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我反省与救赎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静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爱玛》被改编成电影,这是简・奥斯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导演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将其搬上银幕,影片主演格温妮丝・帕尔特洛拥有与众不同的古典主义气质,电影中插入的音乐非常优美。1997年,这部影片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音乐/歌曲奖”和“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同时还被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爱玛身上充满了女性魅力、她的个性非常的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与传统的爱情观进行抗争,敢于挑战父权文化,将女性的解放意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影片以原著为基础进行了深层次的改编,导演使用了非常独特的叙事手法,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镜头的变换给影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这部电影的画面比较和谐、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算作是改编得最具有成效的电影。
  一、 影片的叙事结构
  创建作品的基础框架就是叙事结构,也是推动影片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影叙事效果受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的影响。摄像机对外部环境的记录形成了电影的空间感,所以电影的叙事结构要比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复杂得多。以《圣经》为叙事原型的叙事形式被称之为U型叙事结构,它在表现人物特征的时候,都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背叛和苦难,进而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最后通过自我救赎获得重生。表现成长主题的电影经常会使用到U型叙事结构,主人公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革最终实现自我救赎,从而完成不断的蜕变和成长。[1]道格拉斯在拍摄《爱玛》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好地继承了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使用了全知和限知两种视角形式,叙事模式使用的U型结构形式,真实地展现了爱玛历经的磨难,最终抛弃幻想,在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实现了人生的救赎并不断成长起来。电影的主人公爱玛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可以算作是大家闺秀,她冰雪聪明、活泼伶俐,显赫的家世和父亲的疼爱使得爱玛非常的清高、个性比较强。导演道格拉斯拍摄的电影有三条叙事线索:第一条叙事线索是爱玛自以为是,给哈丽特安排婚姻;第二条叙事线索是爱玛在弗兰克和奈特利之间做爱情抉择;第三条叙事线索是爱玛与简之间的纠缠。每一条叙事线索,爱玛都没有获得较好的结果,还造成了很多的误解,最终使自己陷入困境。三条叙事线索之间的联系是奈特利的引导和关心,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向前发展,爱玛幡然醒悟,不断的吸取教训并迅速成长起来,最终获得了美满的婚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 三个引路人在爱玛成长中的作用
  通过引路人的指引,使主人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在影片中,道德拉斯为爱玛设计了三个引路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引爱玛不断的成长。
  影片的男主人公奈特利是其中的一位引路人,他非常的热心,乐于去帮助别人,是整个影片中耶稣式的指引者,对爱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正面人物角色。爱玛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姐姐也远嫁他乡,家庭教师泰勒抚养爱玛长大,这就使得爱玛的性格非常执拗、自命不凡。[2]奈特利先生是爱玛成长历程中的正面指引者,对于爱玛来说,他即是朋友,也是长辈,在对爱玛引导的过程中,他使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和理性的判断意识,改正爱玛的缺点和不足,使爱玛最终成长为快乐的人。当爱玛给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牵线搭桥成功以后,她感觉到非常的高兴,此时奈特利说:“像泰勒小姐这样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女性和像韦斯顿先生这样拥有豁达胸襟、翩翩有理的男性,即便是没有人帮忙,他们也可以完美地完成所有事情。”这段台词是奈特利对爱玛的引导,告诉她不可以妄自尊大。奈特利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标准来引导爱玛,表面上没有明显的起色,但是爱玛的内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玛尽管不断地抵触和争辩,但是潜意识中爱玛还是接受了奈特利的帮助不断的成长。影片中导演共设计了四段奈特利和爱玛吵架的情景,分别是讨论马丁和哈丽特婚姻问题的时候、对弗兰克人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关于简的讨论以及爱玛对贝茨的不礼貌行为,四次争吵推动影片发展到了高潮。在争吵的过程中,爱玛不断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慢慢地接受了奈特利的教导,逐渐的用奈特利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导演使用人物特写和场景构建的形式将人物内心的感受搬上屏幕。
  影片中对爱玛成长起到反面作用的人物就是弗兰克,他是韦斯顿的儿子,深受韦斯顿的影响,非常的虚伪和自私,后来被送到丘吉尔家中,受生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弗兰克没有阶级意识和道德观点。在海伯里,弗兰克的身份比较尊贵,只有奈德利和他才能引起爱玛的注意,他来到海伯里以后,促使爱玛和别人的矛盾不断激化,使爱玛的道德缺陷被凸显出来,让爱玛陷入到了窘迫的境地。道格拉斯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摄影手法来进行叙事,经过对视角和景观的不断变化,使人物的个性更加的鲜明。电影中,弗兰克来海伯里共计两次,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假借高贵的身份来欺骗爱玛,爱玛觉得自己真的被弗兰克征服了,爱玛的性格缺陷是弗兰克得以成功的着手点,用虚伪的关心满足了爱玛的爱慕虚荣之心。[3]电影中设计了一段情境:爱玛因为自己对贝茨和简的嫉妒而对她们家人进行讽刺,弗兰克为了让爱玛觉得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他便对爱玛的行为推波助澜、随声附和,使得爱玛和简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使爱玛的嫉妒心和虚荣心急速膨胀,使爱玛的性格缺陷被再一次的扩大化。弗兰克的反面影响,使爱玛的道德缺陷越来越突出,这就导致影片的所有矛盾全部都集中在爱玛一人身上。所有的矛盾导致的恶劣后果,使爱玛开始反省自己的缺点,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她开始疏远弗兰克,她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深感后悔,将自己性格的缺点不断的进行改正,从而实现了爱玛的不断成长。
  哈丽特是爱玛的伙伴,也是爱玛的引路人,她是见证爱玛成长的一面镜子。道格拉斯通过哈丽特来丰富爱玛的形象、拓展叙事空间和支撑故事环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现爱玛的不断成长。哈丽特非常的善良、真诚,但有时候缺少主见、意志不坚定,受爱玛影响,她也做了很多错事,但是她一点也没有怨恨爱玛,依然将爱玛当做自己的挚友,也恰是哈丽特的珍贵友谊使她成为了爱玛成长的引路人,使爱玛的意识和道德不断完善和成熟。道格拉斯将爱玛和哈丽特进行比较,哈丽特的善良和真诚反衬出了爱玛的性格缺憾。影片中设置了一场舞会,埃尔顿因为哈丽特出身低微不愿意和她跳舞,哈丽特没有怨恨埃尔特的无理和怠慢,她用宽容和善良原谅了埃尔顿,这样奈特利对哈丽特刮目相看。哈丽特的优点正是爱玛应该学习的,爱玛的刚愎自用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哈丽特性格的闪光点指引她走向光明,不断的成长。   三、 爱玛的道德和婚姻观念的成长
  电影中,爱玛的成长主要是通过婚姻和道德观进行表现的,爱玛婚姻观和道德观的不断成长,主要是通过哈丽特和马丁的婚姻、简与弗兰克的婚姻和埃尔顿的婚姻来进行展现的。爱玛在这三段婚姻中自以为是,造成了很多的误会,自己也遭受到很大的伤害,爱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碰撞中逐渐的成熟和完善起来的。电影开始的时候,爱玛给哈丽特编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背景,还不断的撮合哈丽特与埃尔顿恋爱,当埃尔顿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爱玛发现弗兰克和自己不合适的时候,她自作聪明地撮合哈丽特与弗兰克,这也再一次的给哈丽特造成了伤害。[4]当爱玛知道简与弗兰克已经有婚约的时候,她才慢慢的醒悟,她给哈丽特第二次做媒失败以后才不断的反省自己,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给朋友造成多大的伤害。爱玛凭借自己的想法左右别人的婚姻,希望一切事情按照她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却扇了她一记耳光,哈丽特和马丁订婚唤醒了爱玛的意识,她幡然醒悟,对自己以前荒唐的行为感觉非常的后悔。道格拉斯设置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使爱玛的道德缺陷和性格弱点展现的淋漓尽致,爱玛的自以为是、势利清高伤害了身边的许多朋友,这也使得爱玛逐渐走向深渊,使她在成长路上备受煎熬。爱玛不断的觉醒,发觉自己的错误给别人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她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成长,将自己的不足全部摒弃,通过道德的洗礼逐渐的走向成熟,实现了灵魂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
  影片中成长的主题主要是通过爱玛的婚姻观改变体现出来的,影片在爱玛和哈丽特的对话中将爱玛的婚姻观进行了展现,影片开始的时候,爱玛觉得婚姻会给她带来威胁,她决定绝不结婚。爱玛觉得在以往的婚姻中,男性占据主导位置,女性永远的处于弱势地位,她认为女性结婚以后就不会再受到别人的尊重。影片情节的不断推进,爱玛经历弗兰克的感情纠缠,她慢慢的对奈特利产生了好感,但是她一直都处在迟疑的困惑中,当哈丽特告诉她自己对奈特利有好感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对奈特利是那么的依恋。爱玛在奈特利的指引下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在追寻真爱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成长,最终,她对婚姻有了正确的认识,认可了婚姻是会和睦相处的。
  结语
  简・奥斯汀写的第五部小说就是《爱玛》,小说在艺术手法表现上和人物造型塑造上都有了新的突破,要比以前的四部小说更为成熟。《爱玛》是一部成长型小说,它完全符合成长型小说的全部特点。影片中通过奈特利先生的正确指引,使爱玛完善了道德修养,使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实现了和谐发展。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讲述的是婚姻故事,体现女性在追逐婚姻幸福的道路上不断地成长;实际上,不仅仅展现了中产阶级女性的生活情况,而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进行了影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7665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