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代钧窑瓷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日笔者在收藏交流会上有幸淘到一件完整的金代钧窑器矮颈敞口钵。高4.8cm,口径8.6cm,足径5cm,施白釉,色泽匀称,过渡自然,釉面饰大小多块窑变彩斑。釉面有冰裂纹开片,足底露胎。制作细腻规整,釉层浑厚。金代完整钧窑器实难一见,堪称珍贵。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金代时期的钧瓷研究是重要的环节,是辉煌后的沉寂时期。本文试作探讨。
  金代的钧州之战造成了大量人员南迁,包括多数的优秀窑工。南方瓷业的兴盛是在元朝以后,这些事实佐证了北方窑工的南移带来的瓷业繁荣。
   金代钧瓷的恢复,很可能是在金王朝高压政策下的成果,从存世的钧瓷看,其月白、天蓝、天青的底色上,有着大块的红斑、紫斑,斑块流动性差,有时钧瓷作品斑块出现的红褐色呈现均匀状,显然是人为有意识造作,但显得暗淡、生涩、暗哑、皱枯等。
  金代钧瓷的特征从造型上看,多盆、碗、碟、罐、瓶、盒,其炉、鼎、尊很少,虽然缺少审美力度以及纯美学欣赏功能的造型,却标志着功能的转换,角色的变更,即成为民窑日用的回归。从胎质上看,其质地较宋钧松散,色彩灰度不足,泛土黄色或有淡红色倾向;击之,声音暗哑,有陶的声音倾向,这主要是温度过低,选料不细所致的,倾向于民窑的可能。 从釉色上看,月白、天青、天蓝的底色上有的也呈有红斑、紫斑,但斑状成块,虽有流动性但很僵硬,其波散成晕,色彩暗哑,中心斑状有明显的点斑装饰倾向,其装饰意识、装饰追求尚在朦胧之中,显得相当幼稚。大部分作品釉色浅薄、单调,与宋钧那种古彩斑斓的艺术效果,有着明显的差距。从烧成工艺角度看,宋钧多满釉支钉烧制,而金代钧瓷多漏足、垫饼烧制。工艺显得粗糙,大概是因施釉手法的局限,或者说是难以克服满釉支钉烧存在的技术难度,于是一种施釉至足或半足成为一种趋势。从审美角度上看,金代钧瓷继承了铜红釉的风格,发展着颜色瓷,造就了金代钧瓷“泼斑成晕,变晕成彩”的风格,印证我国陶瓷大家陈万里先生的评价,“仿佛蔚蓝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片红霞”,其美学价值体现了中原人民向往自由,反对金元少数民族的奴役和残酷压迫的一种理性追求。
   从金代钧瓷的成就来看,它打破了宋钧官窑的“御用界律”,从贵为祭天、御用的王室代言、权力尊严的象征,走向了民间,这是钧瓷的第一次重返社会,也为今天的钧瓷多元化发展开创了先河。另一方面,此时钧瓷也由此借鉴了定窑、汝窑、耀洲窑等优秀风格,开启了印花、刻花、浮雕等装饰艺术。它以其浓郁的文化色彩,走向民间的同时,激起广大窑工从业的积极性,进而扩大了钧窑的发展范围,至元代,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即天青、天蓝底色上,点饰红斑的一种实用美术陶瓷,将钧窑的星星之火燎原了大江南北。
  总之,金代钧瓷的存在和发展是金王朝统治阳翟地区以后,钧瓷业的沿续,它的发展是将桎封为宫廷文化的钧瓷重返民间,从而演绎出一种若即若离失而复得的王室珍宝,在今后的元明清中都见证了这一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96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