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某工程深基坑支护与施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介绍某工程深基坑工程特点,基坑支护方案,施工过程以及基坑监测情况。
  关键词]基坑支护,施工,监测。
  1工程概况
  某工程周边环境复杂,施工操作场地小,工程总占地面积18750m2,总建筑面积85242m2,其中地下室二层面积约30000m2,地上主楼24层、裙楼3层,基坑东西长180m,南北宽100m,基坑周长约560m。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黄海高程4.150m,现场自然地坪-0.600m,根据地下室结构平面布置,大部分承台底标高-11.400m,实际开挖深度为10.8m,其中主楼电梯井深坑底标高-13.300m,实际开挖深度达12.7m。
  2工程地质情况及水文条件
  2.1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在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分布如下:
  Z层:杂填土。杂色,结构稍密,成份复杂,主要由块石、碎石与碎砖块混凝土块、瓦砾、砂等建筑垃圾混粘性土组成,局部表部分布有生活垃圾,场地中有老墙基、窨沟等地下筑物分布,土质极不均一,含有机质与碳化物;全址分布,厚度一般在1.0~2.4m左右,大者可达3.2m。第(1-1)层:杂填土,层厚1.00~3.40m,层顶标高3.12~4.02m。杂色,松散,高压缩性。上部由砖瓦碎石等建筑垃圾组成,底部为灰黑色粘性土混碎石。
  第(1-2)层:粘土,层厚0.50~2.20m,层顶埋深1.00~2.50m,层顶标高1.15~2.48m。灰黄~褐黄色,软塑~可塑,饱和,干强度高,中等~高压缩性,高韧性,摇振反应无,切面光滑。局部为粉质粘土,层间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结核,本层属地表“硬壳层”,部分位置缺失。
  第(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7.70~11.80m,层顶埋深2.00~3.70m层顶标高0.08~1.75m。灰色,流塑,饱和,干强度高,高压缩性,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慢,无光泽,略具层理。
  第(4)层:淤泥质粘土,层厚5.00~10.80m,层顶埋深11.00~13.00m。层顶标高-10.42~-7.35m。灰色,流塑,层底局部呈软塑状,饱和,干强度高,高压缩性,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土质不均,局部为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
  第(5-1)层:粘土,层厚3.40~10.10m,层顶埋深18.50~23.10m,层顶标高-19.48~-14.83m。灰绿~黄褐色,可塑~硬塑,饱和,干强度高,中等压缩性,高韧性,摇振反应无,切面光滑。土质不均,以粘土为主夹粉质粘土,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结核。
  第(5-2)层:粉质粘土,层厚6.70~12.40m,层顶埋深24.40~29.80m,层顶标高-26.27~-20.90m。黄褐色,软塑,饱和,干强度高,中等~高压缩性,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慢,无光泽,略具层理。土质不均,局部为粉土(呈稍~中密状)。本层与下层渐变接触,无明显界面,颜色渐变为灰黄色。
  第(5-3)层:粉土,层厚2.00~7.60m,层顶埋深34.10~38.20m,层顶标高-34.52~-30.40m。黄褐~灰黄色,稍密~中密,湿~很湿。干强度低,中等~高压缩性,低韧性,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略具层理。土质不均,局部为粉质粘土。
  2.2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地表潜水,受环境及气候影响明显。
  开挖范围内土质自上而下性质逐渐变差,开挖范围内土体以淤泥质土为主,渗透性较差,一般室内渗透实验的渗透系数在10-7m/s左右,为弱渗透性水性土层;Z层杂填土富水性和透水性较好,开挖时需将填土中的水隔开,尤其是在雨季施工,更应注意排水。
  3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方便施工”的原则,结合工程特点,经基坑支护专家组方案技术论证,确定本工程支护桩采用钻孔灌注桩和水泥搅拌桩两种桩型,见图1;支撑体系为两道现浇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包括角撑和对撑体系,见图2。支护结构剖面见图3。
  
  4基坑支护结构与施工
  4.1 支护桩施工
  本工程基坑支护采用Φ800~Φ1000钻孔灌注桩,桩长18~23m,桩顶标高均为-2.900m,基坑内支撑立柱桩为钻孔灌注桩(局部利用工程桩),立柱上部钢筋笼均为角钢格构式构件,除利用工程桩外混凝土均为C25;支护桩外侧桩间设Φ500水泥搅拌桩,采用普通32.5级水泥,水泥掺和量为13%,水灰比为0.55,搅拌桩顶标高为-2.950m,桩长13m。
  
  钻孔灌注桩采用跳打施工,并注意对相邻桩成桩时间间隔的控制,确保桩身质量。基坑外侧水泥搅拌桩应尽量靠近二根支护桩,以防桩间水土流失。施工时先施工水泥搅拌桩后施工钻孔桩,施工期间须加强对钻孔桩成孔情况、周围土体、邻近工程桩、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观测,发现异常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主楼电梯井深坑采用三排松木桩@200交叉状布置上加C25钢筋混凝土压顶梁板带施工。
  4.2 基坑开挖施工
  基坑开挖施工是整个地下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必须严格按设计和相关要求进行。
  (1)施工程序
  挖一道围梁及支撑部位土体至围梁面标高―挖地槽至围梁及支撑底标高―设一道水平围梁及支撑―修基坑外侧土体至设计标高,设坡面及地表混凝土面层,并设好地表排水明沟及集水井―分层放坡开挖土体至二道围梁及支撑面标高―挖地槽至围梁及支撑底标高―设二道水平围梁及支撑―分层放坡开挖土体至地下室底板底标高―人工边修土边设坑底垫层,并设好坑底集中排水―设底板处支撑板带―挖地槽至承台及地梁底标高,并立即设好垫层及砖胎模―做好二次围护措施,挖电梯井部位土体至设计标高,并立即设好垫层―做基础承台、地梁及底板―拆除二道支撑―地下主体结构施工至地下一层―设地下一层处支撑带―拆除一道支撑―地下主体结构向上施工―分层回填夯实―向上作业。
  (2)挖土施工
  按设计要求挖一道围梁外侧土体,并设好面层。待一道围梁及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80%标准值,以大于1:1.5放坡分层开挖至二道围梁及支撑面标高,每层厚度不宜大于1.5m。挖地槽至二道围梁及支撑底标高,设二道围梁及支撑。待二道围梁及支撑混凝土强度达到90%标准值,以大于1:1.5放坡分层开挖,每层厚度不宜大于1.5m挖至各区域底板底设计标高后及时设垫层。板底垫层施工完毕后,方可二次开挖地槽至承台及地梁底标高,开挖时要求分段挖地梁、间隔挖承台,且边挖边设垫层及砖胎模。做好二次围护措施,挖电梯井部位土体至设计标高,且边挖边设垫层。基坑各阶段挖土施工必须遵循“开槽设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挖土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底板底以下土体必须人工开挖。机械挖土至设计标高后,立即进行人工修土和设垫层,并保证在12小时内完成。在机械挖土时必须注意,挖土深度严禁超过设计标高,不得损坏工程桩、支护桩、围梁、支撑及立柱,并避免扰动开挖面以下的土体。坑内土体开挖时不得留陡坡,以免基坑内土体滑移而引起工程桩偏位。挖出的土体及时外运,不得堆放在基坑四周,否则会使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危及基坑与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基坑挖土施工应做到“五边”施工,即:边挖、边凿、边铺、边浇、边砌,保证基坑土体不长期暴露,确保基坑稳定。
  (3)防排水措施
  按设计要求设好放坡区土体混凝土面层,避免地表水大量渗入基坑。围梁四周杂填土用粘性土换填夯实,以防杂填土内的孔隙水大量渗入基坑。基坑挖土施工过程中发生漏土现象,把相邻桩间清理干净,用块石或砖浆砌堵缝。
  沿基坑外侧设排水明沟,并根据实际情况每隔20M左右设一个地表集中排水井。基坑内按实际设纵横向排水沟,并每隔20M左右设一个坑底集中排水井,基坑内排水沟及集水井应尽量远离支护桩。做好基坑内外有组织的排水工作,确保基坑内土体不受水浸泡。
  5基坑监测
  由于本基坑开挖面积和挖深较大,施工周期较长,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对基坑外侧1.5~2倍挖深范围内的四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相关监测工作。
  本支护工程共设深层土体位移孔10个设测点550点,轴力监测点两道支撑共设10个,围梁上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共27个,邻近道路及建筑物各布设28个沉降、位移观测点。
  从基坑开挖至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监测结果围梁最大水平位移53MM、最大沉降5.7MM,深层土体最大位移36MM,邻近道路及建筑物最大沉降4.5MM、最大位移47MM,最大轴力2317KN。
  6结语
  该大厦深基坑支护充分发挥结构单元特长,桩体刚度较大,施工工艺简单,止水效果较好,缺点是施工过程产生泥浆对环保有影响。
  在整个地下室施工工作阶段支护结构保持安全状态,符合设计受力变形规律,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变形较小。
  本工程的各项监测结果表明,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考虑全面,安全经济,施工质量良好。
  
  参考文献
  [1] 江正荣. 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王志新,卜晓翠. 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J ] . 山西建筑,2007 ,33 (9) :1122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2819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