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馆藏元青花瓷器选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它与釉里红、颜色釉瓷(主要是白釉和蓝釉)一起,成为了元代景德镇崛起的新品种。成熟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在其后的明代至清早期的数百年间,青花瓷器一直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流品种,不仅在国内宫廷和百姓生活中广泛使用,并且大量出口外销。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SiO2和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常见的如连座瓶等)、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他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画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即王羲之爱鹅或兰、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周敦颐爱莲,或林和靖爱梅)(图1)、历史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明妃出塞、蒙恬将军等)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图2)。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代的青花瓷器大部分外销出口,主要销往西亚地区。在今天的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大博物馆里,收藏了不少十分精美的元青花(图3)。由于处于青花瓷器的初创期,加之年代久远,又大量外销,因此目前留传下来的元青花数量并不多。国内外的加在一起大约三百余件,其中国外的占有三分之二,并且质量更好;国内仅存三分之一,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元青花弥足珍贵。广东省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元青花总共不足十件,笔者从中选取四件,与同好者共享。
  
  1.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图4)
  
  玉壶春瓶是中国古陶瓷中常见的一种陈设器,其器形特点是撇口、束颈、圆腹、圈足,整个器物如同以双S线构成,婀娜多姿而又不失端庄、典雅。玉壶春瓶最早出现在宋代,以后历代都有烧制,但每个历史时期的造型和装饰都略有不同。从宋至清,其造型变化是,年代越晚,瓶的颈部越短,腹部越大、越圆,圈足越宽。釉彩装饰在宋代目前仅见北方窑口的品种,如定窑的白釉刻花、磁州窑系的白地黑彩或褐彩等;元、明时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白釉(元代为卵白釉、明初为甜白釉)等;到清代又增加了粉彩、其他颜色釉等品种。
  关于“玉壶春瓶”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相传在宋代熙宁年间,大学士苏东坡路过景德镇,特地去寻访他的一位禅友佛印和尚,得知佛印云游未归,他就信步闲逛到一个制瓷的作坊。他见一位老人坐在轱辘车上拉坯,觉得非常奇异,便对老人说:“久闻景德镇瓷器贯通文化,诗词歌赋皆能以绘画而描述,但不知这瓷器造型能否表达?”说完就吟咏了唐代王昌龄的一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老人听了以后,略作思忖,就拨动车轮,须臾间塑出了一个撇口、细颈、敛足的器型来,老人说:“此器如心倒置,谓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心扉’,拙器抒志示节,客官以为如何?”东坡见了,感慨地说:“冰壶者,表里澄澈,光明磊落。当也是‘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哪。”苏东坡兴情所至,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两句尤为脍炙人口。后来佛印和尚闻讯赶来,也欣然写下了“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的诗句。
  但是查遍苏东坡的所有文集,都没能找到有关玉壶春的诗句。可见,这只是文人附会的一个故事而已。但玉壶春瓶的确以其曼妙的造型而深得文人们的喜爱。
  元代玉壶春瓶较之宋代,腹部略为肥大一些、重心更向下一些。品种有卵白釉、卵白釉戗金、青花、釉里红等。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壶春瓶,白釉微泛青,细腻而莹润。青花发色翠蓝纯正。纹饰共八层,丰满而不混乱。口沿内侧绘卷草纹一圈,瓶身分别由蕉叶纹、莲瓣纹、卷草纹和主题纹饰组成。底足内荡釉,用青花料随意书一“又”字。元代其他瓶、罐类底部多砂底无釉,唯玉壶春瓶底足上釉。
  
  2.青花单凤纹瓣口盘(图5)
  
  盘为花瓣口,直斜腹较浅,敞口。平底无釉。胎薄。盘外壁无纹饰。内底绘凤穿缠枝菊花纹,内口沿绘卷草纹一圈。白釉乳浊、泛青。凤灵巧、生动,为两条尾,这是元至明早期的画法。明中、后期以后,凤尾的条数逐步增多,晚明至清达到五条。年代越往后,凤的形象越程式化、图案化,呆滞有余而缺少灵性。龙、凤穿花卉是古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纹饰,最常见的是牡丹,其次是菊花,取富贵吉祥的寓意。
  笔者曾见到过相同器形的仿品,一模一样的花瓣口,只是形体稍大,所画纹饰为一把莲。把莲纹也是元青花常见的纹饰,只惜此盘画工过于僵滞,完全没有元青花的流畅、自然与灵动。而且其白釉过于洁白、透明、稀薄,与我们常见的元青花的乳浊感相去甚远。
  
  3.青花月梅纹蒜头瓶(图6)
  
  该器物小直口、蒜头肩、长颈、圆腹、高圈足。底足无釉。胎质较粗。白釉微泛青。纹饰共分四层:“蒜头”部位绘双线莲瓣纹,颈部绘方格形云雷纹,腹部主题纹饰绘月影梅花纹,其下是带状卷草纹一圈。绘画为一笔点画,笔画随意。整个画面疏朗、简洁而不失清雅。
  蒜头瓶是陶瓷瓶式之一,其形仿自秦汉时期陶器的造型,因瓶口形似蒜头而得名。基本形状为口部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瓷质蒜头瓶宋代开始烧造,流行于明清。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如有的做成瓜楞形;蒜头形口因瓶的大小而异。月影梅花是元至明早期青花瓷器的常见纹饰,多绘于小件的瓶或盘等器物上,寄寓文人崇尚清高、雅洁的情怀。在此阶段梅花的画法基本一致,都是花瓣外沿一圈留白。要断代,须从胎质、釉质、器形等多方面区别。明中期以后,月影梅花的纹饰日渐减少。
  
  4.青花花卉纹小罐(图7)
  
  该器物敛口、丰肩、下内收,平砂底无釉,露胎处见火石红。胎质较粗。白釉泛青。青花发色灰蓝。肩部绘带状卷草纹一圈,腹部主题纹饰绘折枝菊花纹两组,菊花芯画成扁方格纹,花瓣留白边,叶子尖尖细卷曲。笔划随意。
  元青花中此类小罐较多见,有的有盖,有的尺寸仅拳头般大小。器物造型与元代流行的大罐大体相近,只是“迷你版”而已。这类小罐大多做工较粗,使用的都是国产青料。市场上这类仿品也较多,须谨慎,从造型、胎质、釉彩、绘画多方面鉴别。
  
  图片说明
  图1 青花四爱图梅瓶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图2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高24.8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图3 青花云肩凤纹大盘
  高8厘米,口径49.9厘米
  原藏于阿迪比尔陵寺,1935年转入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元代出口的外销瓷之一。
  图4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高30.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8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这是1980年,广东文博界的老前辈宋良璧、彭如策等先生到省工艺进出口公司,审查一批准备出口的陶瓷工艺品时发现并留下的,成为了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5 青花单凤纹瓣口盘
  高1.7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3.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
  图6 青花月梅纹蒜头瓶
  高15.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厘米,腹径7.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
  图7 青花花卉纹小罐
  高6.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5962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