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只是童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紫 宸

  不甘沉寂的丹麦海军
  
  今日的丹麦,一个与世无争的北欧小国,人们提到它,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安徒生童话》,而其辉煌与荣光恐怕被淡忘太久了……
  丹麦的童话很多都与海洋相关,因为丹麦人善长航海,罗马兴盛时期就时常南下亦商亦盗,著名的北欧海盗就少不了丹麦人的“贡献”。公元1016年丹麦克努特大帝建立了版图包括丹麦、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昔日丹麦的海军实力可见一斑!
  近代随着荷、英、德等周边强国先后崛起,丹麦几次交锋失败,倾向内部固守。二战后虽加入北约,但海军战略定为“濒海防卫”,装备重点放在了反应灵活、机动快速的小型舰艇上,只求守护本国长达7316千米的曲折峡湾海岸线和厄勒海峡(衔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要道,足以牵制波罗的海沿岸所有海军)。但丹麦海军预算额与其国土面积一般“可怜”,连小型舰艇也不能大规模建造!
  正如西方谚语:“人在贫穷时最聪明。”受围干预算的丹麦海军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新军舰设计概念,以通用平台和基础设施搭载模块化的作战使命设备,从而依靠一系列从300到3000吨排水量的多任务模块化舰艇使近海舰队焕发了生机!
  随着东方华沙集团垮塌,北约集团在全球扩张,要求成员国多承担全球性联合军事行动。同时,军事与非军事的界限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化而日趋模糊,对舰艇的“非常规”性能提出了更多要求。于是,丹麦海军深感既有的近海(甚至是沿岸)舰艇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经过近十年酝酿,终于推出了21世纪初新型舰艇精品――“阿布萨隆”级灵活支援舰。
  
  务实中追随潮流
  
  “阿布萨隆”级灵活支援舰长137.6米,宽19.5米,吃水6.3米,满载排水量6300吨,最大航速23节,续航力9000海里/15节。共造2艘,都以丹麦历史人物命名,由丹麦海军资源司令部和欧登塞钢铁船厂联合设计,后者承建。首舰“阿布萨隆”号2004年2月25日下水,二号舰“埃斯波恩・斯纳尔”号2004年6月21日下水,因等待新型设备调装海试,该级舰直到2008年初才正式形成战斗力。
  作为21世纪舰艇,“阿布萨隆”级不可避免地迎接了水面舰艇隐身化浪潮:上层建筑四壁、烟囱及封闭式桅杆均采用内倾设计,各转角圆弧过渡,舰艏清除一切凸起的多余物,雷达反射面积大大减小;烟囱安装空气冷却系统,降低了柴油机废气温度,减少红外辐射,各设备皆弹性安装,应用减震浮筏,大大降低机械噪声,使得军舰在潜艇声呐面前尽可能保持隐形。不过,预算有限的丹麦对军舰隐形仍然是适度追求,毕竟美国全隐身幻影战舰DDG-1000的花费和结局殷鉴尚在。
  面对21世纪空前激烈的海空打击能力,丹麦在抗沉损管上不遗余力:全舰分为16个水密隔舱,再总分为3个独立的损管区,各自配备与舰内网络系统相连的烟雾/温度探测器,专业损管人员战时可以用专门通道迅速抵达显示屏上呈现的地点抢救。2台柴油主机分置在2个独立的机舱内,保证不至于主机轻易“一锅端”。高度的自动化减轻了人员工作压力,降低了“低级失误”的概率,节约了人力成本,结果满载排水量超过6000吨的军舰居然只有100名编制人员。
  由于丹麦建造了“常规”防空护卫舰“伊万・休特菲尔德”级,同时考虑到控制成本,“阿布萨隆”级没有“跟风”安装固定有源相控阵雷达,而是在封闭塔式桅杆顶端安装一部SMART-S MK2旋转式三坐标对空对海搜索雷达,采用适合探测大范围弱信号目标的S波段双工作模式――当天线13.5转/分工作时,探测距离250千米,当天线27转/分工作时,探测距离150千米。考虑到战时紧张性,恐怕还是后一种工作方式应用更多,毕竟更大范围的探测任务有更强的防空舰负责,兼顾支援的“阿布萨隆”级掌握本身空中信息足矣。同样是为了节省成本,本舰只装备了基础的舰首声纳,但舰艉预留了可变深度声纳的模块安装空间。至于高精度电子战设备、以16号数据链为代表的各种通讯装置、全面自动化的C4ISR系统等自然是必不可少,这在欧美国家海军中已经成了“基本配置”。一系列不很豪华的电子设备足以保障“阿布萨隆”级支援两栖登陆,甚至在指挥模块的帮助下充当编队旗舰,可谓精打细算下性能不凡。
  
  精良武器与独具匠心
  
  名为“支援”,自然少不了配备支援力量。“阿布萨隆”级与外观相似的别国隐形驱护舰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充当两栖舰艇。从安装武器的甲板下方一直到舰艉直升机甲板下方,形成一个长84米,宽10.9米,高4.5米的“滚装车辆甲板舱室”,设计可搭载13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或55辆各型军车甚至10辆“豹”2主战坦克!为此,下一层的前后动力舱、货舱、后辅机舱的总高度平齐,构成“滚装车辆甲板舱室”的平滑地板,设有专用快速装卸货物的滚装设备,车辆可以通过舰侧开口直接驶进驶出。直升机甲板下方另有一个坞舱,可以容纳2艘LCP人员登陆艇或CB-90快速突击艇(此两型艇在欧洲海军中广泛用于海上巡逻临检和特种渗透登陆)。现代两栖舰艇强调直升机垂直登陆能力,“阿布萨隆”级为此配备了宽大的直升机甲板和双机库,可以让2架15吨级欧洲航空公司EH101“默林”直升机驻舰,如果战时在甲板上再临时多停驻直升机,那么“阿布萨隆”级甚至能发挥出近乎早期船坞登陆舰的航空支援能力。此外,“阿布萨隆”级在水雷作战中同样也能“搭一把手”,“滚装车辆甲板舱室”必要时可以储存360枚水雷,利用快速布雷装置迅速发挥作用。
  名为“灵活”,除了功能上的多用途化,还指的是“阿布萨隆”级的模块化武器配置。就以它的防空武器系统为例说明模块化程度:2005年“阿布萨隆”级先交付丹麦海军训练,等待新型设备研制成功,这时的防空武器是6单元美国MK48垂直发射装置(装填射程1 5千米的“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外加2座双联装“毒刺”防空导弹发射架(单兵防空导弹配合光电观瞄系统),为了防特种袭击,还装上7挺12.7毫米机枪,不难看出“临时凑合”的意味;但等到全面形成战斗力时,“阿布萨隆”级的防空能力极大提升,除了将原6单元MK48换装戍36单元MK56(也称MK48 Mod3)垂直发射装置(装填北约集体研发的“改进型海麻雀”防空导弹,射程增大到50千米)外,还在舰桥前方和直升机库上方各加装1座德国和瑞士合作开发的GDM一008“千发”35毫米全自动模块化机关炮(凭借1000发/分的射速,加上先进的光电火控仪和特种钨球撒布弹药,此炮足以摧毁3.5千米外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2千米外的

反舰导弹以及1.2千米外的反辐射导弹)。考虑到有丹麦主力防空舰和北约盟国的远征护卫部队罩着,再想想丹麦当今面临的威胁实在有限,这样一艘主要精力放在两栖支援的军舰似乎足以对抗空中威胁了。
  “阿布萨隆”级的反舰武器配置同样精良:舰体中部的武器甲板上布置了2座四联装“鱼叉”Block2导弹发射架。这种“鱼叉”家族最新型号继承了美国一系列新型对地攻击弹药的先进部件,射程达152千米,速度0.9马赫,可以在巡航中预设转向点,随时变换导引头搜索模式,极大提高了在濒海环境下对海对地攻击的能力。严格地说,它已经脱离反舰导弹范畴,成为中程多用途导弹,欧洲国家装备此弹也算是紧跟美国“由海向陆”政策的表现。舰艏装备1门隐身外形的美制MK45 Mod4型127毫米62倍径主炮,发射常规弹药时射程24千米,但将来换装EX171Mod0型增程制导炮弹后,射程大增至117千米,精度可达10米之内!再算上航程上千千米的EH101直升机可以配备欧美国家开发的射程15N50千米的轻型反舰导弹,还有“千发”35毫米机关炮对海攻击时的5千米射程,足以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相比之下,12.7毫米机枪用于警告和防备恐怖突袭也绰绰有余了。
  作为对21世纪高性能常规潜艇的回应,“阿布萨隆”级装备了2座双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配备法国和意大利合作开发的MU90鱼雷,最高航速达50节(此时射程10千米),最大射程25千米(均速29节),作战深度达1千米(常规潜艇极限下潜深度很难超过600米)。舰上常驻的2架EH101直升机同样是中远程反潜作战的犀利杀手,每架可携带4枚MU90鱼雷,可在6级海情下随时起降,在距离母舰100海里处持续巡逻2.5小时,依靠机载搜索雷达和声呐浮标,足以让性能和运气稍差一点的潜艇死无葬身之地。
  
  对中国海军的启示
  
  丹麦小国寡民,同时身为北约成员国,面临威胁不大,拥有非常宽松的军备技术外购环境,因此发展军备在预算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大胆追求高指标,放心尝试“拿来主义”。这些条件都是中国海军所不具备的,因此“阿布萨隆”级的研发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海军,但“阿布萨隆”级设计思路上的某些独到之处还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阿布萨隆”级灵活支援舰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低档”通用驱护舰和“迷你”船坞登陆舰的融合,既可以充当相对廉价的多面手通用驱护舰,也可以初步满足海外兵力投送的需求,既精简了海军编制,又节省了预算。然而中国海军作为注定走向远洋的海上力量,舰艇数量和性能要求更高,驱护舰和两栖舰艇自然要各司其职以发挥最优性能,自不必搞出“中国版丹麦舰”。但观察目前的中国两栖舰艇,似乎还是有些隐忧――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无疑比欧美国家更为严重,至少在短期内,两栖舰艇的防空武器配置一味模仿欧美同类的“单纯近防武器路线”,似乎值得商榷。这一点可以考虑借鉴“阿布萨隆”级,为大型两栖舰艇配备相对先进的近中程防空导弹和高精度电子战设备,至少在未来中国航母和远洋型驱护舰尚不及潜在敌对势力时,可以减轻主力舰艇为两栖舰艇护航的压力。随着电子设备小型化和垂直发射系统在中国海军的普及,加装设备带来的空间压力大大缓解。至于造价问题,除了扩大与主战舰艇同类设备的产量可以降低成本外,由此带来的装载巨大的两栖舰艇安全性上升,足以使增加费用“物超所值”!
  “阿布萨隆”级另一个亮点是高度模块化,保证了丹麦海军可以获得性能先进、维护升级方便、建造成本可控的舰艇,代表了世界海军舰艇的发展趋势。而中国海军长期受历史和技术因素限制,舰艇没有考虑太多的整体模块化设计和日后升级,当初“旅大”级驱逐舰的改装曾因原始设计限制大费周章,直到21世纪新服役的驱护舰才对模块化建造有所考虑。但对比欧美贯彻的从舰艇、动力设施到武器、电子设备的“全面模块化”,我们尚有差距。甚至推而广之,不仅军用舰艇应用模块化,某些低配置经济型舰艇甚至远洋民用船舶也可以考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走模块化之路。比如索马里护航、南海岛礁护渔巡逻之类的远海行动,冲突呈低烈度,完全可以考虑在民用标准船舶上安装模块化低杀伤力武器和“够用”的电子设备,必要时可以更换模块而灵活使用,避免昂贵的主战舰艇无意义过度耗损。丹麦的“阿布萨隆”级灵活支援舰就在索马里护航时大显身手,让美国“宙斯盾”、俄罗斯“基洛夫”之类的大家伙好不惭愧。由此可见,舰艇战斗力实用为准,考虑长远为佳,在中国近海巡逻和远海护航需求大增的形势下,灵活低配置军舰应当大力提倡模块化通用道路。
  再如大型补给舰、大型医院船、大型电子侦察船等非作战军用舰艇,同样可以考虑在远洋集装箱船这样的建造标准日益提高的民用船舶基础上衍生,做到平台通用化和低成本化,易于应急扩充和战前升级。这一点,苏联的民用“影子海军”、英国在“马岛战争”前令人赞叹的民船改装行动都已经为我们做出示范。
  中国海军正处在走向远洋的发力阶段,正由于近代我们落后海军强国太多,在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任务日趋繁重的时期,在世界军事技术高速发展甚至引发技术革命的时期,我们更要结合自身条件,广泛借鉴新思路,尽可能少走弯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9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