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的本体论思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其中也有系统的本体论思想,在商品背后存在的是人的感性活动,以资本增殖为逻辑的商品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整个社会经济过程,它揭示了,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构成现存的感性世界。通过《资本论》的本体论建构,马克思更科学地把存在界定为现存感性世界,揭示了存在的性质和实质,并且作为他的本体论旨趣回答了自由与人类解放如何可能。
  关键词:《资本论》本体论;商品;现存感性世界;本体论旨趣
  中图分类号:A811.2 B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3-0188-05
  
  近年来,马克思的世界观问题再度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议的热点问题,孙正聿教授最近通过对《资本论》的哲学解读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世界观思想,并且把它看作马克思的存在论著作。笔者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从对象化活动出发初步表述了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又转而使用人的感性活动作了系统的阐述。而《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晚期最宏大的著作就是马克思完整系统的逻辑学著作,在其逻辑展开中蕴含着马克思深刻而系统的本体论(或者说存在论)思想。
  
  一、商品背后的人的感性活动
  
  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把商品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从商品开始展开他的经济学分析,但是马克思不是孤立地分析商品,而是认为在商品的背后隐藏着具有普遍性的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把商品看作“物化劳动”,看作活劳动即人的感性活动的前提和手段。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向具体劳动,即人的感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而交换价值则指向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指向的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所蕴含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困境,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离,或者说,人的感性活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分离。马克思把商品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从商品出发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从哲学层次看就是说,人的感性活动构成存在即现存感性世界的基本单位,分析人的感性活动,才能破解存在的秘密。
  
  二、资本增殖逻辑展开的现存感性世界
  
  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按照资本增殖的逻辑G-W-G’,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及由此展开的商品生产、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分析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及农业资本的运行及相互联系,论述了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伴随这些必然出现的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资本积累及社会有机构成的提高,探讨了社会的阶级阶层分化,揭示了这一切之间的相互联系。马克思指出:“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而商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消费……则构成更广阔的社会分工,“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这些分工领域相互联系,构成以资本增殖为逻辑的现存感性世界。在这里,人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的创造性力量表现为资本增殖的力量,人不断否定和超越其现实生存境况表现为资本的增殖,使这个感性世界表现为过程。现存感性世界,在微观上是以雇佣劳动为主要形式的人的感性活动,在宏观上则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所确立起来的人们之间的分工合作、社会交换及精神性的和休闲性的社会交往过程,以及相应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关系、社会交换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的建构和发展过程,社会必要劳动构成现存感性世界的再生产,社会剩余劳动则构成现存感性世界的积累与发展。在这里,空间失去了它的自在性,表现为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展开空间,是人的价值的社会实现空间,并且处于不断的拓展之中。马克思指出,在民族共同体范围内“典型形式的雇佣劳动,即作为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并取代土地而成为社会立足基地的雇佣劳动……从城市转到农村,即雇佣劳动扩展到社会的整个范围”,在世界范围“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自己的生产方式”,“私人交换产生出世界贸易,私人的独立性产生出对所谓世界市场的完全的依赖性”。在这里,时间同样失去了它的自在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多次提到时间范畴,赋予它彻底的人文意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是生命本身的尺度”,它“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历史展开空间,是人的价值的历史发展和历史实现空间。必要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构成历史的当下,而剩余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构成历史的传承与延续,构成人的感性活动在空间上的拓展,这就是“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即时空统一性。在这里,实体不再是自在地存在着,不是单纯作为思维的对象存在着,而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材料、工具、对象存在着。马克思指出:“价值实体决不是特殊的自然实体,而是物化劳动”,“物化劳动本身在与活劳动的关系中又表现为原料和劳动工具”。另外,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自然界看作“人的无机的身体”,在《形态》中把它看作“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马克思继续坚持这种观点,他指出:“在农业中,土地从它的化学等等作用来说,本身已经是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使直接劳动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较早地提供剩余额,因为这里较早地使用了机器,即自然的机器”,也就是说,自然界在这里同样失去了它的自在性,表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材料、条件和现实境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揭示了资本增长逻辑展开的现存感性世界,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具有盲目、自发、无序的特征。资本增殖构成现存感性世界运行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既构成这现存感性世界扩展的无限性,也决定了其扩展的自身界限。追求资本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它“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在这里,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他们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资本所有者有计划地组织单位的生产,在市场上独立自由地支配资本的流动,但是竞争和价值规律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在社会整体范围呈现不平衡的和无序的状态,“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43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