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自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俊卿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要改变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真正走进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小学生 实践课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49-01
  一、实践与书本相结合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自然和社会”应该在学生书本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展开。譬如,小学语文书本上有许多关于秋天的散文、诗歌,那么如果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与此相关的观赏红叶活动,通过制作简笔画、采集红叶标本、实物拼贴等方式完成灵活多样的作业,就会进一步强化书本原有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性目标。这种课程案例的思考与设计,最大化地让课外实践与书本认知融为一体,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个性的内在张扬与心性的外部舒展创造了极大的空间,推进他们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再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宣传节约、孝道方面的文章,对此,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关的实践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学以致用,通过学生的采访、参观等形式,让他们心有所动,情有所感,最后以书面报告或演讲交流等形式完成实践教学的具体目的,谋求自我、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在书本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既离开书本又依赖书本,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与手段,加以变通地把握各种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
  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旨在倡导生活教学。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小学综合实践课务必要注重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陶冶。所以,要从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各种联系,引领学生从禁锢的校门走出来,在家庭、社区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姹紫嫣红,用自己的方式体味社会的人情冷暖,在潜移默化中改造自我、淬炼人格、升华美德。所以,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根据不同阶段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宏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网络,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的过程,在综合实践课环节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让课程设计更有创意
  教学活动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内驱力。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到儿童的智力活动特点,内容和水平。找到他们的脑中所感,心中所思,设计不同的活动,学生才会喜欢,才会乐于其中。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找一找,演一演,都深受他们喜欢。在备课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而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游戏是小学生最熟悉和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实践综合活动课程时,把需要教学的知识,把需要培养的能力通过游戏体现出来,使全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之中,积极参与,它有助于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他们浓厚的童趣
  长期以来,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师最关心的是课本上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全部灌输给学生,而综合实践课要彻底改变固有的思维惯性,从根本上把学生设定为学习和活动的中心。这样在教学实践课时,就能够焕发学生的童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塑造完美人格。同时要求学生将活动中的感悟以日记、作文的形式完成,教师不定期开展展览、考评。
  (三)以实践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
  为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化效果,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实践”这条主线。一方面,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尽量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由于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会使学生萌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发挥内驱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以某些基地为依托,有利于实现实践课程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社会领域不同空间的拓展。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的部分学生家长、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进行高屋建瓴的点拨与语重心长的指导,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真谛、生命的价值,让教育因此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与人文色彩。
  (四)体验社会角色与社会担当
  众所周知,国内的应试教育使得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题海战术”,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他们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与解题技巧,最大的短板是他们健康的社会心理,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谐的社会交往,真诚的人际互助,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意识。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内在体验,教会学生亲近周围环境,形成保护环境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态度;发展他们将知识落实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养成学生彼此间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责任编辑:彭海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7553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