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代书画艺术品的装裱与修复(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书画的装裱技术是伴随着书画创作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美术工艺,它对于更好的表现书画的内容和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书画的修复则是延长古代艺术品的寿命,对书画进行长期保存的一项基本措施。
  自古以来,中国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技术先后历经两晋南北朝的初创,隋唐五代的发展,两宋时期的飞跃,明清时期的完善,形成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基本的装裱样式和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今天我们修复和重新装潢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时通常要经过解体、清洗、接背、托纸、修补、接笔、全色、镶料、覆背、砑装等工艺环节,使古代书画作品的保存时间得以延长,同时原有的艺术效果也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再现。
  所谓解体,是指修复者在对要修复的古代书画艺术品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调查,在收集修复对象的使用材料、质地、损伤状况等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刀剪等工具拆除原先装裱书画作品的天杆(在被装裱的书画作品顶部安装的用于悬挂书画作品的木杆)和地杆(画幅下端的圆形木杆),然后去除画心(书画作品本身)周围的装饰材料。这些装饰材料既包括绫、绢、锦等经过托裱的丝织物,也包括各种用以装饰画心的纸张。起初人们在对书画作品解体的过程中并不十分重视原有作品的装潢形式和所使用的装潢材料,因此,在重新装裱的过程中会舍弃原有书画上旧的装潢材料,而改用新染制的绫绢按通常既定的格式装裱书画。原有作品上使用的装潢材料,只是在有题跋或印记的情况下才会被加以保留。而今天已经有一部分修复者认识到其中的弊端,为了更好的保持历史的原貌,更好的恢复原有作品的真实性,人们已经开始保留从原件上拆下的所有装饰材料,并尽最大可能将其按原有作品的装潢样式重新装裱作品。
  在对原有的书画装裱作品进行解体后,开始对画心进行清洗。清洗的目的主要是去除画心上沾有的灰尘、霉斑、污渍。目前,大多数修复师所使用的是温水淋洗法清洗画心部分。主要做法是:首先将画心正面置于裱台上,用专用的工具除去画表面附着的污物,然后用60℃左右的温水淋洗画面,在对画面进行清洗的过程中,通过调节水温和清洗次数控制清洗的程度。温水淋洗到画心表面后,水会变成黄褐色的液体,这是由于温水溶解了画心上作为污染物存在的有色集团,当黄褐色液体颜色变浅后,清洗工作基本结束。过去,曾经有修复者为了使书画作品再清洗彻底,会使用一些具有氧化性质或是还原性质的化学药品,由于这些化学药品都会对文物艺术品的长期保存带来危害,所以现在已经基本不再使用。
  
  清洗画心后,将画心向下置于裱台上,准备揭取褙纸。如画心需要加固,则先用专用的纸张对其进行加固,然后背部向上置于裱台上,再进行揭褙。揭褙时,用棕刷刷平画心背部,然后用镊子轻轻揭去在上次装裱时粘贴上的褙纸。褙纸揭除后,剩下的部分就是只有一层托纸的原有书画作品,这层纸被称为命纸,是因为它对于画心性命攸关。修复者在揭取这层被称为“命纸”的托纸时会十分注意,因为依附于命纸上的原作,由于经过长时间的保存或收藏,可能出现各种伤况。此外由于原作在前一次托裱过程中背部刷上了浆糊,所以在揭取时容易受到损坏,因此,揭取托纸成为整个装裱修复工作中的一件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修复者会小心谨慎、格外细致,因为稍有疏漏,就会为整件艺术品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甚至是毁于一旦。
  褙纸和托纸被揭去后,要重新对画心托一层新的命纸,如果原件使用的是绫或绢为创作载体,则先要用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对作品上缺失的部分进行修补,然后再为其托命纸。托命纸时,首先选取与原作底色相近而略浅的染色宣纸,将其裁成略大于原作品的方形,在其上轻轻用排笔刷上清水少许,使染色宣纸均匀受潮。接着将淀粉浆糊调成糊状,再用排笔蘸调好的浆糊均匀地刷在被揭去托纸的原作的背上,然后用棕刷将受潮的染色宣纸轻轻地刷在沾有浆糊的原作背部后,并用力刷排,使染色宣纸与画心充分粘接,然后再将浆糊刷在四边,并粘贴一寸余宽的纸条作为“局条”,在后面的修复工作中对画心进行保护。
  
  画心托纸后,使其自然干燥。然后对其进行修补。在修补过程中,修复者通常将托裱后的画心背面向上置于玻璃台上,台下置光源,使画心上的破损处在光源的照射下清晰地呈现在托纸上。然后取比破损部位面积略大的刷有浆糊的宣纸,在托纸上按破损部位的轮廓进行粘贴,多余部分用刀轻轻刮去,进行修补。对于画心上的裂痕,则使用刷有浆糊的细纸条,贴在托纸上显示出裂痕的位置上,对裂痕进行加固。
  画心加固后,通常要对其进行画面的修补,这样的修补被称为“接笔”和“全色”。所谓“接笔”,是指在有据可依的情况下对原有作品上笔意缺失的部位进行修补,使画意在修复后可以完整的被表现出来。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工笔绘画上。所谓“全色”,是指在有据可依的情况下,将画面上缺失部位的托纸按原作的底色或缺失部位周围的色彩进行统一和谐调,使作品在修复后看上去完整。接笔和全色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毛笔,颜料则是一般的中国画颜料。在过去,为了更好再现原有作品的艺术效果,对于修复者来说接笔和全色要求尽可能达到“四面光”的效果,即修复后的部位与周围的部分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看去色调一致,不易分辨。而能否使修复的作品达到“四面光”,成为过去一个时期评价修复者技术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天出于对文物真实性的考虑,也有一部分修复者对作品进行较少的“接笔”和“全色”,使其在修补后达到“远观一致,近视可辨”的程度。
  镶料是指在经过修复的画心周围粘贴上用以装饰的纸张或织物。通常,装饰的纸张主要有粉笺、蜡笺和洒金纸等华丽的纸张,这些纸张作为用以对画心进行题跋诗堂装饰画心,而装饰书画作品的织物主要是手工染制的织有各种花纹的绫绢。通常,在装饰中为了突出画心部分的艺术效果,修复者通常会将绫绢等织物染成米黄和湖蓝色进行搭配,而花纹繁缛,色彩艳丽的织锦,一般用于手卷的包首,另外在宗教题材的书画作品以及宫廷书画的装潢上也会被使用。
  
  在为画心进行“镶料”后就要对其进行覆背。所谓覆背,就是在镶有装潢材料的画心背部粘贴背纸,在增加作品的厚度的同时对画心起到保护作用。背纸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是由数张宣纸拼接粘合而成,面积略大于整幅作品。在覆背时,用调成米汤状的浆糊刷在配好的背纸上,然后将其覆于画幅,并用棕刷刷平,使背纸与整幅作品充分粘接,然后在背纸四边刷上较稠的浆糊,将作品正面朝外,张贴于特制的干燥板上自然干燥,以使作品在干燥后仍保证平整。
  经过数十日干燥后,修复师将书画作品从干燥板上取下,将其背面向上置于修复台上,然后在背部均匀涂上蜡,再用专用的石头反复砑数遍,使作品变得柔软和光滑。最后,将作品两边多余的纸边剔除,并在作品的最上方安装天杆、纽和画绳、画带,在作品下方安装地杆并加饰轴头。
  书画的修复在经过上述的几个环节后即告完成,被损作品经过重新装裱和修复,就可以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恢复原有的艺术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91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