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针对翻译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从翻译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探讨,构建出一个以由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转变课程定位的,以开拓应用领域、融文化因素入语言翻译、着眼于未来的职业生涯为教学内容的和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并以新技术为手段的崭新的翻译教学模式。生动性和系统性应成为良好教学模式应具有的两个特征。
  【关键词】翻译教学 课程 模式 计算机辅助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01-02
  
  一、引 言
  翻译能力是检验外语类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部已批准13所高校可以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同时批准部分院校招收翻译硕士(MTI),从中对翻译能力的重视可见一斑。在此大背景下,翻译教学应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尝试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带动教学模式与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引进现代先进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CAMT)和同声传译等实验室,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联系市场所需,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
  二、翻译教学现状
  我国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和外语专业教学。前者为四年制普通大学的公共外语教学,后者为外语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包括师范、理工院校)的外语专业教学。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2006年问世的四、六级考试改革题型将翻译(中译英)列入了考试范围。而外语专业翻译教学较注重口译、翻译实践,综合性院校则较注重翻译理论研究。虽然,中国的翻译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1.对翻译教学不够重视,忽略理论体系研究。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将外语符号翻译成中文符号即可,也就是说,语言教学能替代翻译教学,语言能力就等于翻译能力,此观点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针对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研究。
  2.重文学文本,轻应用文本。
  许多翻译课程的授课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现行的翻译教程过分强调经典文学艺术的翻译范例,对大量涌现出来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内容关注较少。多数学校的翻译课是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的,时间过于集中,且计划课时数偏少。
  3.文化因素没有融入到翻译课程教学
  当今的翻译学界已把翻译的概念界定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即从字面形式的转述上升到文化内涵的阐释。[4]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要多了解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由于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对文化信息的导入重视不够,造成学生翻译能力低下。
  4.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待学生译后再由教师纠正错误。教师重语言训练而轻逻辑思维训练,在讲解中仍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这种方法多有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而少有对摄取文化信息能力的培养,且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建构翻译教学新模式
  1.课程的定位
  德利尔(1988)认为教学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外语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考核学生外语学习的成果;翻译教学则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它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的语言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对不同文体的文本的翻译水平,其目的是要译出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10]也就是说,教学翻译是将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工具,翻译用来提高并检验外语运用的能力;而翻译教学则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能。[5]弄清这两个概念可使师生明确翻译教学任务及其目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我国目前翻译教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外语教学手段的教学翻译;二是作为外语专业课的翻译教学;三是作为翻译专业课的翻译专业教学。[3]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选编教材,合理解决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学时安排等问题。进而有效地进行目前我国翻译教学规模最大问题最多的这一层次的翻译教学。
  因此,英语翻译课以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教学为总体目标,基于教学翻译,又高于教学翻译,其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方案等均具有过渡性质,它既是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课程,又是培养其初步翻译能力的课程。
  2.教学内容的构建
  (1)开拓应用领域。不论是从体裁上,还是从用途上对翻译进行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划分,翻译的内容都是分类的依据,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主要有文学、商务、财经、法律、科技等。翻译不仅仅是文学翻译,更重要的是应用文体翻译。教学上应以常用应用文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训练,使学生尽早尽快熟悉应用文体,掌握应用文体的翻译技巧。譬如演讲、信函、新闻报道、商务文件、各种内容的介绍性文字(如导游词和企业介绍)、科技文体(如理论性及逻辑性都很强的科学论文)等,都应该纳入翻译练习的范畴。
  (2)融文化因素入语言翻译。外语学习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了解目的语文化,提高素质、拓展思维方式的过程,具有多种文化知识的人无疑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适应性、更能从容地应付纷繁多变的现代生活的挑战。[2]
  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翻译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置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系统地向他们传授翻译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学生将其认知、感悟到的翻译规律、技巧等知识内在化,经历一个从知识到能力的形成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准确接收、转换、发出信息的能力。[9]
  (3)着眼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德利尔认为,语言交流领域合格的翻译专家而非业余翻译者所从事的翻译,就其本身来讲就是一种职业。在1976年的内罗毕宣言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翻译是一门自主的学科,它的授课方式明显有别于语言教学,它需要专业的培训。”翻译就其本身来说已成为一门行业。因此把翻译作为职业来实施教学和培训,应更符合当前的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
  3.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首先改变观念,认识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思路,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导演能力,引导学习流程,解决、回答学生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对学习方向的把握。教师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引起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兴趣,怎样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发言,感到学习是种乐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诵、模仿,促使他们用心去思索、收集和综合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他们的所学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自己的导演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想办法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课堂操练的机会。
  (2)重视新技术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渗透到技术翻译工作的方方面面。技术翻译人员不仅要能处理语言、文化和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能熟练地使用先进的翻译技术来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对新时期翻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应该面向新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8]我们的技术翻译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在校学习时为将要从事的工作做好准备,走出校门后能较快地适应现代市场特别是本地化产业对技术翻译人才的需求,而不是让学生毕业后依靠在公司接受培训或者通过在工作之余自学的方式来学习相关的新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7926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