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绩溪县蚕桑生产下滑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在进

  摘要分析近年来绩溪县蚕桑生产产量下滑、质量下降的原因,提出通过推广优良品种、科学种养、标准化收烘、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等措施,以稳定蚕茧产量、提高蚕茧质量,为绩溪县蚕桑乃至安徽省的蚕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蚕桑生产;问题;对策;安徽绩溪
  中图分类号S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74-02
  
  CausesandCountermeasuresforDeclineofSericulturalProductioninJixiCounty
  HU Zai-jin
  (Agriculture Committee of Jix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Jixi Anhui 245300)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auses were analyzed for decline of se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either yield on quality of late years in Jixi County.In order to stabilize cocoon yield and improve quality,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extending the improved strains,raising scientifically,standardizing collection and drying step and making the full use of the cooperative.Thus it lays down the groundwork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 Jixi County and even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sericultural produc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Jixi Anhui
  “吃粮靠种田,用钱靠桑园”,“绩溪奔小康,大头在蚕桑”,这是20世纪80年代绩溪县蚕桑业飞速发展的写照。绩溪县是著名的蚕桑之乡,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改革开放后,更是形成从栽桑、制种、养蚕到收烘、缫丝、织绸、服装的一条龙生产体系,茧丝绸产业成为绩溪县经济的主导产业。1995年,绩溪县蚕桑业发展步入最鼎盛时期,蚕业生产为绩溪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但之后的10多年间,绩溪县的蚕业生产情况并不乐观,几度出现下滑,发展前景堪忧。
  1绩溪县蚕业生产现状
  1.1桑园建设及蚕茧生产情况
  蚕桑生产作为绩溪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连续几年下滑的情况下,2010年得到恢复性增长。全县现有桑园0.13万hm2,养蚕户0.94万户,饲养蚕种25 351盒,生产蚕茧1 272 t,产值3 408.2万元,平均茧价26.8元/kg,盒种单产50 kg,创历史最高水平。黄山综合试验站示范户临溪镇孔灵村某村民全年饲养38盒,生产蚕茧2 359.5 kg,盒种单产达62.1 kg,总产值达62 436元,为全县之最。蚕桑生产仍然是绩溪县贫困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1.2蚕茧质量情况
  由于受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蚕茧价格一路下滑,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优势荡然无存,同时企业在长期收购中没有贯彻国家蚕茧收购政策,无论好茧差茧一个价[1]。蚕农出售毛脚茧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绩溪县的蚕茧质量,蚕桑生产发展非常困难。
  1.3蚕桑生产情况
  2011年绩溪县共饲养蚕种10 700盒,盒种产茧50 kg,由于受6月3日连续阴雨天气和蚕农售毛脚茧的影响,导致解舒率不高,企业收购停止现象,蚕农无处售茧,桑农管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一些蚕农已调整养殖方向,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挖桑现象。蚕桑产业效益的降低已严重影响到该县蚕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蚕桑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2绩溪县蚕桑生产产量下滑、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1蚕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1.1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是蚕茧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2011年绩溪县春季饲养蚕种6 130张,全部是873×874。5月5―6日分发给蚕农饲养,5月7―8日蚕种孵化,蚕种实际孵化率达98%以上,蚕期饲养气候除4龄至大眠期间遇超低温影响,其他饲养期间气候较为理想,5龄食桑一般都在8 d以上,茧层较厚。但6月2―20日长期阴雨,导致蚕上簇湿度大,影响蚕解舒率。
  2.1.2收烘技术跟不上。长期以来,绩溪县在蚕茧收烘中还未建立一支专业的蚕茧收烘队伍。有些收烘单位因场地或蚕茧收烘速度未跟上,鲜茧在雨天多湿环境中未能及时收烘,高温多湿环境严重影响蚕茧解舒率;在烘茧过程中,关键技术掌握不当,如头冲、二冲之后还性时间不足,鲜茧、半干茧、干茧堆放不规范,容易造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影响解舒。
  2.1.3收购混乱,茧质下降。2005年以来,绩溪县蚕茧收购较为混乱,无论有资质或没有资质的都参与蚕茧收购,收购毛脚茧,导致蚕农放松簇中管理,严重影响蚕茧质量[2-3]。
  2.1.4蚕品种较为混乱,影响庄口质量。自蚕种场破产后,绩溪县蚕种经营处于半开放状态,经营蚕种的商贩较多,导致一个庄口多个品种,对蚕茧质量也产生影响。
  2.2蚕桑生产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2.2.1蚕农缺少蚕茧收购定价的主动权。绩溪县蚕桑生产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低、市场波动大等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蚕农组织化低,在蚕茧市场上缺少话语权。该县从事蚕桑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老人,仅有的3家蚕桑专业合作社也不参与蚕茧收烘环节,缺少蚕茧收购定价的主动权。
  2.2.2蚕农在蚕茧市场中处于劣势。作为以出售鲜茧为主的蚕茧因商品率高、实效性强、不易储存等特点,决定了蚕农在蚕茧市场中的劣势地位。在2011年的春茧收购中,国家指导价为34元/kg,但绩溪县平均价格仅为28元/kg,并出现停收、拒收的现象。蚕农低价售茧,砍桑弃养,加速了该县蚕桑生产的进一步下滑。
  3稳定、提高蚕茧质量的主要措施
  3.1以质量求生存
  3.1.1选定各季蚕主推品种,实施蚕种良种补贴[4]。养蚕安全和蚕茧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蚕种的选择,因而选定各季蚕主推饲养品种,指导蚕种生产企业加快繁育推广是稳定、提高蚕茧质量的首要举措。同时,为避免区域内蚕品种的混杂,应加强协调,保证各蚕种经营单位发放的品种同季一致,减少对庄口茧质量的影响。另外,《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其财政预算内安排蚕种良种补贴、贴息补助等资金,支持良种繁育和推广”将蚕种列入良种补贴范围,激励蚕农饲养优良蚕种,为后续加工业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础。农户可通过当地蚕桑技术辅导员或蚕桑技术干部订购、签领优良蚕种,政府根据蚕农订购并饲养的良种蚕种给予每盒10元的补贴,补贴款依据乡镇审核的清册通过财政涉农“一卡通”发放到户。

  3.1.2加强蚕桑生产技术培训,鼓励科学饲养。将蚕桑生产技术列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内容。鼓励科学饲养,包括选择质优抗病良种、强化消毒防病、良桑饱食、采用纸板方格蔟标准化上蔟、适熟采茧、分类售茧、推广“小蚕防干立体育”、“大蚕一日三回育”和蚕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温湿度控制、“眠起处理”和蚕药使用,防止农药中毒。支持蚕种催青设施改善、联合消毒、小蚕共育和养蚕新技术的应用。
  3.1.3价格激励,标准化收烘。按高于15%以上的标准给足方格蔟优质茧的质量差价,以鼓励蚕农生产销售优质茧,杜绝抢收毛脚茧现象,制止统收、统价和价格欺诈行为的发生。各蚕茧收烘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包括适熟收茧、小蓝堆放、标准分类、验质收购、按质定价、同季同质同价、标准化收烘。另外,春季收购蚕茧前,主管部门要向蚕农、收烘单位、用茧单位通报蚕茧收烘监管要求和市场信息。
  3.1.4发挥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功能。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农村合作社组织发展标准化生产。因此,要大力发展蚕农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作,支持合作社组织社员生产、加工、销售优质蚕茧,支持其开展面向社员的蚕桑生产技术培训,鼓励其与缫丝企业建立合作,包括直销直供、优茧优价,通过价格机制将企业需求和蚕农生产成果进行有效统一,促进茧质提高。
  3.2创建省级标准园,推进蚕桑标准化生产
  3.2.1扩大蚕桑生产规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引导蚕农发展蚕桑生产,是解决当前原料茧供不应求问题的根本途径。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示范带动等方式,做到规划起点、管理水平、种养标准、产出效益均优的生态化养殖,加快蚕桑基地组织链、产业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推广集约化生产与省力化养蚕技术[5]。
  3.2.2建设规模化示范片,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要求,建设30 hm2以上的规模化蚕桑示范片,为蚕桑生产向规模、高效、标准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该措施不仅可以节约生产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蚕茧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还可有效避免农药污染的发生。加快制订、推广蚕茧生产、收烘技术标准,完善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推进蚕桑生产和蚕茧加工的标准化进程。同时,根据蚕农养蚕需要,按照乡村建设规划,1 hm2桑园可批准蚕室建设用地150 m2,且对规模化蚕桑示范片内新发展的桑园给予2 000元/hm2的补助。
  3.2.3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打造优质蚕种品牌。整合现有资源,推进技术改造,以建成良种繁育基地,通过高效、先进新技术的引进,提高良种繁育生产能力,实现现代化生产;打造优质蚕种品牌,主推符合缫丝工业对原料茧品质改善需求的品种,确保当地用种平衡和质量安全。此外,按照《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和《蚕种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检验制度,依据蚕种质量标准,做好成品与繁育的自检工作。
  3.2.4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蚕桑专业技术岗位和人员要足额配置,保证资金和技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推广优质高产桑树良种,优选推广优质、抗病、稳产蚕种,重点普及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营茧、科学收烘等实用技术,通过技术服务监督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蚕桑生产社会化服务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行科技推广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支持蚕农合作社或有条件的养蚕大户开展规模化小蚕共育。力争到2015年小蚕共育推广率达80%以上,方格蔟推广率达80%以上,优良桑、蚕品种推广率达100%,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
  3.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3.3.1限制缫丝企业盲目扩张。严格控制缫丝能力扩张,5年内不得新办缫丝企业,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缫丝业原料茧自给率低,如新增缫丝企业,必然加剧原料茧的短缺,不利于收烘秩序维持。
  3.3.2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茧丝绸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着力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发挥茧丝绸产业内部的互补优势,着力培育茧丝绸产业集群,开发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广缫丝生产水、热重复利用等节能降耗技术,发展蚕业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茧丝绸产业的综合效益;支持企业品牌建设,以品牌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
  3.3.3重视蚕业资源深度开发。利用蚕业的物质资源,开发研制食品、化工产品、医药材料等,如发展桑园养鸡、利用蚕业下脚料进行食用菌等营养功能食品的生产,也可发展丝绵被、真丝针织以及织绸、成衣、混纺、精纺等后续加工产品生产[2]。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适合深度开发的条件。
  3.3.4加强与旅游产业联合。除经济效益外,蚕桑产业还具有生态、观光、景观、教育、休闲、旅游、和科普等功能,应重视其生态旅游价值,开发丝绸旅游工艺品、旅游产品、丝绸服装服饰,促进蚕桑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6-7]。
  3.3.5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将蚕桑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以此促进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强县政府的组织领导,联合诸如经委、财政、农业、金融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问题[8]。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规范产业市场秩序,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金融支持。
  4参考文献
  [1] 汤宗保,张正毅.构建新型服务体系提升蚕业发展水平[J].北方蚕业,2011,32(2):61-62.
  [2] 孙维峰.河池桑蚕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5):24-26.
  [3] 白胜,黄世群.2011年四川蚕桑业发展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11(7):6.
  [4] 方旭东,张建华,许冠钧.论蚕桑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11(5):4-9.
  [5] 蒋文勇,钱忠兵.蚕桑省力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1(2):1-2.
  [6] 李生军.积极推进我省蚕业向现代农业转变[J].四川蚕业,2011,39(1):3-6.
  [7] 程锦发.蚕业的变迁与现代蚕桑业探讨―打造广西东兰县现代蚕桑产业的思路和措施[J].广西蚕业,2011(1):40-44.
  [8] 赵敏,钟志堂.江苏蚕桑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路[J].江苏农机化,2011(4):37-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2279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