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追风筝的人》的情态系统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对小说《追风筝的人》进行了情态分析。笔者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为线索,将小说划分为三个阶段,着重分析各个阶段中主要小句的情态系统,揭示了主人公阿米尔对哈桑如何由亲密到背叛,再由愧疚到自赎的心路历程,探讨了小说的成长主题,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情态;成长与自赎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7-010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7.051
  0 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小说以政局动荡的阿富汗为背景,围绕主人公阿米尔叙述了一个有关人性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在普遍意义上可视为一部成长小说[1],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底蕴,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与反省,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热潮。
  情态系统表达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不同程度的可能性,包含情态和意态两个方面。[2]在命题中,情态可以表现不同程度的概率和频率,一般用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如can, will, may, always and usually等等;在提议中,情态表现为意态,可以表达不同程度的义务和意愿。情态主要由情态动词和谓语的延伸部分来实现,如should,will,supposed等等。[3]除此之外,情态还可以通过情态隐喻以及情态附加成分来体现,且情态的值一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级。[3]
  本文尝试以韩礼德的情态系统为理论基础,对从语篇所截取的小句进行分析,揭示阿米尔如何因自己的懦弱而背叛哈桑,以及如何在一次次的愧疚中备受煎熬,到最后实现救赎的成长历程,诠释小说成长和救赎的主题。
  1 《追风筝的人》的情态系统分析
  小说按照情节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九章;第二部分从第十章到第十三章;第三部分从第十四章到第二十五章。本文将对三个部分所截取的小句进行情态分析,揭示阿米尔的成长历程。
  1.1 背叛的缘起:懦弱者的谎言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阿米尔和哈桑在阿富汗的年少生活。出生于上层社会家庭的阿米尔因软弱与畏缩得不到父亲的重视,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阿米尔在12岁那年参加了喀布尔规模最大的斗风筝比赛,想夺得首冠以一个英雄的姿态站在父亲的面前,但却因此犯下了让自己悔恨一生的错误。
  (1)Maybe Hassan was the price I had to pay,the lamb I had to slay, to win Baba...[4]
  以上小句节选自小说的第七章。阿米尔在比赛中夺得了首冠,哈桑高兴地去帮他追回那只被割断的风筝,却在回來的路上遭到恶少阿瑟夫的凌辱。而阿米尔在寻找哈桑的途中,在一个巷口的拐角处,窥视了这一幕,却选择了逃离。在例(1)中,阿米尔为求心安,试图去寻找一个理由说服自己。“maybe”是一个低量值的情态词,可以明确看出阿米尔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而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牺牲哈桑是自己赢得父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5]两个高量值情态词“had to”译为“必须”,表达客观的义务和需要。为了重获父爱,阿米尔竟认为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从侧面揭露了阿米尔自私的心理。而最后一句中的情态附加语“just”也透露出当时阿米尔本身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他把从小陪他一起长大,不顾一切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仅仅看成一个哈扎拉人,一个生来就低人一等的仆人,而一个身份低微的哈扎拉人就应该为他重获父爱而牺牲。
  当阿米尔在犯下这次错误之后,始终感到良心不安,他没有办法面对那个仍旧一如既往忠诚对待自己的哈桑,那会让他时刻想到那个卑劣懦弱的自己,最终他决定将父亲最不能原谅的盗窃罪名嫁祸于哈桑,却再一次酿成大错。
  (2)I almost blurt out…I wanted to tell…I wanted that, to move on…I wanted to be able to breathe again.[4]
  例(2)选自第九章。例(2)中“almost”和主观情态隐喻表达“I wanted”可以反映出阿米尔内心的挣扎。当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了维护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形象,在面对质问时竟然承认偷手表的罪名,心情更加沉重,几乎要说出事情的真相。但他最终没有克服自己内心的怯懦,未能说出事情的真相。最后两个“I wanted”明确表达阿米尔内心的主观意愿,极度想要逃离和摆脱这一切,想一切都被时间尘封,忘掉自己所做的错事,让自己重新回归正常的轨道。但真能如愿吗?那发生过的已然被刻入脑海之中。
  1.2 埋葬的往事:负疚者的不安
  由于阿富汗政治斗争和时局的动乱,阿米尔随父亲逃往美国。多年以后,在美国成家立业的阿米尔仍然没有勇气面对曾经的过错,时刻处于恶行后的自责与厌弃中,未能摆脱内心的负疚感,倍受良心的折磨。
  (3)I wondered whether I deserve any of it?[4]
  (4)Perhaps something,someone,somewhere,had decided to deny me fatherhood...Maybe this was my punishment,and perhaps justly so.[4]
  例(3),例(4)选自第十三章。在例(3)中,当阿米尔得知自己创作的小说将要发表时,内心激动不已,想起了拉辛和哈桑,想起他们对自己少时梦想的支持和鼓励,心间倍感温暖,但却又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这一切。例(3)中的主观情态隐喻“I wondered”,属于可能性的情态化表达,与“whether”搭配,表达阿米尔对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些美好的怀疑,这也反映出阿米尔对过往的愧疚,他自知罪孽深重,愧对哈桑的真情付出。婚后的阿米尔和妻子唯一的缺憾是没能拥有自己的孩子,例(4)中三个连续使用的低量值情态词“perhaps”,“maybe”和“perhaps”都表达了阿米尔对原因的可能性猜测,反映了阿米尔一直为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错误感到良心不安,在潜意识当中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终究要为自己的罪恶付出应有的代价,而和妻子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便可能是曾经的恶行所导致的恶果。   1.3 自我的救赎:弥补者的善行
  负疚含愧的阿米尔直到接到拉辛的一个电话,得到了一次救赎的机会。随后,阿米尔独自回到了战乱的阿富汗。这一次,阿米尔勇敢地正视自己的错误,匡救弥缝,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5)but all I can mutter is,I think I gave him a good fight.I think I gave him a good fight.[4]
  (6)I will utter...now I will pray…I will pray...I will do…I will do…I will fast...I will go… I will commit …and I will set...I will do…and I will think ...[4]
  (7)It was only a smile…only a smile.But I will take it.[4]
  例(5)节选自第二十二章,描述了阿米尔去喀布尔塔利班救索拉博的场景。中量值情态动词“can”表示“能够”,体现了阿米尔的勇气,竟能说出要狠揍阿塞夫的话语,这与少时的胆小怯懦形成鲜明的对比。主观情态隐喻“I think”,表明阿米尔打败阿塞夫、救出索拉博的决心。这一次,阿米尔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为了索拉博挺身而出。
  例(6)节选自第二十五章。索拉博担心再次被送进孤儿院,选择了自杀。在索拉博抢救的过程中,阿米尔悲痛万分,双膝跪地,向真主祈祷。例(6)中11个中量值情态词“will”的主语都是主人公阿米尔,表达了将来的意愿和对上帝的承诺,语气坚定。阿米尔祈求真主保佑索拉博,他将愿意做一切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从中可以看出阿米尔对索拉博性命的担忧,也深刻地反映了阿米尔内心深切的自责与忏悔。所幸,索拉博最后脱离了生命的危险,但却未能走出往事所带来的阴影。例(7)节选自小说的结尾。当阿米尔奔跑着去为索拉博追回那只飘落远处的风筝时,他看见了索拉博嘴角扬起的一丝微笑。两个情态附加语“only”表明了这仅仅只是一个微笑,还不能让一切恢复正常。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个小小微笑,如破冰般让索拉博曾竖起的坚固心房出现裂纹,阿米尔奔跑着去拥抱这份希望。“will”体现了阿米尔有治好索拉博的意愿和决心,有给予索拉博美好生活的动力。
  2 结语
  综上,通过对《追风筝的人》情态系统分析,阿米尔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也在逐一呈现出来,这是一场对背叛与救赎的勾勒,对人性与道德的探索,同时也是一场对宗教和阶级的批判,对战乱与政治斗争的揭露。而阿米尔因战争逃往美国逃离往事,也必将因战争而重回战地赎回前罪,而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阿富汗近代的悲剧,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卢巧萍.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意象对成长主题的凸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5):123.
  [2]王勇.在“是”和“不是”之間:归一性、情态和否定[J]. 外国语文,2009,25(2):101.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146.
  [4]Khaled Hosseini.The Kite Runner[M].New York:Penguin Group,2003.
  [5]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0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