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通过学生这种矛盾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大大激活,从而使问题深刻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产生。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这种人的卑劣形象。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加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当然,教师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要放开手脚,激励学生大胆发问, 于无疑处质疑,不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善于发现并且提出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或认识的差异,学生只是将自己的看法与教材作比较;或以教材的观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使学生认识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例如《孔已己》一文中,孔已己的最后结局如何呢?教材中充分肯定:“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里,最终走向死亡”。但刚上完这一课时,有学生却提出“孔已己并未真的死了呢”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在班上展开了强烈的讨论,并鼓励那个学生说出他的见解和主张,他马上说出自己的理由:“中国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喜欢以喜剧的形式来结尾,人们才后会感到欣慰,那么当然可以让孔已己有一个好的结局。比如,可不可以设想孔已己受到某慈善机构所收留,而安度晚年?”其他同学纷纷发表意见,认为孔以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目的是让人们更加憎恶那个万恶的封建社会,激发人们的抗争意识。由于学生的积极思索,不仅使他们明白了孔已己悲剧性,而且明白了社会的悲剧性,同时学生也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通过学生的自我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的运用。
  例如通过学习《渔歌子》这首词以后,将苏轼根据《渔歌子》改写成《浣溪沙》一词的内容打乱顺序:A、自庇一身青箬笠,B、西塞山前白鹭飞,C、相随到处绿蓑衣,D、桃花流水鳜鱼肥,E、斜风细雨不须归,F、散花洲外片帆微。这道题要求学生理清苏词的顺序。苏词是对张词的改写。张词用的词牌名是“鱼歌子”,有六句。其中有三句与张词相同,有两句与张词相近,对照张词,这五句的顺序基本上可以排列出来。但还剩一句,无法安插,这就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揣摩。从内容上看,这句写的是背景,应在前面交待,可以断定属上阙,再从形式上看,学生学过用“浣溪沙”词牌填的词,应知道。“浣溪沙”上阙是三个七字句,这句放在上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从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视觉是由上而下的,景物顺序应是山、鹭、洲、水鱼,还有,这句与“西塞山前白鹭飞”对偶,可以确定,它应该放在第二句的位置。通过迁移,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苏词的顺序。从而实现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语文这一门普通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工具学科,应该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出发,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教育素质,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这样的人才对现代化语文信息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理解运用,并且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处理运用,这样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培养适合时代的人才,那样才不愧疚为人类工程师的称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255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