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汉与匈奴、乌孙和亲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两个方向,一是匈奴,另一个是乌孙。西汉与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和亲,是早期和亲史上处理敌对和友好民族之间关系的典范。
   [关键词]西汉;匈奴;乌孙;和亲政策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30-02
  
   西汉一代,和亲是经常发生的历史事件。西汉时期和亲的重点对象是匈奴与乌孙,因此,对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乌孙的和亲,学者们从多角度作了分析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汉与匈奴、乌孙和亲政策的研究。二是对西汉与匈奴、乌孙和亲原因、目的、类型及作用方面的研究。但对和亲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缺乏应有的科学分析。因而,在研究汉与匈奴、乌孙的和亲时,往往把西汉初年对匈奴的和亲与汉武帝时期对乌孙的和亲以及汉宣帝、汉元帝时期对已臣属的匈奴、乌孙的和亲等量齐观。也有人把汉元帝时期的昭君出塞和汉初对匈奴的和亲不加区别。笔者认为这不甚妥当。本文主要以此为契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汉高祖―汉景帝时期(前202~前141),西汉与匈奴和亲的性质属于敌对国家政权之间的和亲
   要对这一时期西汉与匈奴和亲的性质作出科学、客观的分析,首要问题是明确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对西汉与匈奴在这一时期的关系,一些学者表述模棱两可,如“西汉在民族关系中面临的一个最严重问题,是北方匈奴奴隶主贵族政权的威胁。这是国内兄弟民族间的是非问题”,这里的“国内”究竟是哪个时期,是指近现代的国内还是西汉初期的国内,没有明确的说明。一些学者则认为匈奴政权是西汉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地方政权”,这也缺乏科学的历史依据。事实上,匈奴从兴起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被中原统治者打败驱赶的事例在我国史料中记载较多,但缺乏中原统治者真正征服和统治匈奴的记载。而西汉初期,正是匈奴强盛时期,它更不可能臣服于汉。因此,西汉初年汉与匈奴的关系不仅是国家政权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还是敌对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西汉政权从一开始建立就与匈奴处于交战状态,而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是汉弱胡强。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虽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政权,但是中原地区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上,国库空虚,货缺财乏,百废待兴;政治上,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还没有稳固。而在北方,匈奴的力量却十分强大。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因此,他们经常深入中原地区大肆抢掠,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汉高祖最初想用武力解决与匈奴的关系,但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使虚弱的汉朝与强大的匈奴在实力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宣告了西汉对匈奴战争政策的失败。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汉高祖采纳娄敬的建议,封宗室女为公主,派娄敬为使者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与和亲同时执行的还有:给和亲公主丰厚的嫁妆,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絮、缯、酒、米和食物,并且开放关市与匈奴互市。从汉高祖开始,以后的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这样的和亲政策。从娄敬提出的和亲主张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和亲来达到制约匈奴的目的。虽然他的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时汉弱胡强的形势下,他的这种主张理想化的成分比较多,难以实现。惠帝、文帝、景帝时,匈奴南下的入侵并没有停止。文帝三年(前177)夏,匈奴入居河南地,侵上郡,杀掠人民。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14万人入朝那肖关,杀北地都尉,掳掠人民畜产甚多,其前锋部队甚至进至雍、甘泉附近,并烧毁回中宫。从公元前166~前162年,匈奴每年入侵汉边境。汉景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逐步强盛,匈奴虽无大规模的南下行动,经常小规模入侵。由此可以看出娄敬首倡的和亲主张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
   二、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西汉与乌孙和亲的性质属友好于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
   这一时期,西汉和亲的对象既有匈奴,也有乌孙。但和亲的重点对象是乌孙,对匈奴以军事打击为主,以和亲为辅。汉武帝当政时期,西汉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军事实力获得很大发展。经济上,国库充盈,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政治上,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央专制权力;军事上,汉武帝积极扩军备战,力量也强大起来,已有足够的力量与匈奴抗衡。于是,汉武帝一方面继续与匈奴和亲;一方面集中力量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从元朔二年(前127)开始,汉朝与匈奴多次交战,而对汉匈关系变化起关键作用的战役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把匈奴的势力赶出了河套以南地区;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等两次出兵,占据河西走廊,第三次是公元前119年,这是汉匈决定性战争的一次力量对决。汉军由卫青、霍去病带领两路同出,每人各率兵5万,共10万,私从4万,后方支援军数十万,越沙漠追歼匈奴主力。匈奴单于也备军在漠北今杭爱山东南。这次战役西汉大胜而归,“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①几次大战之后,西汉的势力和影响如日中天,匈奴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力量削弱,人口增殖和畜群繁衍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因而希望息战言和,继续和亲。匈奴单于希望汉仍能像以前那样向匈奴称臣纳贡,汉武帝不反对和亲,但他想把和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匈奴单于对此非常不满,由于双方在和亲地位和主动权方面没有达成协议,汉匈和亲之事也随之搁浅。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匈奴的主力仍然存在。而且西域诸国还在它的控制之下。因此,要彻底打败匈奴,无论是出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的考虑,争取西域诸国对汉朝的支持,是汉朝下一步必须要走的棋子。在西域诸国中实力最大的要算乌孙。乌孙是西域大国,地广人众,兵力强大,国内物产丰富。最初曾依附于匈奴,等逐渐强盛之后,不肯朝会匈奴。乌孙是西域诸国中惟一能与匈奴抗衡的国家。乌孙与匈奴的矛盾,成为西汉与乌孙和亲的基础。
   当时在西域诸国中,大多数小国依附匈奴,攻击或刁难汉使,最终导致与汉王朝兵戎相见。楼兰和大宛就是如此。而乌孙却一直保持中立,没有和西汉发生冲突。因此,若与乌孙缔结友好,一方面可以共同打击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西汉势力的向西发展。于是,汉武帝积极与乌孙联络,而乌孙也在使者亲眼见证西汉的实力之后,主动提出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前后以宗室女细君和解忧为公主,嫁于乌孙昆弥为妻。西汉与乌孙的和亲,使乌孙逐渐远匈奴而亲汉。这引起了匈奴的不满,匈奴多次发兵攻打乌孙。乌孙与汉朝联合攻击匈奴,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
   三、汉宣帝、元帝时期(前74~前33),西汉与匈奴、乌孙和亲的性质属于国内兄弟部族间的联姻
   宣帝、元帝时期的情况与汉初和汉武帝时期已经大不相同,从汉武帝开始所采取的军事、经济和外交措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西汉周围的政治版图。宣帝神爵二年(前60),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西域三十六国在政治上正式隶属于汉朝,成为西汉政权所管辖的地区。这一时期,匈奴遭到乌孙、乌桓、丁零等邻国民族的多次攻击,②出现了汉强胡弱的局面。而此时匈奴内部又发生了五单于争位事件,战乱不已。呼韩邪单于战败,被郅支所逼,带领部众归附汉朝,派遣其儿子右贤王入汉作“质子”,以表示归附的决心与诚意。甘露三年(前51),呼韩邪第一次朝见汉宣帝,汉王朝给他很高的礼遇,并颁发给他黄金做的“匈奴单于玺”。这就确定了匈奴政权对西汉政权的臣属关系。只有在这时才能把匈奴政权看作是地方政权,西汉王朝是凌驾其上的中央政权。也只有从这时起,在一定程度上把匈奴与汉族的关系看成是国内兄弟部族之间的关系。此时汉与匈奴间的和亲,显然与汉初的和亲及汉武帝时期对乌孙的和亲性质不同,“昭君出塞”则随着匈奴的归附成为国内问题。
   宣帝、景帝时期,西汉与乌孙虽然再未发生和亲事件,但是他们的和亲关系仍然存在。西域都护建立之后,西汉与乌孙的和亲在解忧公主的努力和维持之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汉武帝时期友好政权间的军事同盟关系,转化为隶属关系。和亲的性质也随之变化。由武帝时期国家政权间的和亲,演化为国内兄弟部族之间的联姻。
   纵观西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乌孙的和亲,它不是同一政策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条件下各有其不同的性质。汉初期汉朝和亲的对象主要是匈奴,汉匈力量对比的结果是汉弱胡强,因此,和亲的主动权掌握在匈奴一方,汉朝采取厚贿与忍让的态度,以换取修养生息的机会。汉与匈奴的和亲是敌对国家政权之间的和亲。汉武帝时期汉朝和亲的对象有两个,一是匈奴,二是乌孙。西汉与匈奴、西汉与乌孙,在力量上是旗鼓相当。汉与匈奴之间,两者都想把和亲的主动权握在手中,互不让步,难以达成协议致使和亲终止。汉与乌孙之间的和亲是友好国家政权间的和亲。汉宣帝、元帝时期,汉强胡弱时,和亲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汉朝手中,汉朝对匈奴的和亲带有国内兄弟部族之间联姻的性质。
  
  [注 释]
  
  ①《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②《汉书》卷94《匈奴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23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