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淡化三个中心 强化学习主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胜杰 侯珍芳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师角色,淡化教师中心意识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就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者,因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地位至尊,与天、地、君、亲并列,受人尊敬。“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千古,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妇孺皆知。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教师的社会定位,在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这些观念沿袭到了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前出现的是“权威”,眼中看到了一副神圣的面孔,耳中听到了一声声命令。课堂上学生正襟危坐,教师不厌其烦,师生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今,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新教材形成了一个学生从阅读学习、背诵积累、记忆掌握到生活运用的自发探究、自我提高的语文能力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博学的伙伴。
  1.精心设计,在教案中体现自主发展
  (1)以往的教案都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中心,注重教的行为设计,针对学习内容教师设计问题,而且能够预计出学生的反馈情况,精心设计应接的语言,追求教师语言的完美。很少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即使考虑也是在想“我”问什么问题,学生能否回答得出来。这样的教案明显不适用改革后的课堂,与新课标的宗旨相违背。
  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尝试了“学案”设计,即学习一篇文章或一个内容,教师要想“我”通过什么形式,经过哪些过程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感。这就是说教师要设计学习的版块。设计学习版块首先要确定重点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中心内容;然后围绕内容设计形式,形式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所喜爱,要能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的兴趣。
  (2)教学方案要体现师生互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传承已知,探求未知的主体,所以方案中不能仅仅写出教师的活动,更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教师在课前完成的仅仅是教师准备的部分,而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后及时记录,使方案——实施——回顾——反思有机融合在一起。
  2.张扬个性,让课堂充盈自主氛围
  课堂是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从班级入手,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鼓励教师努力做到三放:一放时间,让更多的时间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学生的自学自悟需要更多的时间,教师只有提供了时间的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了可能;二放空间,改变教师一问到底的做法,精心设计课堂流程。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统领全局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思维也就有了广度和深度;三放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更鼓励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方法,由老师传授方法变为学生发现学习方法。这样就把学习变成了一个过程,实现由学生的简单接受变成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与鼓励不仅突出了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给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信。教师放开了手脚,使自己有时间观察、思考、赏识学生。学生放飞了思想,有机会展示、交流、肯定自我。教师民主,师生间出现了互动。学生想说、敢说,出现了思维的碰撞,闪现了智慧的火花,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挑战的课堂。
  二、开发课程资源,淡化教材中心意识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教材当圣旨,老师和学生都围绕教材进行教与学,学生的信息摄入量较小。《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下的余地加大。教师就要根据教学需要,采用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发课程资源:一是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等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让设备师生所用,让校内静态的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好伙伴;二是鼓励学生涉足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地,利用好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孩子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三是注意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校内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带动学生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建立实用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
  三、扩大学习外延,淡化课堂中心意识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一词的涵义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学,实践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本性。吃穿住行是语文学习、读书看报是语文学习、欣赏影视是语文学习、静思默想是语文学习、游览观光是语文学习、劳动锻炼是语文学习,与人交往是语文学习、玩耍娱乐是语文学习,漫步网络是语文学习……所以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密封的水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读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师不要将学生捆在课本上,关在教室里,要高瞻远瞩,实施生活教学的策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尽可能的引导他们走出课本、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博物院,去参观访问,去读书思考,去调查研究,去体验感悟,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学生是具有主体权利的鲜活的生命,语文教育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丰厚,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成长。语文教育的指挥棒要让教育去播撒激情、点燃火花、激发灵性。
  作者简介:
  [1]赵胜杰(1969、7-)男,山东博兴人,专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2]侯珍芳(1969、10-)女,山东博兴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779880.htm