加分不少。
  对人文价值观的建构
  一直以来,综艺电视节目在电视内容的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其他新闻、科教节目相比,综艺节目在人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播中更具优势,更能引发受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近年来,在“泛娱乐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对感官刺激功能和游戏娱乐功能过度依赖和强化,而其基本的认知功能及审美功能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进而导致电视节目人文内涵匮乏。《最强大脑》横空出世,不仅在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上堪称创新,同时在综艺节目塑造人文价值观方面做出了有益突破。
  1.以人为本的精细化制作
  《最强大脑》的人文关怀不仅表现为对节目受众定位的理性思考,而且贯穿在节目前期筹划、制作到后期编辑、播出的各个环节。《最强大脑》栏目组对每位参赛选手的个人介绍可谓细致入微,除了采用微电影式的视听效果,从选手挖掘到选手发现特殊脑力后的困扰与沮丧,再到重新寻找自我,接受挑战的勇气,整个过程戏剧性地塑造了人物个性,增强了节目感染力。同时,融合当下流行语汇及影视剧名称对每位选手的能力进行定位,如“超级找茬王”、“听风者”、“中国雨人”、“人眼扫描仪”、“数独魔术师”等,将选手的超强能力原汁原味地传达给受众,拉近选手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迎合每位选手脑力技能的展示,栏目道具组呈现的宏大规模成为该节目的一大亮点。一旦选手挑战项目选定,道具组即刻进行全国撒网式的资源搜索。首期节目亮相的“魔方墙”由35个魔方达人历时五天五夜完成的5000个魔方组成;为了找齐101只斑点狗,工作人员历时三个月从全国七省市遍寻而来,并在训犬学校进行了一个月的训练,让它们的作息时间、饮食结构与节目录制时间相协调;为了将第6期节目中32对双胞胎凑齐,道具组遍布全国各地,将年龄相近的同卵双胞胎聚集在一起;而“油画强”的出炉从设计到最后成型,足足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1770张韩国小姐合成脸”的实现则运用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人脸合成技术……如此多规模巨制的“最强道具”,不仅给受众带来视觉审美的震撼,更体现了栏目组直观呈现每位选手能力的良苦用心。   作为一档首次将科学与娱乐结合的创新型栏目,为了使“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口号实至名归,栏目组特别成立了一个超高质量的幕后“智囊团”,由20位国内脑科学、生物学、运动神经学专家组成,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以及来自耶鲁大学的10多位国外专家,有多次获得诺贝尔提名奖的科学家,更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法国有机化学家等。江苏卫视副总监、项目部主任王培杰曾特别强调,专家并不是挂名,而是全程参与节目创作,从前期策划、参赛人员选拔、挑战项目的确定以及如何去评判,整个过程都跟制作团队紧密结合。②这不仅保障了节目科学严谨的认知态度,更体现了栏目组以人为本的精细化要求。
  2.人文精神的彰显与传承
  2011年11月,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该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大陆电视业已经步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即将媒体的价值引导与市场化经营相统一、节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时期”。③在各大卫视纷纷开始娱乐化转型时,江苏卫视率先用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开启了电视栏目“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新纪元。无独有偶,《最强大脑》栏目的创制借用综艺栏目的模式框架,将关注焦点聚集在少数拥有超群脑力的特殊人群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在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与愉悦性的同时,注重主流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引导,构筑起一道富有人文气息的藩篱。
  《最强大脑》第3期播出后,来自山西省五台县的22岁农村小伙周玮的出现,在极度的反差中,带给了观众久久回响的震撼与思考。与那些一路伴随鲜花与掌声的天才选手不同,周玮的一生淹没在嘲笑与歧视中,“中度脑残”的医院判决书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一家四口的肩上,世界的残忍与冷漠将一位低调的天才压抑在无人交流的寂静中。如果没有《最强大脑》栏目的录制和播出,这位拥有奇特大脑的“中国雨人”将永远被淹没。观察员中一贯幽默风趣、伶牙俐齿的梁冬不禁在节目中泪洒舞台,为自己年少无知时嘲笑、欺负、歧视过的同学致歉。节目中一向以冷静、无情著称的魏坤琳在播出当晚的微博里也忘情表达:“这个世界经常对新的天赋、新的创造不友好,到现在我终于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伟大的天才,但是每一个天才可能来自任何卑微的个体。”对周玮所引发的社会探讨,是这档节目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个内容,传播了令人感动、温暖的人文价值观,这不仅给一味寻求感官刺激、追求收视率的电视界带来了一股温馨之风,同时也触动了受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除周玮之外,节目中每一位参赛的选手都不是机械地展示人脑特殊的功能和技巧,而是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向未知命运发起挑战。对不同差异性个体的尊重,对不同能力持有者的尊重,是《最强大脑》建构人文价值观的基本概念。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理应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提炼和反观普通百姓的人生体悟,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人文守望。
  3.新媒体互动,让受众发声
  《最强大脑》节目在建构人文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合理运用新媒体分众营销理念,将微博作为传播自身文化观念和预告特色节目的重要窗口。针对人们喜欢在网络上根据自己所崇拜的对象不同,自由集结成庞大、稳定社区群的特点,《最强大脑》官方微博通过与粉丝群的相互整合引导受众话题,不仅增强了节目关注度和粉丝的广泛共鸣,同时达到反哺收视的效果。截至2014年3月11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已经结束了晋级赛、挑战赛的播出,即将迎来中外PK赛的最终对决,而该档栏目在微博引发的讨论总数为7579834条,其中一周讨论数达到2297996条;在微博电视节目类热门话题榜的1小时讨论总数也以14708条仅次于2013年湖南卫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超越湖南卫视另一档热播节目《我是歌手》3000多条评论;此外,由选手周玮引发的【#中国雨人#】微博话题讨论数高达16762622条。微博评论数的大小反映了消息在扩散过程中所引发的反响程度,微博用户在对某条微博进行评论则表示对话题或发表话题者感兴趣。
  与以往单纯的视频转载和发布微博不同,《最强大脑》官方微博还积极创造话题,吸引受众关注。从【#中国雨人#】到【#章子怡加盟最强大脑#】,再到韩国偶像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敏俊教授扮演者金秀贤的参与,【#最强大脑金秀贤抢票#】、【#金秀贤最强大脑录制直播#】等话题在微博被热烈讨论。话题式的视频片段虽是一种碎片化的言说方式,但为受众依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提供了便利,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人性化的表达途径,呈现一种理想化的分众传播形态。
  综上所述,《最强大脑》的热播是引进模式类综艺节目的又一次成功,本土化传播策略及人文价值观的建构为引进模式类节目提供了借鉴。在坚持模式标准化的基础上,《最强大脑》注重与本土元素结合的灵活性,坚持精品化创作,推进自身品牌在主流价值和人文价值方向的建构和延伸,依靠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最终达到反哺收视的目的。《最强大脑》的成功给当下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突围提供了一个创新与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刘昶等:《欧洲优秀电视节目解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
  ②《〈最强大脑〉创造电视节目与科学互动新模式》,《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3月11日
  ③白小易:《论当下电视文艺节目价值导向功能的重塑》[J],《中国电视》,2012年第12期,第17页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传媒艺术分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6595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