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阎东彬 王金营

  摘要: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分析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创新、科学规划、产业支撑3个方面提出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制度创新;产业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960-06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Construction in Hebei
  YAN Dong-bin1,WANG Jin-ying2
  (1. Produce-Learn-Research Cooperation Department,Hebei Finance University, Baoding 071051,Hebei,China;
  2. Institute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 Urbanizatio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continuously assembling to city and town, is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laggard agricultural country transforming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 to change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measur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 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real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roblems i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He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new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innova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industry supporting.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system innovation; industry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1]。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实施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河北省在“十二五”时期,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力争2015年河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4%”。2010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仅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8个百分点,与东部其他省(市)相比差距更大。对于河北这样一个经济总量较大、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落后水平的农业大省,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基础上如何让城镇化建设上水平、上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
  1)从河北省的历史发展来看,城镇化建设起点低、标准低、水平低。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仅10.9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8个百分点。1990~2000年全国城镇化率由26.41%提高到36.22%,同期河北省由14.36%提高到19.60%[2],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在河北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的通知》,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河北省深入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此后3年,河北省城镇化率明显提高,2008年为41.90%,2009年为43.74%,2010年为45.00%[2],3年3个台阶,但与同期全国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河北省属于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2010年GDP 20 394.26亿元,全国排名第六,而同年河北省城镇化率仅为45.00%,全国排名第二十一,东部地区排名第十一。这不仅与其GDP在全国的排名不相称,与同处东部的其他省份相比更是差距悬殊。从表1可知,上海、北京、天津2010年GDP在东部地区排名虽然比较靠后,但是城镇化率却位居全国和东部地区前三甲,与之相比,河北省城镇化率不仅大大低于这3个省(市),在东部地区的排名最后。
  1.2 河北省域城镇化空间发展不平衡
  1)设区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09年,河北省秦、唐、沧沿海地区城镇化率达47.80%,比河北省平均水平高4.10个百分点,而环京津的承德、保定、张家口等设区市平均城镇化率仅为43.29%,比河北省平均水平低0.45个百分点,其中唐山(河北省排名第一)城镇化率比保定高17.57个百分点。   2)县域城镇化率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2007年,河北省136个县(市)城镇化率超过河北省平均水平的仅有18个,占全部县(市)的13.2%,且主要集中在秦、唐、沧沿海地区;城镇化率50%以上的仅有4个,占全部县(市)的2.9%;40%~50%的有14个,占全部县(市)的10.3%;30%~40%的有42个,占30.9%;20%~30%的有61个,占44.9%;10%~20%的有15个,占11.0%。县域城镇化率的这种非梯度性分布,不仅与江苏、浙江等东部其他省区有较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1.3 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1)城市发展能力不足,规模实力偏弱。截至2009年末,河北省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仅有4个,300万人以上城市仅有唐山市1个,占全部设区市数量的9.1%;而同期山东省下辖的17个设区市人口均超过了100万,300万人以上的城市多达14个,占全部设区市数量的82.4%[3]。设区市人口规模过低,不仅容易导致“有城无市”,而且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降低了城市自我发展的能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4]。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是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推进城镇化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镇化。按一般经济规律,当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应接近50%。河北省1999年人均GDP达6 932元,突破800美元;2001年人均GDP达8 362元,突破1 000美元,而直至2010年,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4.93%,不仅在东部11个省(市)中位列倒数第二,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7个百分点。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体现在3大产业的比例上,而且体现在河北省的支柱产业分布上。从目前来看,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仍为钢铁、冶炼、石油加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而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城镇化的持续发展能力。
  1.4 管理粗放,城镇生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1)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调查显示,河北省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49.2 m2,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耕地资源要比中国多几倍乃至十多倍,人均建设用地却只有82.4 m2和83.3 m2。这种粗放型的土地管理模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河北省人均耕地不足694 m2),而且造成土地退化严重,城镇周围、工矿企业、河流及周边土地污染问题突出,进而加剧了环境污染[4]。
  2)社会生存环境恶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城镇自身的承载能力也要随之增强,否则就会染上严重的“城市病”,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就是一个例子。截至2000年,拉美的城镇化率已超过75%,但工业化率仅为30%。由于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政府管理水平等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拥挤、贫民窟增加、犯罪率大幅提高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拉美国家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1]。河北省虽然3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有唐山一个,但各设区市在城镇化过程中都出现了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的现象,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升高等城市通病正困扰着尚在城镇化起步阶段的省内各大城市。
  2 影响河北省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剖析
  2.1 根本原因分析
  1)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必须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超越或低估经济发展水平而盲目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做法[4,5]都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城镇化率自从被纳入中国地方政绩考核指标之后,对城镇化率的追求就如同经济增长率一样,也成为了一种“硬约束”[5]。对于许多地方政府官员来说,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究竟能支撑多高的城镇化率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级希望的城镇化目标是多高。因此,城镇化的指标更多地成为了政治姿态和体现政府政绩的工具。这种忽视经济发展实际的“被城镇化”,不仅不能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城镇化的持续推进[5,6]。
  2)产业结构趋同,创新能力较低。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重工业大省。近些年,虽然通过资源合理配置,资本优化组合,产业结构得到了局部调整,但从目前情况看,依然属于“偏重”的产业结构[4]。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产业集聚(群)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城镇化建设缺乏后劲。拿太阳能产业来说,随着新能源产业热,各地政府和企业都将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应用上,各地也纷纷把发展太阳能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仅在太阳能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江苏、河北、江西3省太阳能企业就不下100家,这种严重趋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不仅诸如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已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倾向。如果没有掌握太阳能产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只是以一种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方式加工出口国外,那太阳能光伏行业不过是在重复传统出口制造业的老路。因此,河北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乡村特色和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和多种产业,如高碑店的箱包、蠡县的皮革、清河的羊绒。以特色产业带发展,以传统风貌促和谐,防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趁机向农村、城镇集聚,造成环境污染和重复性建设。
  2.2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城镇的出现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城镇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人、财、物的聚集,也就不会有建设城镇的需要;另一方面城镇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也只有当经济快速发展时才能得到满足。在调研中发现,制约中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除了离大中城市较近的、资源丰富的中小城镇发展态势较好外,其他中小城镇大部分都发展缓慢,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6],因此城镇的形成和持续发展必须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依托,特别是县、镇城镇化的发展,更要以经济为基础。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共有设区市11个,县级区划172个,乡(镇)级区划2 227个,其县级区划数和乡(镇)级区划数在东部11省(市)中都是最多的,这说明河北省城镇化的重点在县域。2009年,河北省172个县级区划中,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的仅有34个,其中石家庄9个,承德1个,秦皇岛2个,唐山7个,廊坊2个,保定2个,沧州4个,衡水2个,邯郸5个,排在前3位的迁安市、遵化市、武安市,当年GDP分别为534.19亿元、392.00亿元、390.89亿元,而同年GDP与河北省最为接近的辽宁省(2009年,河北省GDP总量为17 027亿元,排名第六;辽宁省为15 065亿元,排名第七)其县级区划共101个,地区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却多达54个,如果与山东、浙江等省相比,河北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更显滞后。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城镇化的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即使短期内城镇化率提高了,这种提高也是不可持续的。   2.3 政府管理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要使各种要素在城乡间能够顺畅地流动,特别是优质人才的流动。而河北省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过于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对人的关心。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由单纯的规模扩张阶段向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阶段转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直接与普通百姓接触的公共服务部门转变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从促进人的发展角度推动城镇化,而不是单纯从城市发展或地区发展的角度推动城镇化[7]。目前城镇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如农民工无法真正市民化、新民居建设成为变相占用农村耕地等,都是政府管理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的直接体现。唐山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作为河北省首个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市,唐山市用城镇化拉动城乡统筹发展,做到了农民工进城落户无障碍、农民进城就业无障碍、农民工子女就读无障碍、农民进城公共交通无障碍、农民进城就医报销无障碍,大大加快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速度和质量[3]。因此,各地政府必须转变观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加快理顺城乡统筹中的体制性障碍,站在城乡一体的高度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2.4 缺乏科学的、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
  1)规划水平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区域发展规划是政府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河北省人多地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一些地方领导单纯追求GDP,在政绩和利益的诱导下,缺乏长远考虑,热衷于追求短期的表面工夫,盲目攀比和跟风,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居民生活真正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无人问津。由于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豆腐渣工程”频现,致使城镇建设陷入了建-拆-再建的恶性循环,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8]。另一方面,中国城乡发展规划的法律性约束较弱。中国虽然于2007年10月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但各地普遍没有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导致该法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具体落实,各地规划往往由政府一把手说了算,随意改变和调整城乡发展规划的现象频现,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
  2)城乡发展规划趋同,缺乏地方特色。城乡发展规划贪大求洋,城市都是高楼林立,乡镇都是整齐划一的新民居,这种趋同化的城乡面貌不仅在河北随处可见,即便在全国也是司空见惯。缺乏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不仅是对河北省丰富的文化、地域资源的否定,同时也不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20世纪80~90年代,日本根据各地的历史、地理、风土、文化等特征,在全国设立了129个个性地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大分县。大分县鼓励各村运用地方资源生产本地产品,本地产品既可以是农产品,也可以是历史遗址、文化活动和旅游名胜等。通过个性地域的发展模式,日本小城镇建设摆脱了资源分散、结构趋同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地方化、田园化、个性化发展的新路子,不但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避免了城镇化过程中产业趋同、千城一面的现象[1]。河北省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内含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5大文化体系,各级政府在制定城镇发展规划时应结合当地的地理、历史风貌,充分挖掘乡土风情,从城镇建筑、布局等方面体现地方特色。
  3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
  实现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其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9],超出了这个能力很可能会出现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推进城镇化,要从河北省的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3.1 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做好土地产权改革。土地作为城镇化建设重要资源,理应在城乡间顺畅流动,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但是土地资源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无法跨越城乡界限,实现全面流通,这极大地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房地产及整体经济的发展[10,11]。而要想打破阻碍土地流通的藩篱,就必须尽早启动土地制度改革,把农村集体用地在土地市场上释放出来。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联合财政部、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河北省应结合通知内容,督促各地方政府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在此基础上鼓励地方探索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可以先在唐山、石家庄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市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借鉴江苏省在土地产权改革中的有益做法,通过“三置换”(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的形式加快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在统一的土地市场中“同地、同权、同价”,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2)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许多地方搞城镇化,使城镇在空间上不断扩张,但是却排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或者设置种种政策性障碍,使他们无法在城镇定居。即使在城镇定居的农村居民,在没有取得市民身份前,也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不能享受市民的工资、就业条件、教育、社保、住房等福利;另一方面还要省吃俭用,供养在农村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并把挣的钱拿到农村盖注定会空置的房屋。而留在农村的人又富裕不起来,这样的城镇化只能说是“伪城镇化”[12]。因此,要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步伐,在就业择业、劳动报酬、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租购住房、公共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农民与市民的同城化待遇。河北省当前可以先以农民工与市民待遇同城化为切入点,推进户籍及与之相关的制度改革,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在城镇安家落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广东省“农民工积分入户”制度,规定原则上农民工积满60分可申请入户,且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以随迁。截至2010年10月,“积分入户制度”已经让超过6万的农民工成功入户城镇,不仅留住了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且加快了广东省的城镇化速度,尤其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3)合理确定政府的角色定位。城镇化的主导是市场,不是政府,如果非农产业得不到发展,任凭政府怎么努力,也是无法推进城镇化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自己“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明确界定自己的职权范围,顺应经济发展的形势来支持、辅助城镇化建设。
  其主要作用包括:①规划作用[13]。河北省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城镇化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并要考虑到项目的新建和扩建[13]。②引导作用。通过政策调整,运用财政、税收、土地等有效手段引导资金和项目流向,进而通过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节奏,实现城镇化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保证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居民的和谐发展[13]。③协调作用。应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及时干预,协调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和谐城镇、和谐河北。
  3.2 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坚持规划在先、统筹规划,编制城市群、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农村社区5级现代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推进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四规合一”,优化人口、产业、空间发展布局,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和合理的就业结构。
  1)依托“京津冀”城市群做大、做强河北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4]。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地市及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城。河北8市作为次经济中心,应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原则,承接京津的辐射,疏解京津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在此基础上,河北省应着力打造3大城市群。一是以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等环京区域为代表的环首都城市群;二是以石家庄、邯郸、邢台和衡水为中心,其他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冀中南城市群;三是以秦皇岛、曹妃甸、黄骅3大港口为支撑、沿海县城为基础的沿海城市群。3大城市群应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做好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并在城市群内实现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一体化,做大、做强河北城市群。
  2)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错位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各类城市的功能,也就是要错位发展。唐山、石家庄要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其他9个设区市要立足于既有条件,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协作对接,实现联动发展、互补发展、特色发展和集约发展。重点培育迁安、安国、清河等扩权县(市),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使一部分实力较强的扩权县(市)成为人口聚集能力强、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小城镇则是“城尾乡首”,不仅进镇的门槛低、对农民吸引力强,而且是促成大中城市与农村腹地间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顺畅流动的城乡经济网络节点,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各级政府要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大对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支持力度,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和中小学校,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小城镇的综合实力。
  3)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14]。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仅是提高建设标准、开发房地产、改造旧城、美化市容市貌等这样一些表象内容,更重要的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作为未来引导和约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将成为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新途径。对于优化开发区,应优化整合现有的城镇群,鼓励资源集约利用、自主创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对于重点开发区,应在优化原有城镇群的基础上继续培育发展新的城镇群,强调经济发展与质量效益、就业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的协调性,在就业安置、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分别制定鼓励和吸引人口进入和集中的优惠政策。对于限制开发区,应适度限制城镇发展速度和规模,重点发展好现有的中心城市,实行内聚外迁的城市发展与人口政策,即制定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补助政策,引导当地居民向外迁移或在当地集中生活。对于禁止开发区,应将重心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行人类活动超载预警制度,明确核心区、实验区、外围区不同区域的人口容量,同时结合国家出台的就业培训、转移指导、对口支援移民、生态移民等相关政策,以多种方式大力推动人口迁出。 3.3 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进一步明确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导向[4]。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以产业的高新技术为引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以下目标迈进: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保障和支撑能力越来越强。
  2)建设产业集聚区。河北省要依托城市、县城、集镇的原有产业基础,建设产业集聚区,促进原先在县域分散布局的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辐射附近的乡镇和行政村,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就近就业搭建载体。要注重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可以先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扩权县(市),设立若干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按照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定位,明确产业承接发展方向,推动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探索中小城市产业集聚的新模式。   3)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小城镇和农村的产业化经营要统筹规划,充分挖掘乡村特色和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和多种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发展,以传统风貌促和谐,防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趁机向农村、城镇集聚,造成环境污染和重复性建设。要依托京津、服务京津,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壮大畜牧、果品等优势产业,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开发农业旅游产业。做到村镇有企业,县域有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4)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河北省是高等教育大省,省内科研院所比较集中,智力资源密集。政府应在高校与企业间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结合,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增强城市群自主创新能力[4,15]。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强化城市创新中心功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和支持河北省内企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杨 特,包佳丽.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成败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17-19.
  [2] 谷彦芳.河北城镇化发展现状、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8-9.
  [3] 安玉雪,张雪梅.对唐山市城镇化进程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3(13):55.
  [4] 田雅娟,宋 剑.河北省工业支柱产业浅析[J].唐山学院学报,2005(2):56-58.
  [5] 张清津.农村城镇化的几个误解[N].中华建筑报.2011-06-14(07).
  [6]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江苏城镇化在持续发展中突破城乡分离走新路[J].群众,2011(3):14-16.
  [7] 颜廷平.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城镇化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与当代,2011(1):12-15.
  [8] 阳 萍,彭文武.衡阳市城镇化进程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58-159.
  [9] 吴 江,王 斌,申丽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88-91.
  [10] 刘 信.石家庄城镇化水平缘何偏低[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5):43-44.
  [11] 支树槐.河北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领导之友,2011(8):20-21.
  [12] 马朝丽.城镇化战略引领河北又好又快发展[N].河北日报,2011-10-14(01).
  [13] 方 杰,黄 萍.农村城镇化与产业集聚模式创新探析[J].经济论坛,2007(5):93-95.
  [14] 孔凡蓉,卜全义.农村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性战略研究[J].市场周刊,2011(2):80-81.
  [15] 相 伟,王明姬.城镇化需要更加明确的战略推动[N].中国财经报,2011-01-18(04).
  收稿日期:2012-02-17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1YJ066);河北省教育厅项目(S2011308)
  作者简介:阎东彬(1980-),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研究工作,(电话)13785210714(电子信箱)ydb0225@163.com;
  通讯作者,王金营,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口与区域经济研究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740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