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萃思”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皞

  
  摘要: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借鉴台湾合作大学成功的创新教育模式,推行“萃思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体系,旨在通过“萃思创新”培训、课程设置、选修课、创新讲座、创意训练营、创新种子班、企业参访、企业导师指导、本科生导师制、赛事拉动等多种措施,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推行“萃思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体系,充分弘扬和培育了大学生的首创精神,切实体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闽台合作办法校园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不拘一格育人才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
  关键词:TRIZ;萃思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推行“萃思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体系,依托的团队是海峡创意中心,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闽台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孵化站”,由李皞于2010年10月创建,植根于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实践大学,旨在通过创新性竞赛、大学生社会实践、真实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综合素质。“萃思创新”体系是大学生通过在校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锻炼与提升,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创新创意人才孵化基地。
  团队以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早期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重。由导师全程负责、创新大赛、科研项目牵引、从本科低年级开始进行人才长线孵化,让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直接参与面向学科前沿或生产实际的科研活动,通过“赛中学”、“干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该团队形成了“导师制”、“导生制”、“顾问制”结合的指导体系,建立了递进式的培养路线,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闽江学院海峡学院推行“萃思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体系,主要是引进了台湾合作大学创新创意的成功经验与模式,通过“萃思创新”培训、课程设置、选修课、创新讲座、创意训练营、创新种子班、企业参访、企业导师指导、本科生导师制、赛事拉动等多种措施,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TRIZ理论基础
  “萃思”是英文TRIZ的音译词,在国内也翻译“萃智”等。
  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该理论是由苏联人Genrich Altshuller(根里奇·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是他审阅世界各种专利二百五十万件,而发现这些发明之后的规律[1]。
  TRIZ理论,是一种系统改良的方法;一种自觉性演化的技术系统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一种消除工程冲突而不抵消妥协的工具;分享无数发明家的知识与经验来增加工程人员知识创造力和解决问题技巧的方法。
  根里奇·阿奇舒勒认为创新是反复进行的思维发散与收敛过程,通过TRIZ创新方便,帮助更有效的创新过程![2]
  
  图:创新过程
  TRIZ理论应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简单介绍台湾中华大学在这一方面的应用,台湾中华大学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主要是应用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应用。而闽江学院海峡学院TRIZ理论主要应用的是在电子商务、广告、工商管理、服装设计、环艺设计、金融产品设计等专业领域。
  (二)借鉴台湾合作大学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
  中华大学推行创新教育的指导和执行机构是中华大学创新与创意中心,该中心成立于1998年8月,其目标是培育创意钻石人才。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人,种子教师50多人。覆盖专业主要有设计类专业、电子工程、IT类、材料学、经管类专业等等。该中心推行创新教育成果显著,目前他们拥有数百种专利与发明,其中不乏在国际大赛中获得金奖的作品,部分作品已经产业化,投入社会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
  (三)海峡学院的TRIZ创新教育体系的尝试与探索
  1.海峡学院TRIZ创新教育应用基础分析与思路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各个教研室,财政金融教研室:金融学、国际贸易、保险学;企业管理教研室: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创意设计教研室:广告、服装设计、环境艺术。
  TRIZ理论在海峡学院的应用主要通过培训、实训、实践、讲座、参赛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而这一过程,借鉴台湾合作大学的做法,由“海峡创意中心”具体指导海峡学院创新能力的培养,海峡学院教务部、学工部配合,学生社团组织具体执行、组织各种创意活动。
  2.建立执行指导机构“海峡学院创意中心”
  (1)明确中心职责与任务
  ①推动学校的创新与创意教育;
  ②规划学校创新与创意教学课程;
  ③举办或参与国内外创新创意创业等相关竞赛、举办“创意训练营”。
  目前,中心主要举办了创意人才的培训班、“创新人才”种子选手班、大学生设计开发类竞赛的辅导与培训班。目前辅导的赛事有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等。
  (2)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
  海峡学院创意中心充分利用实验室群组的作用,配合学院实践教学,超过三千平米的分专业实验室群组,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推行“萃思创新”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设计室”、“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实验室”、“金融与保险实验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实验室”、“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实验室”等等。其中,“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可同时容纳超过80人开展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和电子对抗赛;“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实验室”专门用于支持两岸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开展数据分析等科研用途。现有实验室平台,能满足了“萃思创新”体系日常培训、辅导、赛事等活动的需求。
  3.日常工作事项由学生社团负责承办、组织
  学生会的学习部,学生社团有互联网协会、ERP协会等等。
  4.建立学生团队为中心的管理机构
  目前,海峡创意中心,已经建立了以学生团队为主的管理团队,其组织部门有中心主任、中心助理、设计开发部、品牌推广部、培训部:负责机构的内、外培训、竞赛部等等。
  5.发挥“导师制”在“萃思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海峡学院推行“萃思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体系,指导老师组主要采用校内“本科生导师制”和“企业导师制”、“学长导师制”。
  (1)校内“本科生导师制”:由部分科任教师、专职教师组成,指导的教师尽量是双师型的教师,具体指导项目过程。
  (2)“企业导师制”:由业界资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具体采用讲座、启发性思维培养过程、社会实践指导具体学生项目过程。
  (3)“学长导师制”:有参与项目、赛事过程经验的高年级学长、学姐带低年级的学生。
  (四)逐步建立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
  该部分主要通过培训、实训、实践、讲座、参赛等方式设置培养方案。
  (1)企业参访和企业导师创新讲座课程体系:大二学生企业参观访问,海峡学院专业学生均参与,企业导师给学生开展讲座。目前已经举办24次活动。
  (2)创意训练营、萃思创新“种子”选手培训课程体系。目前已经举办多期,主要对创新理论与应用的培养。模块课程主要是包括《萃思理论基础》、《创新方法与应用案例分析》等等。

  (3)创新辅助工具培训课程系列。主要有《Photoshop图像处理》、《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网页设计》、《网络营销》、《PPT制作》等等。
  (4)赛前辅导班系列:目前主要辅导的赛事有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建行“e路通”杯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等。学生通过辅导获奖的有20多次。
  (5)项目实务,通过企业的实际项目操作,如网络推广、SEO、帮助企业设计网站等等。
  (6)网站平台维护与电子杂志的编辑、发行,通过访谈、讲座等促进与业界人士的交流与互动。
  (五)积极推进创新性大赛、创新政策的宣传与普及
  中心指导学生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对各类大学生创新大赛、创业大赛、各级创新奖项、创新支持政策等都进行积极的宣传与普及。目前主要推广的,主要有: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团省委《关于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办法》,省团委YBC创业政策,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六)重视“萃思创新”的“德”文化
  (1)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等。
  (2)追求“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素质与品质。
  (3)追求桂花的品质与精神-平凡,不起眼,却总能给人以清新和芬芳,让人沁人肺腑;给人以帮助,给人以价值。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经验
  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萃思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体系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以“萃思创新”为核心的能力养成体系,通过引进台湾大学的创新创意课程及创新平台,引领大学生在思维创新、设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学生参加两岸各级专业赛事收获良多,自2009年以来,学生获集体奖市级3项、校级8项、院级35项;个人国家级奖项35项,省市校级560项,院级686项,总奖项数超过1300项。
  参考文献:
  [1]孙峰华,王亮申,顾九春.TRIZ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前瞻[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0
  [2]刘训涛,赵存友,徐鹏.TRIZ理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0,3:14
  [3]郑称德.TRIZ理论及其设计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2003,3:64
  [4]韩彦良,曲芬霞,李素云.基于TRIZ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11: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批号09YJA880063)资助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两岸职业教育专项重点课题(批号JA11401S)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皞(1980-),男,闽江学院讲师、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移动信息化、信息与通信工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069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