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殷鉴不远 其在明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明皇出游图》是石涛传世作品中罕见的一幅鸿篇巨制,石涛在题款中明确说明此画是“漫临”南宋“名绘神物”。
  石涛(1640~1707),原名朱若极,又名原济,一作元济。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石道人等,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子靖江王朱守谦十世孙。
  唐玄宗避乱西蜀的故事,唐代中晚期就开始被画家绘人图画,只是各个时期风格不同,立意也有差别。如唐代画家李昭道所绘的《明皇幸蜀图》,但观者并不能从中感受到当年唐明皇人蜀逃难的凄惶。石涛的这幅临宋人《明皇出游图》却暗含着讽世的意味。
  中国古代绘画从来讲究“恶以诫I止,善以示后”,使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魏曹植《画赞序》)石涛临摹这幅绘画的目的,恰恰是使观者“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题在画面右上方的长诗,真实表达了这种绘画目的。诗云:开元御极垂衣裳,登三咸五陵羲皇。白环重译银瓮幽,卜夜邀游乐未央。香车斗风秦与虢,罗帕覆鞍真乘黄。赭袍错落缀北斗,步辇优游衔镂觞。宁王玉笛上霄汉,御路华光争月光。君臣玩狎乐莫比,清禁喜闻官漏长。若令姚宋坐庙堂,袖中陈疏神扬扬。万里桥边行幸处,后世龟鉴怀包桑。
  诗后题云:“白燕堂主所藏《明皇出游图》,南宋名绘神品也。漫临于耕心草堂。清湘老人大涤子若极漫识。”钤“少年苦瓜”“靖江后人”印。
  画面左上角还有一段石涛后来的题款:歌吹开元曲,铅华天宝状。苑风翠袖冷,宫露赭袍光。闺闼连闾阖,辟骝从黥晡。千门还欲晓,九陌乍闻香。大涤子再书。
  下钤“零丁老人”“东涂西抹”“耕心草堂”印。
  从笔墨技巧上讲,这幅《明皇出游图》应该是石涛晚年居于扬州时期的作品。虽无明确纪年,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断:
  首先是绘画的技法与题款内容。石涛作品中,与临《明皇出游图》风格相近的有南京时期1684年的《幽溪垂钓图》《江山天色图》 (四川博物馆藏)。《幽溪垂钓图》充分发挥了晕染技巧,使画面墨气淋漓,气韵淳厚。《江山天色图》的笔墨风格与《明皇出游图》尤其近似,大小也相仿,画面题款字迹气韵十分接近,惟气息稍弱。广州市美术馆所藏《书画册》(8开)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石涛风格,笔墨沉厚浓郁,墨气淋漓酣畅。至其晚年,此种风格的作品更加多见,如作于1697年的《山水图册》(四川省博物馆藏),不仅款识书法风格与《明皇出游图》相似,款识中也用“耕心草堂”四字。晚年在扬州,石涛作品多署“大涤子”大涤草堂”,并带“极”字,如《云到江南图》所署“清湘道人极广陵之大涤堂”。 《明皇出游图》的款识为“清湘道人大涤子若极”,前有“漫临于耕心草堂”数字。石涛居于扬州时期与《明皇出游图》相近的作品还有同样未署年月的《黄潍轩辕台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等。毫无疑问,石涛的这幅临宋人《明皇出游图》是一幅临古作品,却加入了较多自己的笔墨风格,名曰临古,实际是再创作。
  其次是款识的书法风格。石涛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隶书上,风格鲜明,大胆独创。《明皇出游图》上的题款书法可分二体:右段为类似于苏轼的欹侧横扁的行楷,左端则是有意加入了隶书点画技法的楷书,这种风格的题款,我们恰恰在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山水图册》之中可以见到,并且非常类似,部属于晚年自在如意的书法作品。
  第三,石涛同样精于人物绘画,其传世作品经常穿插人物形象。除了前文中提到的《罗汉图》,上海博物院还藏有一件未署年月的《西园雅集图》手卷,长达3米有余,画中人物达二十余位,技法十分娴熟,笔墨风格也与《明皇出游图》有些类似。可见石涛一生对人物绘画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像《明皇出游图》这样的鸿篇巨制,在石涛一生的艺术创作之中也十分罕见。傅抱石先生曾经观赏过这幅作品,并将画上题诗款识抄录于《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一书之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面对巨作,我们心中所有的只有崇敬与敬仰。而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增其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91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