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先民与家畜狗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6 年是丙戍年,即狗年。在狗年到来之际,让我们来谈一谈先民与家畜狗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但是狗的起源、狗的生存年代有多久,这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术界探讨的课题。目前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过程、通过对遗址的发掘来获取资料。如从狗的骨骼、牙齿与当时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测量和分析,获取研究狗的起源这方面的资料和信息。笔者最近在《云南日报》查阅到生物科学研究家畜狗的起源,生物科学家主要是通过对狗的线粒体DNA 多样性进行探讨和研究(1),来揭开狗的起源之谜。所以说,狗的起源之谜越来越被科学家们所重视。本文主要是从考古调查发掘获取的资料来探讨狗的起源及人与狗的关系,我们将从下面四个方面谈点认识
  
  一、家畜狗的起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物种的身体组织,必须研究遗骨的构造,要判别已灭亡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2),在考古学研究的前提下,大家都有共同认识,那就是狗由凶恶的狼进化而来,是人类较早驯服为家养的,当时是作为先民们狩猎的助手。但围绕着凶恶的狼的进化时代,发源地点则是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另外一个是来源于中东大约12000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欧洲,但大部分考古学者研究认为狗来自共同的祖先――“中国凶恶灰狼”。这意味着,那些在14000―13000年前到美洲拓荒的人类一定带着许多来自家乡的狗,再经过时代的演变,所以世界各国狗的祖先应该起源于中国。另一方面,狗的骨骼鉴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的灰狼。狗在中国北方的驯养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7000-8000年,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河北磁山遗址就有家犬遗骸(3)。在中国的南方,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遗址中留下了数十件比较完整的狗头骨以及许多颌骨,形态特征明显地区别于狼,表明当时家畜动物的狗饲养业可能已达到了兴旺的时期(4)。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先民与狗的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狗是中国最早的家畜(5)。所以说狗是河姆渡和舞阳贾湖先民驯养的动物之一,也是家养动物中最早被驯服的。
  
  二、人怎样与狗交朋友
  
  在新石器时代狗可以给先民们提供肉、皮、毛等生活资料。狗作为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之一,也是古代先民们与家养动物中打交道最早的,从先民们在仙人洞生活的情景不难看出,狗已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先民们刚刚从刀耕火种中解放出来,支着架子烧烤着狩猎获取来的肉和鱼,而驯养的狗则睡在一旁烤火、人们吃剩的鱼骨或肉骨,狗也在旁享受。当主人上山狩猎的时候,狗也同主人一同打猎、在漫长的岁月中一同进化,一同走过,形影不离,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狗与其他一些动物一样,都是人类最早的朋友,但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发现了骨镟、骨哨、骨鱼镖、石球等狩猎工具,值得一提的是骨哨,它是一种很具有特色狩猎工具,先民们可以利用这种骨哨来传递信息,也可以利用骨哨来诱捕野兽(6)。还可以利用这种骨哨声来传递人与狗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或者是一种特殊信号,不过这只是一种从逻辑上的推测和探讨。在远古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才开始从散居的生活方式逐步转向聚居、稳定的生活方式。分散的狩猎转变成群体的狩猎活动,人类已经形成了小规模的生产模式,由于农业的出现给饲养家畜动物提供稳定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在这个时期先民们首先是想到的是狗,怎样利用好狗来为自己服务,所以人与狗逐步形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狗可以利用人来保护不被其他动物伤害,因为狗从其本质上属于忠实的动物,人类可以利用狗的忠实来狩猎为先民服务,另外人类可以利用狗捕获其他动物以获得更多的肉食资源来充实人类的生活,来满足人们所需。
  我们认为,人类驯化动物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这是人类发展到一个阶段十分重要的产物,除了家畜动物外,大部分的农作物也是从野生植物中培优而来。而狗又和其他家养动物不同,从狗的本性和作用上来看,最初驯化的狗可能性最大,因为可以帮助狩猎、交通、看家,人类既然喜欢与狗生活在一起,狗对主人又特别忠诚,从不嫌贫爱富,不背离主人。这就是狗最大的特点,这是其它动物大多无法与之相比较的,所以说人类与狗的关系也很特别,这种特别的关系至今还是个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地解开这个谜。
  
  三、狗――可以获取的肉食资源
  
  在先民们的居住生活基本稳定后,人们的狩猎和捕捞活动只能在居住范围内进行,因为这时的人类已经形成了各聚落的居住范围,如石家河遗址就是新器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在这个聚落遗址居住范围内进行狩猎和捕捞都是比较安全的,那么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有可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了各部落阶段,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已对当时的先民们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需要维持生存的途径就是:必须狩猎、捕捞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狗又是狩猎、捕捞的最好帮手。
  当时先民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狩猎或捕捞动物维持生存,但狩猎和捕捞动物的过程中也是有旺季捕杀和淡季捕杀,捕杀动物的旺季也就是春季,这时是动物的交配时间和繁殖周期,狩猎和捕杀比其它任何时期都容易捕捞一些,在这个时期先民们的食肉来源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到了冬季,由于各类动物冬眠,先民们的食肉来源就有一定的问题,当时的先民们是如何解决食肉来源的问题的呢?我们可以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获取到相关的资料,从而了解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生活的清况:在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区内,有些探方的4A层发现直径20-30厘米左右、下端削尖的小木桩,由五六十根这样的小木桩围成直径约1米左右的圆圈或二圈交错的套圈建筑遗迹,这是用来圈养家畜幼仔的。还在遗址发掘区内发现不少狗粪(7)。先民们将这些狩猎和捕捞幼仔圈养长大并食之,这一种狩猎或捕捞的行为,属于人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存活动方式,但其狩猎或捕捞的对象及那种完全通过狩猎或捕捞活动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这样就解决了先民们淡季的食肉来源这问题,这也是一种开发和利用的关系。
  
  四、古时代的祭祀活动中,狗作为埋葬和祭祀葬礼中的随葬品
  
  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还表现为当时的人们在埋葬或特定的宗教仪式中使用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狗的作用在特定的环境下,只能为先民们提供肉食的来源,但在新石器时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已经逐步形成,随葬和祭祀的礼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邓家湾遗址发掘出多处宗教性的遗址,并在遗址或土坑中发现了大量祭祀活动的陶塑狗(8),说明当时狗已经作为埋葬和祭祀葬礼中的随葬品。虽然在邓家湾遗址中没有发现狗的的骨骼和牙齿,但还是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是有意识的将狗制作成陶塑动物一同随葬,由此推测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将动物的整体或一部分作为随葬品放于死者墓中作为祭祀物品。或者是因为某种目的将动物整体埋入坑中进行祭祀活动。所以根据发掘和调查所获的资料认为狗整体埋入坑中是一种宗教和祭祀活动。在《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中有甲骨卜辞有一条谈到:“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释:“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9)。”用两条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风。进而分析推测当时人们实行这类祭祀行为的动机,是希望自己将世俗生活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在考古发掘报告和论文中有不少关于把狗作为随葬品的记录和讨论,考古工作者在整理动物骨骼时也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在其中的3号墓中,发现了63条狗的肋骨(10)。在早期人类有“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人的死亡,是从阳世来到阴间的,再到阴间后,“鬼犹求食”,故将人生前喜欢吃穿的东西和家畜一同随葬。如在曾候乙墓发掘中发现的殉葬狗棺内有狗骨架一具,石璧二件,骨器一件,狗骨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为家养狗(11)。最近《北京晨报》2005年3月1日刊载的《史前石犁惊现浙江・首次发现人与狗合葬墓》,这是一座良渚文化最大的发掘墓葬。根据发掘情况来看,至少收获了“六大发现”,其中首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236座墓葬中有12座墓在墓坑北端殉葬动物,经现场判断,部分殉葬动物为狗。同时还发现5个狗的祭祀坑和1个猪的祭祀坑(12)。这说明了墓主人与狗的关系。研究发现先民们在随葬时,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先民们的生活习惯都是有很大关系的。狩猎或捕捞动物是先民们生活的主要食肉来源,狗又是捕捉食肉来源的得力助手,人与狗已经建立了很和谐的捕捉关系,随着这种关系的逐步发展,人与狗已经成为好朋友,几乎形影不离。当主人死了之后由于社会等级还不是很高,先民们的生活处于新石器时代,殉葬的物品还不是很丰富,但是同他们一同参与狩猎或捕捞活动的狗是可以一同殉葬的,所以历史上流传着许多人与狗生相伴、死相随的感人故事(13)。
  
  五、结 语
  
  总之,狗在远古时代是先民们的朋友,在当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的朋友。狗与人类为伴的时间最长,在这漫长岁月中,狗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够对人类的意图心领神会,即使在当今全球高科技术发展的时代,人类也会充分利用和开发狗文化的资源,运用狗的特长与天性,尤其是狗的柔软性、高度敏感的鼻子、灵敏的嗅觉。狗常被人类委以重任,如反恐怖活动、导盲、缉毒、举办各种大型的运动会,都少不了狗来看护等。因为狗的嗅觉是其他任何高科技都无法替代的,如何才能解释人与狗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至今还是个谜。我们主要是从田野调查和遗址发掘获取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狗的起源的,现在人们已经逐步从生物科学进行研究,运用线粒体DNA多样性进行探讨和研究,我们相信,狗的起源之谜和狗与人类的关系不久将会展现人们的面前。
  
  注释:
  (1)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张亚平博士告知,运用线粒体DNA多样性进行探讨和研究的理论。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4)周本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家畜》,《新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194-198页。
  (5)张居中:《兽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舞阳贾湖》130页,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374页。
  (7)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374页。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邓家湾》,文物版社出版,2003年,3页。
  (9)《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9页。
  (10)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基》,文物出版社,1973年。
  (11)湖北省博物馆:《曾候乙墓》,1989年,文物出版社,55页。
  (12)《史前石犁惊现浙江・首次发现人与狗合葬墓》,北京晨报:2005年3月l日四版。
  (1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奋发荆楚 探索文明》,湖北科学出版社,2000年,140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50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