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绩溪县蚕桑业发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滋东

  摘要 从绩溪县蚕桑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前景、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推动全县蚕桑行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 蚕桑业;现状;制约因素;前景;发展措施;安徽绩溪
  中图分类号 S88;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63-02
  蚕桑生产是绩溪县五大支柱产业,在农村农民脱贫致富中具有巨大作用。为推进绩溪县蚕桑业快速发展,现将绩溪县蚕桑业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1 绩溪县蚕桑业发展状况
  绩溪县蚕桑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当地始种桑养蚕,唐宋、明清时期规模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绩溪县蚕桑规模位居全省前列。80年代后期,茧丝绸产业生产体系形成,成为绩溪县的经济支柱。
  1995年,全县桑园面积0.28万hm2,饲养蚕种8.42万盒,产茧2 500 t,蚕茧收入达4 800万元,年产丝650 t,出口量占全省50%以上。2006年,全县共栽桑逾600万株,共发展和改造桑园666.67 hm2,推广方格簇150万片,新建标准化小蚕饲育室25个,省力化示范大棚50个。2007年,全县桑园面积增至0.22万hm2,饲养蚕种4.65万盒,年产茧1 973.9 t,蚕农收入3 257万元,可采桑园产茧达924 kg/hm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35 kg/hm2,盒种单产达636 kg/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0 kg/hm2。目前,全县蚕桑生产已呈规模化发展。部分乡镇,如长安镇、上庄镇、临溪镇、杨溪镇2007年桑园面积达0.13万hm2,占全县的60%,生产蚕茧2.5万担,占全县蚕茧生产总量的63.3%;瀛洲乡、金沙镇、华阳镇、板桥头乡4个乡镇桑园面积0.07万hm2,占全县的32%,生产蚕茧600 t,占全县蚕茧总量的30.8%;伏岭镇和家朋乡桑园面积186.3 hm2,占全县6%,生产蚕茧117.45 t,占全县的6%。伏岭镇和家朋乡2个乡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已将林茶果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
  目前,绩溪县丝绸行业企业共有8家,其中蚕种场1家,蚕茧收烘企业1家,丝厂(兼收烘)3家,绸厂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1家。从栽桑、养蚕、制种到缫丝、织绸一条龙的茧丝绸产业链基本形成。蚕业生产为绩溪县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2 制约蚕桑业发展的因素
  2.1 蚕桑技术推广网络技术水平低
  绩溪县蚕桑技术推广网络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五七”大学招聘蚕桑辅导员,充实到各个乡镇,逐步形成蚕桑站、农技站等蚕桑技术推广网络。随着乡镇体制改革,蚕桑技术“三权”下放,蚕桑技术推广处于线断网破状况。蚕桑辅导员解聘后,使蚕业发展技术在基层更加难以推广应用。
  2.2 缺乏经济支撑
  近10年来,绩溪县用于小蚕共育、基地建设、方格簇推广、催青室改造等技术服务设施方面的资金很少,科学技术服务不到位,阻碍了绩溪县蚕桑业发展[1]。
  2.3 蚕桑病虫害测报缺乏有序开展,蚕茧比较效益下降
  绩溪县由于体制和经费等原因,缺乏蚕桑病虫害测报站,不能及时发布蚕桑病虫害预报,导致部分病虫害在全县暴发流行,阻碍全县蚕桑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平均蚕茧价格1 233元,2007年下降至825元,仅为2006年的66.9%。由于蚕茧价格的下降,农资价格的大幅上升,目前饲养1张蚕种成本就达800元,导致蚕茧生产效益显著下降,致使许多蚕农桑园撂荒、弃养。据调查,当前全县仅存桑园1 978.2 hm2,比2007年减少223 hm2,桑园撂荒、弃养、毁桑现象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2.4 蚕茧收购环节不规范
  绩溪县蚕茧收购存在定价偏低、统货收购、不坚持干壳量计价方法、前后价格不一等现象,严重损害蚕农利益。
  2.5 蚕桑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
  据调查,全县现有桑园1 978.2 hm2,饲养农户达1.81万户,户均桑园面积仅0.11 hm2,由于土地流转困难,养蚕规模不能扩大,严重制约了全县蚕桑生产的发展。
  2.6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栽桑养蚕劳动力年龄结构偏老,文化程度低,加大了栽桑养蚕实用技术的推广难度,制约了全县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前景
  3.1 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绩溪县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栽桑养蚕,明清时期呈现“遍地桑园、家习养蚕”的盛景,文化底蕴深厚,是安徽省著名的蚕桑之乡,发展蚕桑生产有深厚的基础[2]。
  3.2 宜桑宜蚕地域广
  绩溪县适宜栽桑养蚕的区域广,能挖掘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较多,不与粮油争地,蚕桑生产产业链已经形成,蚕农生产的蚕茧已不能满足缫丝生产需要,只要蚕茧价格合理,蚕桑发展潜力巨大。
  3.3 市场前景广阔,蚕桑生产符合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茧丝可以生产出绿色、无污染、天然、多功能的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对茧丝绸行业进行整合,作为出口量占世界80%以上的中国,就能掌握茧丝绸出口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栽桑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桑树枝条可作为食用菌的原料,通过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3]。
  4 蚕桑生产发展措施
  4.1 推进优质丰产桑园建设
  加大优质蚕茧基地丰产桑园建设,结合政府扶持蚕桑优惠政策,引进农桑14、育711,对低老桑园进行改造,每年更新改造200 hm2,力争到2012年丰产桑园面积达0.18万hm2,丰产桑园面积占全县桑园面积的70%以上,争取项目支持,建设标准化生态桑园,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新建与改造同步,扶持临溪镇、长安镇、上庄镇、扬溪镇、板桥头乡等重点乡镇,采取先进技术措施,改造低产桑园。加强桑树病虫测报工作,控制桑树萎缩病的蔓延[4]。   4.2 切实提高养蚕水平
  一是加强蚕种生产监管和市场管理。认真贯彻落实《蚕种管理办法》《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依法规范蚕业生产、管理。二是坚持“养足春蚕,控养夏蚕,适养秋蚕,扩养晚秋”的养蚕布局,充分利用山区小气候,积极推广优质、高产、多丝量873×874等桑蚕品种,为生产优质蚕茧提供良种,实行良种良法,提高蚕茧质量。三是完善养蚕配套设施。按照园、室、具配套的原则,加快县蚕种催青室更新改造,确保蚕种催青安全和蚕种孵化率的提高,加大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提高盒种蚕茧量。四是逐步淘汰落后养蚕设施,大量推广优良簇具[5]。五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整合蚕桑技术力量,完善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健全村一级,发挥示范户辐射效应。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蚕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科技服务,信息调研、创办绩溪蚕业网站等,提高蚕桑技术服务质量。
  4.3 加强蚕茧收烘市场管理
  一是严格鲜茧收购认证制度。按照“市场准入、资格审查、证照管理、依法行政”的原则,取缔无证收烘企业和个人,保护蚕农利益。二是促进蚕茧规范化收购。鲜茧收烘企业要改善蚕茧收购方式,严格执行茧价政策,坚持按质论价,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6-7]。
  4.4 加快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
  一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着力培育龙川、花神等带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入社、退社自由、合作经营的要求,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实施规范化管理。三是培育优质蚕茧、丝绸品牌。通过品牌战略,带动蚕桑产业化经营。
  5 参考文献
  [1] 王明霞,林水中.盐城市蚕桑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蚕业,2010(3):46-47.
  [2] 贺贵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船房村蚕桑业发展[J].云南林业,2010(5):62-63.
  [3] 周荣荣,周虎城,胡建.江苏蚕桑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2010(3):22-24.
  [4] 周帅.射阳县蚕桑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10(1):5-7.
  [5] 魏耀峰.洛南县蚕桑业发展现状、目标及政策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09(11):13-64.
  [6] 郭辉.金融危机下的安徽蚕桑业发展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298-299.
  [7] 乔利平,梁福娥.加快榆林区域蚕桑业发展的对策[J].榆林科技,2008(2):43-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700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