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振山

  一、种子处理
  1、晒种
  通过晒种增温,可以提高种皮的透性,便于氧气、水分进入种子,加快吸水速度,促使种子内部新陈代谢,增强种子生活力;通过晒种还可以使种子干燥均匀,浸种时吸水一致,达到出芽整齐,提高发芽率的目的。
  2、选种
  在浸种前要进行选种,清除秕粒小粒,选留籽粒饱满的种籽。选种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风选、筛选是利用溜筛把稗子除去。溶液选种常用的有泥水或盐水选种。
  二、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
  水稻的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掌握适时播种、适量播种和适宜秧龄,是保证水稻壮秧和安全生育的重要措施。
  1、播种期
  水稻生长发育对温度要求较严格,直播水稻要做到不违农时,适时播种。黑龙江水稻品种抗寒性较强,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作为安全播种始期。在水直播条件下,5月10日~20日播种;旱直播,4月末到5月10日为最佳播期。
  2、育秧方式
  育秧方式是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综合技术体系。现将几种主要的育秧方式介绍如下:
  水育秧、薄膜育秧、旱育秧三种,一般水育秧易烂秧死苗,现已不采用。
  三、整地、施肥
  1、土层深厚,田面平整
  2、保水性和透水性好
  3、较强的保肥力和释放养分。一般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速效氮、磷、钾分别在百万分之一百至一百二十左右。
  4、稻田整地是通过犁、耙、耖、平整作业来完成的,主要目的是使土壤松软,耕作层活化,增加保肥保蓄水能力;改善土壤通透性,消除有毒物质;拌和基肥,使泥肥融合,加快有机肥料腐烂;消灭杂草和病虫害,并使田面平整,有利于合理排灌。
  四、田间管理
  1、分蘖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1.1分蘖是水稻的重要特征。分蘖在主茎节上自下而上依次发生,分蘖的出现总是和母茎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为无效分蘖。在水稻群体中,有10%的稻株出生分蘖时称为分蘖始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增加最快的时期为分蘖盛期,分蘖数达到最多的时期为分蘖末期。分蘖成穗数与分蘖出生相同的时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1.2分蘖期田间管理
  此期田间管理主要是科学施肥浅水灌溉,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促进有效分蘖,防止无效分蘖。
  2、长穗期生长发育及管理
  2.1、长穗期的生长发育
  水稻生长到分蘖末期,开始茎杆节间伸长和幼穗分化,水稻拨节后地上部分的几个节间伸长,当茎植基部第一节间伸长达1.5~2厘米,外形由扁变圆时,称为拨节。地上部分伸长节间一般4~7个。水稻完成一定的营养生长期之后,开始转入幼穗形成的生殖生长期。茎的生长锥转入穗的分化。
  2.2、长穗期管理
  长穗期一是要施好拨节肥孕穗肥,一般在抽穗前20~10天,每公顷施纯氮30~35千克,再配施氧化钾30~50千克。二是要灌好孕穗保胎水。三是及时防治病虫及除草。
  五、病虫害防治
  1、稻瘟病防治
  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
  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每亩用甲、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土一号,一般亩用50毫升兑水120斤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两兑水120斤喷雾防治一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应亩用100毫升富士一号兑水120斤进行喷雾。
  2、水稻纹枯病防治
  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及时喷药:亩用1%(1万单位)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1斤或2%井岗霉素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150斤喷雾。也可亩用草木灰30~40斤加水200斤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亩用50~70斤草木灰直接撒施。防治用药: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
  3、稻飞虱
  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拨节期为害。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的为害主要在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每百丛有虫量在50头以上即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4、稻纵卷叶螟
  用药处方:每亩用30%农尔旺乳油125毫升、480克/升毒死蜱乳油80毫升、每亩用10%挫击乳油250毫升、每亩用10%速效灵乳油120毫升。
  用药要点:用药适期,一般为2龄幼虫高峰期。但在使用毒死蜱及其混配制剂时,防治时间应提早2~3天,掌握在低龄幼虫盛发期防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2112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