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艾未未:我喜欢的是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艺术家、国家体育场“鸟巢”设计师的中方顾问。
  
  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艾未未用了各种方式在表达,甚至让人眼前缭乱。
  
  跟艾未未谈艺术?这恐怕不是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初衷。
  就算他找来了千年历史的古罐,给它做了个“可口可乐”的文身;拆掉百年的明清家具,生生拼出个纠结的、匪夷所思的三只腿凳子;横跨建筑、绘画、雕塑、摄影、影视、策展这些领域并扑腾出了高知名度;遍布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威尼斯等地的成功个人艺术展……这样的艾未未,最多会小有名气。
  事实是,在当下中国,他创造出的另一种独特气场导致了他的火爆:艺术、社会、政治、商业、文化、人民……通通纳入了他观察以及表达的范畴,并得以揉合,再被他以一惯的喜怒无常、一针见血、颠覆世俗的艾氏风格演绎或点评:炮轰他不屑的名人、制造1001个中国人游览卡塞尔的“童话”、坚持四川地震中遇难学生的公民调查……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哗众取宠,也有人乐得搬板凳看热闹,而还有一些人,可能受惠其中,可能拍手叫好,进而掂量这个人的存在价值。
  在他父亲艾青的时代,国人会被“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的诗句感动;而今天,人们更喜欢听艾未未愤怒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那一定是有脏东西掉进去了。”
  ――因为你可以体会成周星驰式的调侃无厘头,还可以有深刻的、狂野的其他联想。
  
  “光扑腾两下是不行的,你得持续扑腾。”
  艾未未涉猎的艺术领域颇多,比如他的房子就是让其声名远播的知名建筑作品之一。
  先穿过绿竹茂盛的庭院,其间慵懒肥硕的猫猫狗狗不时出没,爬山虎肆意蔓延在青墙之上,身着对襟棉袄的艾未未眯着眼,陶醉地赞叹着北京冬日的美好。
  推开门,果然看见坊间盛传的经典艾氏建筑:室内能去掉的阻碍一律消除,屋顶挑高,异常空旷;马桶在二楼呈开放式摆放,因而更像一件家具;通往二层的栏杆也只是一根铁管……整一个包豪斯建筑的“仓库”范儿。而“仓库”中央,正堆有一座小型的“瓜籽山”,从数万颗中拣出一粒来,竟应和了门牌上的名号“Fake”,原来全是纯手工绘制的灰白色纹路陶瓷葵花籽。这件作品又想表达什么?艾未未的艺术思路,总是出奇不意,让人“防不胜防”。
  
  《中华手工》:这一堆足以乱真的葵花籽要表达什么呢?
  艾未未: 《葵花籽》其实是个无聊但又有意义的作品。用景德镇陶瓷做的,经过1300度烧出它的坯胎,80多个人一年多时间绘制出来的。它们对我来说有着复杂的联系。让我想起遥远的计划经济时代,当时最幸福的就是看电影时能吃上一小包葵花籽。另外,从葵花籽又想到向日葵,想到凡•高,想到红太阳和政治核心,想到无数的幼小果实,想到榨油,食用葵花籽油的地区……很多东西会包含在里面。
  
  《中华手工》:说到作品展,这么多年你一直在很多国家办展,自我感觉如何?
  艾未未:很多吗?也没统计过。不过不客气地说,我确实是在国际上“蹿”得最快最高的一个中国艺术家,最短的时间里“蹿”到最高的位置。
  
  《中华手工》:为什么能“蹿”出这种成果呢?
  艾未未:因为“蹿”本身就要你付出很大代价呀,你单位时间经过的事件要比别人多,距离比别人远,证明你精力旺盛,跟长跑一样。“蹿”的过程中居然没死,就会往前了。光扑腾两下是不行的,你得持续扑腾。
  
  《中华手工》:那“蹿”在设计、雕塑、绘画、摄影、影视、策展……这些事儿中哪些让你最有乐趣?
  艾未未:我喜欢的是变化,喜欢的是下一个是什么。我不太在意是什么领域,做完了才知道。比如盖了房子人家说,哦,这是建筑。诸如此类。摄影是从80年代就开始,都没有当回事儿。有人跟我说,你这儿有一万多张照片呢,我洗出来自己看着也挺新鲜的,那个时代里的事儿,拍的时候也没想过会展出来。
  
  《中华手工》:是这种不自觉的敏锐成就了你?
  艾未未:说实话,我都不太去看展览。任何开幕式,任何文化讨论都不去。中国最早做画廊的就是我,1997年我们做了艺术仓库,我自己是策展人,也做艺术评论,艺术仓库现在是非盈利化,用来扶持当地艺术家。它今年会有一个关于文献的展,作者收集了自1949到改革开放的笔记本。那时候大家都记日记,一页一页写得很仔细,现在是废纸了,从废纸摊上搜集来的几千本,记录了几十年来人们的心情。
  
  《中华手工》:为什么你的艺术展都在国外办?你觉得这些年来中国的艺术氛围有变化吗?
  艾未未:因为没人让我办呀(笑),一般的商业小画廊我又不屑去做。其实要想把话说透了,说得完整,现在还不能特别随心所欲。
  
  《中华手工》:那整个中国艺术界你怎么看?
  艾未未:说老实话,我不太看,因为挺耗时间,要跟人打交道之类的。每个人各有所长吧,我不擅长这个。
  
  《中华手工》:跟你谈挺自然的,但有些艺术家不太好沟通。
  艾未未:那是他们不自信。用术语把谁都弄懵了,其实他们自己比较懵。哪有讲不清楚的话啊!
  
  《中华手工》:艺术展之外,你还有遍布全国的或商业或文化的建筑作品,建筑设计上你有哪些理念?
  艾未未:其实我们的设计过程特别矫情,设计从大的概念,到园林,到每个材料,到最后……实际我们希望做到任何东西,包括用品、构件,都希望做到,所以为什么后来我不做建筑,因为我觉得我们做不到这一步,做不到就不做了,像鸟巢之类的都没让我善终。所以建筑全是伤心史,每次做到最后就一个字儿,靠。在中国,设计师在建筑项目中占的成份比例太低。在国外做设计师很容易,各行各业标准都很高,比如材料商给你推荐最好的,他能理解你的意思,会给你做完善,结构师会给你做完善,最后你的设计作品出来,常常会比你想象得要好。
  
  “没有用的钱是没有价值的”
  很少看见有媒体跟艾未未谈钱,毕竟不好让艺术家与孔方兄为伍,而且是越著名越问不出口――但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就算它可能不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间的桥梁,它也至少影响某个人的某段生命。比如2007年,艾未未向卡塞尔文献展提交了作品《童话》,1001个中国人飞往卡塞尔,旅游、行走、思考……都是艾未未的艺术记录,也都是他来买单。这是一个奇妙、通俗而感人的作品,但若没有3000万的经费,它便不能诞生――好在艾未未是个有趣的人,能谈钱,甚至还顺带着想起了那些由钱串联的生动回忆。
  
  《中华手工》:不记得在哪听到的结论:艾未未是个很好的商人。虽然这结论跟你的形象对不上号,但仍然想一探究竟,毕竟你有那么多的“业务”。钱从哪儿挣来的呢?
  艾未未:我来跟你讲钱的事儿。我父亲挺聪明的,但我一辈子没听他说过一个钱字儿,不知道这“钱”在他嘴里怎么发音。一年了一双布鞋也穿不破,睡觉了把它摆得整整齐齐,被子掖得好好儿的,就跟没睡过似的,一点儿动静没有。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所以我们小时候对钱没太大概念。接着就去了美国,一去美国傻了,揣着几十美金到了美国,第一个星期就得上街去打工,挨个儿敲人门,当年干的活就是给美国人洗碗,接孩子,你不会英文只能干这些。但是我从来没把挣钱当回事儿,我想我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挣钱有问题呢(笑)。后来有人给我算了一卦,那时我才二十多,他说未未,你到四十多,这钱就是滚滚而来,那时候你就如日中天。我说,啊?还能有这事儿?因为当时我惨到天天去大西洋城,赌博挣点钱,我一听就觉得彻底开拓了:不用挣钱,四十多会钱很多的。这事儿还真灵验了,我应该找算命的人去还愿。
  
  《中华手工》:那这从无到有的点是什么呢,还记得吗?
  艾未未:说老实话我想不清楚这个点。我回国有6年是没事儿干的,1993年回国,就出点地下刊物,怪艺术的。然后到市场去抓抓漏,跟马未都似的,我们都属于眼睛贼亮型。那时候不叫淘宝,没这词儿,我们叫抓漏:你看见了,别人不知道,也是一种职业犯罪吧,就是你明明知道这价值高,你给的价钱还倍儿低,特高兴。我眼力相当好,占便宜就占在眼力上了,真的。
  
  《中华手工》:你在这上面发财了吗?
  A:我可以发财,但……我也赢利,但不能说发财,发财还是近两年的事儿。其实在美国待的12年就做过一个展览,一张画没卖,然后朋友说我买你一件儿吧,实算就3000元人民币,这就是我的艺术纪录。一直到2004年,我在这儿建了这所房子,有几个很好的建筑师来这儿看过,后来日本的一个著名建筑师在深圳做报告,他说没看见有太好的建筑师,除了艾未未我觉得好。当时人家想,谁是艾未未啊?我就突然间变成了一个特别著名的建筑师。后来加上我本来对建筑的兴趣,就真盖了不少房子,盖房子在那个时候也很挣钱的,我就觉得我特牛,做什么都能挣钱。2004年有个瑞士的画廊请我做展览,我想也做了这么多年艺术了,那是个好地方,展览以后,我就比较受到注意,在艺术界又开始我新的生命。
  
  《中华手工》:像你说的,自言自语的想法也有投资人立马拍板实施,这种无形却非常强大的“投资号召力”气场怎么形成的?
  艾未未:我觉得我有巨大的欺骗性(笑)。主要是有一些判断力和经验吧,至少有人愿意为我出这个钱。钱够花,这辈子也绰绰有余。像我这样,离有钱差太多了,但太有钱的人能做多少事儿呢,也未必。钱最终怎么去用,才体现出它的价值,没有用的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同样是没有价值的。怎么把有限的资源做大,这个实际是我真正的能力。
  
  《中华手工》:你说生活就是要“诚实、简朴、充满个人乐趣地生活”,具体是怎么个过法儿呢?
  艾未未:我认为的诚实简朴是这个意思:在说谎可能给你获得很大利益时你不说谎,那叫诚实,你本来没有获大利的可能而去诚实,那不叫诚实;简朴也是说在你可以奢侈时你不奢侈,那才叫简朴,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贫民,那不能叫简朴,因为不是你的选择,你是被迫简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35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